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关于齐文化的研究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0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关于齐文化的研究,齐文化历史沿革   五十万年前的沂源人—两万年前的沂源人—浮山驿大汶口文化(距今

齐文化历史沿革

    五十万年前的沂源人—两万年前的沂源人—浮山驿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周村、临淄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爽鸠氏—东夷族—季荝氏—蒲姑氏—后羿、寒浞氏—於陵逢伯陵氏—姜齐—田齐—秦、汉齐地。

齐文化的来源与构成

    齐文化来源于远古的东夷文化、泰山文化和鸟图腾部落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文明史的开端,是中国炎黄文化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是中华文明史的开篇之作,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五千年东方文明的雏形,在国际文化源流史上写下了有章可寻的极其重要的一页。

    爽鸠氏:
    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原始部落,即活动于山东半岛周围的东夷族。他们以以鸟(爽鸠)为图腾,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化。在淄博地区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考古文物中,有大批的以三足乌形象为图案的陶器。他们身材高大,勇武骠悍,较早地掌握了用火、渔猎、畜牧、丝织技术,具有很强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创造了中华民族原始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开拓者。

    巨石文化遗迹:
    巨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环太平洋地区的人类原始文化现象。这是人类在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自然崇拜的一种。其代表现象是巨石堆积墓、巨石神坛、巨石建筑等。淄博地区发现的有淄川的支石墓、周村城南原来的石阵、城西长白山中的石环、石圈以及莱芜地区的石柱等。

    逢伯陵国:
    在齐地远古漫长的历史中,存在着许多的部落王国。其中有记载、延续时间较长的是逢国(或逢族)。夏代山东古代部落中就有后羿、逢蒙为“天下善射者也”(《荀子》)。逢蒙就是部落首领。至商代著名的历史人物逢伯陵统一了齐地各族,为商代的英雄之一。逢陵、逢伯陵作为地名又被看作是夏、商时齐地的首都,但它的位置历来有争议。其实,早在《魏书》和《水经注校》中,就已经确定了它的地点是今山东周村城南郊的於陵(逢陵)古城遗址。当然,不能排除这个王国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中有迁徙,但是至少在商代它已经存在于於陵古城了。於陵,又作逢陵,南面是一座酷似鸟形的山,叫凤山,即是古代的於陵。於是古代的乌字,也就是传说中的神鸟三足乌,於陵在古代也叫乌陵。而逢氏正是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的后代,奉於陵为神山而建都于此,故历史上这里一地二名。近年来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稷下学宫:
    春秋战国时代,齐国政通人和,农、工、商、渔、航各业飞速发展。先进铁制工具与先进的纺织、冶铁、交通、农耕技术的推广,使齐国国福民强,经济、文化发达。鉴于国力强盛,在历代开明政治的影响下,田齐桓公午于公元前374年,在山东临淄设立稷下学宫,向天下广泛吸纳人材,推进思想文化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齐国的稷下学宫条件优越,政治上宽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对于有成就的稷下学士,齐王不拘一格委以重任,直接参与国家的政治管理。稷下学宫扬名天下,各国有才能的人士纷纷前往,至齐宣王时,达到千人以上。出现了孟子、荀子、邹衍、田骈、陈仲等各种思想流派,社会经济更加繁荣。稷下学宫对于中国封建文化传统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齐长城:
    齐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建筑最早的宏大建筑工程,从黄河边上的防地,直到东海边,逶迤在山东半岛的崇山峻岭之中,长达千余里。最初修建长城不仅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国力强盛的体现。齐威王修筑长城之后,燕、赵各国也相继开始修筑了长城。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各国长城连结起来,成为国际闻名的人间奇迹,也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齐长城修建之初,就产生了与之相辅的长城文化,其代表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千载而不衰,并根据时代的不同有所改编,成为历代人民控诉、反抗专制统治和压迫的心声。

