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郑州商代遗址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9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郑州商代遗址,郑州商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内及其郊区。河南省郑州市是一座具有3000多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内及其郊区。
  河南省郑州市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地下埋藏有众多文物,在这里发现的郑州商城遗址,就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之一。遗址是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于1950年发现的,经过考古发掘的证明,这是一座早于商代晚期都城——安阳殷墟的商代遗址,对于商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址占地面积达25平方公里,规模宏大的都城位于遗址的中部。城址的平面近似长方形,四周是高筑的城墙,墙周长7公里,地面残留的墙垣最高处达5米,墙基最宽处达32米。在城内东北角约40万平方米的高敞地带,发现有大小不等的建筑台基,大者达2000平方米,小者有100平方米,台基多呈长方形,表面排列有整齐的柱穴,有的还保存着柱础石,台基附近曾出土有青铜管、玉管、玉片等装饰品,据此推测这里原来可能是宫殿群。在宫殿区内有一条南北向的壕沟,宽1.4米,深0.9米,在已发掘的长约15米的壕沟内发现有丢弃的一百多个人头骨,头骨多被锯成瓢形。另外在宫殿区东北角的高地上还发现有8个祭狗坑,有的人和狗共置一坑内,这些应是祭祀活动的遗迹。

  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都分布在城外。手工业作坊包括冶铜、烧陶、制骨等作坊。此外,还在西墙外和东南角各发现一处铜器窖藏,出土了大量的王室青铜礼器,都是商代青铜器中的,如杜岭方鼎高1米,重86.4公斤,是目前所知商代前期最大的一件青铜礼器。

  郑州商城遗址的面积广大,遗存丰富,特别是城垣和宫殿的发现,证明了这里是商代的重要都邑。学术界有人认为城址是商代中期商王仲丁所建的“隞都”,也有人认为是商代早期商王成汤所建的“亳都”,目前仍在争论之中。但无论如何,这一城址的发现都是商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发现,为研究商代奴隶社会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薛国故城遗址
薛国故城遗址明万历《滕县志·古迹志》载:“薛城,在薛河北、县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盖古奚仲所封国,城则田文增筑”。田文病逝,诸子争位,齐、魏共灭之。薛国灭亡后,秦代设薛郡。汉以后至魏晋均设薛县。隋代废薛,为滕县领属之地。以后,薛地渐为村落、故城历经沧桑2000余年,至今城基犹存,清晰可见。津浦铁路沿东部穿城而过,东有官桥,西为张汪,北望龙峰两山,西濒微山湖。战国时期,这里已是拥有六万之家的名城。故城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四面城墙迤逦起伏各有曲直。周长为1.06万米,现存城墙高出地面4-7米,底部宽约20—30米,全系黄土夯筑而成。故城总面积约有68平方公里。故城之内地势平坦,皇殿岗村居于城的中心,相传这里就是薛国的宫室遗迹。在故城东北部,原有两个高大的封土堆,传为田婴、田文墓,现已荒废。《水经注·泗水》曰:“冢结石为槨,制作严固,坚不可动,莹丽可寻。今墓已开发,如宫室,以钢铁铸壁,扣之有声,...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故城城墙遗址
据探测,齐国故都是自西周开始,经历代国君的缔造经营,到春秋晚期便以形成规模宏大的城市。故城分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的的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两城性连接。大城南北近4.5公里,东西3.5公里,是官吏、平民、商人和手工工人居住的区域。小城南北2公里余,东西1.5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两城城墙周长21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故城的城墙残垣尚存,夯筑痕迹依稀可辨。小城墙宽一般为20~30米,最宽处达67米;大城墙宽平均20米,最宽达43米。残垣保留较好的一段在小城北门以西100米处与大城交接的地方。经发掘清理,残高5米,全部用泥土分层夯筑而成,夯土每层3~6厘米,夯迹清晰规整。这段残垣属于大城西墙,由小城北墙夹裹,表明大城建造早于小城。为使这一建筑遗址不再遭损害,1982年国家为其建造了拐角型墙壁式砖房进行保护。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鲁文化的源流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陶器
陶轮的使用用陶轮制作陶器,是龙山文化手工业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陶轮是一人固定在直立的短轴上的圆盘。制作隐器的时候,把一块陶土放在圆盘上面,然后转动陶轮,借着陶轮急速转动的力量,拉动陶土。想让陶器的肚子大一些,就向外拉;想让口小一些,就向里收。随着手势的开合,可以塑出不同形状的陶器来。用这种轮制方法制作出来的陶器,厚薄均匀,形状规整;生产效率也比徒手制作提高了好几倍。这种陶器的特征,是在器面上有一圈圈的弦纹,底部也有同心圆线条的割断痕迹。徒手制作在各地龙山文化遗址里发现的陶器,并不是都用陶轮制作的,还有许多仍旧是徒手制作的。当时,徒手制作陶器,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调好的陶土搓成泥条,再把泥条圈起来盘成所需要的器形,这叫作螺卷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做成宽宽的泥片,再把泥片卷成圆圈,一个接一个地堆成器形,这叫作垒筑法。陶窑龙山文化陶窑的构造,也比以前进步了。不但窑室扩大了,可以烧制更多的陶器;而...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生产活动
农业工具当商代前期的奴隶们从事农业生产时,他们已不再用双手或木棒刨土,也不再仅仅靠一些磨制的石器来进行生产。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尽管还使用石斧、石石奔、石刀、石镰、石铲、石凿等石制生产工具,以及祖先传下来的蚌镰、蚌铲、骨斧、骨刀、骨铲等蚌器和骨器,但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工具—金属工具诞生了。它的出现使过去一切质料的工具都相形见绌。这就是说,这时虽然还大量存在着石器,并混合使用着骨、蚌乃至木器,但却开始了由石器向金属工具过渡并逐渐进入以金属工具为主的时代。商朝的生产工具,主要的已经不是石制工具而是金属工具。商代前期的郑州商代城也应如此。当奴隶们在田野里进行松土、播种、除草、收割等作业时,他们的手里已经增添了铜钁、铜铲、铜刀等金属生产工具了。它很象斧,却不是斧,呈长方形,后部中间是空的,为的是装木柄。带柄的铜钁用来疏松土壤,进行播种,实在是很理想和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它和其他的青铜工具,农业生产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