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龙山文化村落
村落的选址
在黄河流域的黄土平原和高原上,有许多靠近河流的台地,那里散布着龙山文化的村落遗址。当时,人们为什么选择这种地方作为居住区呢?这是因为:第一,这一带地区的黄土非常坚固,不容易倒坍,这种土壤对当时人们建造半穴居式的房子是很适宜的;第二,那里的土质,大部分是粉土颗粒,自然肥力比较高,灾又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更直接的原因是:人们为了便于取水,必须住在靠近河流的地方。但是,如果紧靠河流,地势低洼[wā蛙],又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袭。因此,那些离河不远而又地势较高的台地,自然就成为最理想的居住地了。
房屋的建制
龙山文化人们居住的房子,大多是一种半穴居式的房子,就是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房子,远远望去,好象今天农村里常见的“瓜窝铺”。这种房子,一般是单室的,有的作圆形,有的作方形。有些地区,还有一种双室房子。两间房屋或者都呈方形,或者前方后圆。房屋之间有短窄的门道,它的平面图很象一个“吕字。因此,这种房子一般称为“吕字形双式房屋”。
在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发现的村落遗址上,有一座圆形房子的遗址。这座圆形房子可供我们了解龙山文化时期单式房子的结构是怎样的。房子的底部是一个直径2.7米的圆坑,白灰铺地面相当光滑平整。墙高1.24米,周围有十个残存的柱洞。房子中央也有一个柱洞,周围有不少的碎裂陶片和草泥土。房门朝东,有一个半米宽的阶梯式的门道通向屋外。屋内和墙壁上有一个半圆形的小龛[kān刊],这是烧火的地方。从这座房子的结构情况来推测,那时候,人们建筑房屋的程序大致是这样的:先在地面上挖一个圆坑,在坑底铺上一层草泥土,再铺上一层白灰,那就是房屋的地面。在房子中央的地面上挖一个柱洞,竖起一根粗粗的木柱,在柱洞和木柱底部的周围,用碎陶片和草泥土填实加固。墙壁周围也埋上一排短木柱,然后用椽子同房屋中央的木柱连接起来,作为支撑屋顶的支架。最后,在屋顶上面铺盖柴草,涂上一层草泥土。这样,一座圆锥形屋顶的房子就盖成了。
双室房子的结构,可以把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的吕字形双室房屋作为一个例子。这种房子的内室和外室之间,有一个宽约半米多的过道。外室的房门朝西北方向,也有一个阶梯式的通道。在内室地面中间,有一个灶坑;外室的东南角有一片烧红了的地面。这显然是烧火的地方。这种结构比较复杂的房屋,显示了当时建筑技术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