    临淄古城:
    临淄是我国著名的文明古都之一。它从周初姜尚的六世孙齐献公建都于此,至秦统一全国,作为齐诸侯国首都638年。据考古探测,临淄古城分大城、小城两部分,总周长21433米,有城门13座,大小道路10条。其中,大城是官吏和百姓居住,小城则是国王贵族居住区。史载,临淄当年有四万户,人口二十万,屋宇殿堂富丽堂皇,市场繁荣,文化场所众多,各国使者和客商络绎不绝,到处是歌舞和音乐,人民精神焕发,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於陵故城:
    为商代逢伯陵建国之地,又作逢陵。位于山东周村城南二公里处。遗址面积二平方公里左右,其中高出平均地面二米以上台地的面积一平方公里,现存春秋至汉代古城墙百余米,破坏速度很快。胶济铁路修筑时,有大量龙山文化、春秋战国及秦汉文物出土。据《尚书大传》记载,商末散宜生为救周文王,曾到於陵寻宝—虞,献给殷纣王。春秋时陈桓子安排齐公子周到於陵属邑夫于避难,在其西北部。战国著名思想家陈仲隐居于此,使其更加名扬天下。现存地面城址基本为汉代规模,当时是济南国的军事机关所在地(都尉治)。周围龙山文化古遗址众多。

    丝绸之路的源头:
    齐地自远古时期就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源地。从东夷族至商代於陵侯国到姜尚封齐,丝绸文化都有迹可寻。春秋时,齐桓公进一步大力发展桑蚕丝织业,对桑农和丝织业户给予贷款和奖励,使齐国的丝绸生产垄断了中华大地。经过长期的积累,到先秦时齐国的丝绸已经拥有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比较先进的设备,著名产品有绫、罗、帛、纱、绢、绮、纨、缟、锦、绣等,致“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由于齐地人民早在春秋以前就拥有了造船和航海技术,民间与朝鲜、日本等国有往来,丝绸、陶器、青铜产品不断输出。汉代,朝廷在齐地设有唯一的三服官,负责监督征集朝廷和对外交流专用的高档丝绸制品。当时的临淄、於陵等城市“人民多文彩布帛”,有数不清的桑蚕和织户,丝绸市场上人来人往,登、黄、芝罘海港上船舶游弋,是中国对外最早的唯一港口。秦代以徐福出海为代表的海外交往和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和陶瓷制品是主要的交流物资。唐代山东丝绸的生产和外销,仍占全国的绝大部分。直到现在,山东丝绸仍然是世界各国人民最喜爱和信赖的产品。淄博目前依然是我国的丝绸主产区,同五大洲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的源头。

    中国民间三大传说故事:
    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长城是发源于古代齐地,在中国民间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学,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牛郎织女的故事,来源于远古人民对星象缺乏科学认识的相象,早在商周之时就已在山东民间流传。汉代统治者尊崇儒家学说,以仁义忠孝作为封建的伦理关系准则,推出董永等一批封建社会论理道德典型,董永卖身葬父的事迹传遍全国,人们很快又将牛郎织女的故事嫁接到他的身上,出现了董永与织女的天仙配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嫦娥奔月的故事,是远古人民根据夏朝东夷族英雄后羿的事迹口头传说来的。后羿、寒浞、逢蒙都是古齐地夏代的国君,也是神话历史中的英雄形象。后羿被尧派遣,射掉天上的多余的九个太阳和天下的害虫,是征服自然的英雄。传说他的妻子偷吃了西王母送给他的仙药,飞到了月亮中去。孟姜女的故事,是古代民间根据春秋时代齐国大将杞梁的事演化来的。最后成为劳动人民控诉残暴统治者的代表作流传千古。


历史人物

1、炎帝:炎帝(又作神农氏)是中国姜姓部落的祖先,是以山东为中心的中国华夏族的先祖,也是中国最早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原始民族之一。最早发明了农耕和渔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祝融:《山海经》称其为炎帝之重孙。活动中心在今山东南部一带。传说是用火的发明者,被尊为火神。

3、蚩尤:史称为祝融之子(《史记》)。昔居营丘,后背叛父亲,占有阪泉之地,带兵伐空桑。又在夸父的帮助下与黄帝大战于涿鹿,因战术不利失败。后被封为战神。

4、后羿:夏代有穷国的国王,与逢蒙同时为山东中部的部落或王国首领,以善射闻名于世。远古神话中有关于他奉命射下天上多余的九个太阳,并除掉中华大地上许多危害人民生命的野兽和灾害,以及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他的仙药升入月亮中等传说。都是根据他带领人民战胜旱灾演义而来的,记录了远古劳动人民与自然界斗争的艰巨。

5、姜尙(?-公元前998年):字牙,一作子牙,号太公望。姜姓炎帝后裔。出生于山东日照东吕乡。年轻时曾在商代纣王朝作官,因不受重用,无法施展个人抱负,回乡归隐。商末听到周文王西伯姬昌贤能,遂准备了治国安邦方略前去投奔。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为姬昌发现所重用,拜为太师。他施展才能,帮助周文王姬昌修德政、治军事、联络诸侯,国势强盛。文王去世后,又辅佐周武王训练军队集合个诸侯东征商纣王,最后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他被封为齐地之主,到位后“因其俗,简其礼”、“尊贤智,赏有功”,“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政治上开放,经济上发展,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东方大国。

6、管仲(公元前725-645):名夷吾,字仲。为姬姓之后,楚国慎邑(安徽颖上)人。少年时家贫,一度靠偷盗维持生活。后遇山东鲍叔牙,帮助他接受教育、经商赚钱,并且与召忽一起当了齐公子纠的老师。在齐国内乱的时候,他投降齐桓公,被重用位首相。他以高瞻远瞩的气魄,积极进取的精神,制定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富国强兵措施,理顺与各诸侯国的关系,使齐国迅速崛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强国。管仲的思想和作为被后人总结成《管子》一书流传至今。

7、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名小白,齐襄公的弟弟,春秋齐国第十六代国王。齐襄公生活荒淫无耻,不修内政,对外连年发动战争,民怨沸腾,导致贵族作乱被杀。在莒地避难的公子小白闻风而动,在大臣鲍叔牙、高傒、国氏等的支持帮助下,赶在其兄公子纠之前回国作了国王。之后,又逼鲁国杀了公子纠,拜原公子纠的大臣管仲为相,制定了正确的政治外交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扩充军事,以“尊王攘夷”的口号,在维持已没有实力的周王朝的同时,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团结华夏各族,初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8、晏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号平。春秋时代东莱夷潍(今山东高密)人。其父为齐大夫晏桓子弱。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为政五十多年,被成为三朝重臣,一代名相。他处在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统治者政治上腐化堕落,生活上奢侈豪华,广大下层人民则倍受压榨,生活没有保障。晏婴身处浊世,向往清廉,在清正廉洁方面率先垂范。穿粗布衣服,吃粗粮,住简陋的房子。并利用自己的地位,劝谏当权者推行廉政,不要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停止荒淫无度的挥霍,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9、孙武:春秋时代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为齐国贵族田完七氏孙。自幼喜爱阅读军事典籍,研究历代战术。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武被迫避往南方的吴国。他深居简出,不结交权贵,埋头深入研究军事理论和实战谋略,最后完成了《孙子兵法》一书,成为世界军事理论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军事的专著。后来,他结识了另一位军事家吴子胥。吴将他推荐给吴王阖闾,受到重视,任为大将,将兵法演练普及,使吴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强。后孙武率军大败蔡国,又击败不可一世的楚军,吴国从此成为大国。《孙子兵法》也从此传遍天下。孙武的孙子孙膑,后来将《孙子兵法》进一步补充,著成《孙膑兵法》,使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更臻完善。

10、陈仲子:战国时期齐国重要的思想家。他出身齐国贵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一度在稷下学宫讲学。由于认识到统治者腐败的政治、为了私利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发动战争、贵族阶级腐化堕落的本质,多次拒绝各国君王的聘任,以儒家“有道则显,无道则隐”的思想,“上不臣于王,下不治于家,中不索交诸侯”“率民而出于无用”。最后与庸俗不堪、贪赃枉法担任齐卿的哥哥决裂,隐居到於陵(今周村城南郊),讲学著述,形成於陵学派。他与劳动人民一起劳作为生,与统治阶级相对抗,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孟子誉为齐国的“巨擘”。

11、徐福:齐地是中国国教道教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民间传说文化流传最早的地区。中国的三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孟姜女的故事都是古代山东人民口头创作的产物。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的药物,派齐国方士徐福率船队多次出海,到所谓的海上仙山寻找。最后一次没有回来,据说沿着商人的路线到了日本,将中国的农耕、丝绸纺织、制陶等技术传到了日本等国。徐福可以说是中国早期海外交通史的开拓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鲁文化的源流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文化研究大事记
1、1986年《管子学刊》在淄博创刊。2、1988年淄博师专齐文化研究所、临淄齐文化研究社、周村齐文化研究小组分别成立。3、1989年首届国际齐文化学术讨论会召开。4、1989年《管子通解》出版。5、1989年《文史知识》杂志出《齐文化专号》。6、1991年《山东长白山》出版。7、1992年海峡两岸齐文化学术交流会召开。8、1992年《齐文化大观》出版。9、1993年《齐文化纵论》出版。10、1995年《春秋》经传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11、1996年《姜太公本传》出版。12、1997年中国齐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13、1997年《齐文化丛书》出版。14、1997年《於陵古国考》出版。15、1999年淄博大学成立齐文化研究院。16、1999年《夏商周文明研究》出版。17、2001年《齐文化知识100题》出版。18、2001年山东理工大学成立历史文化学院。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鲁文化与齐文化的比较研究
齐鲁乃山东之邦,同为东方之诸侯大国;所封之国均处夷人之地,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根基。周初分封,鲁封其南,有同姓(姬)周公之子伯禽灭奄后在奄国旧地建国;而齐封其北,是尚父姜尚灭薄姑后立国,间有泰沂山脉相隔。齐鲁为近邻,由于婚姻、战争、交流频繁,其文化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应同属我国东方文化圈类型;但因两国所处地域条件的不同和两国统治集团采取的建国方略的异同,其文化间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所示,其文化差异现择要从四个方面予以论述。1、建国方略方面齐鲁文化是两支历史时期的文化,同样存在着地域、国家、民族和文化四个即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周初齐为勋戚姜姓封国,鲁属宗室姬姓封国。据文献记载,伯禽初封建国,采取两项基本国策:一是“君以商政,疆以周索”;二是“变其俗,尊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齐国太公建国后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国策。对于齐鲁两国建国之初建国方略之不同,《史记•鲁周公...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国的四姜
姓者女生也。女能生人,可是古者女人本身不但无名,连姓也没有。故曰:孟姜、仲姜、季姜;如后之姜家大妮、姜家二妮、姜家三妮之称呼。女人、男人都是一样的人,为万物之灵而主宰天覆地载之万事万物。可是封建之圣人孔夫子却说:“女子与小人难为养,近之则不逊(不老实),远之则怨(埋怨)。”他所删订的《诗经》,开篇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正与他的男尊女卑观相背道吗?孔夫子所提倡的忠孝仁恕之“孝”,即孝父母。而孔夫子把他母亲也当成“难为养”的“小人”,去避之而不近,又何侈谈其孝?毛泽东曾质问:“孔夫子说:“仁者爱人。是爱所有的人吗?”不管毛泽东的质问如何,但孔夫子之不爱女人,就把“仁者”折去了一半。何况他也娶妻生子,所以“男女授受不亲”也是假的。这位圣人重男轻女的说教,对后世影响尤其恶劣,最后发展到把女人当玩物,认为女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程度。如果说重男轻女是封建糟粕的话,孔夫子之言当时就是糟粕。连他...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历史悠久的齐鲁文化
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里就是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摇篮。山东境内考古发现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证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之间,生活在这里的东夷族就实现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乃至阶级社会的转变,有了比较发达的农牧业和手工业。在山东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龙山陶书";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最早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古"齐长城";和被列为中国"2000年考古十大发现"的洛庄汉墓等。山东还是中国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名人辈出,人杰地灵山东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省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被称为"文圣"的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诞生在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曲阜市,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至今在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