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生产活动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5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生产活动,农业工具当商代前期的奴隶们从事农业生产时,他们已不再用双手或木棒刨土,也不再

农业

工具

  当商代前期的奴隶们从事农业生产时,他们已不再用双手或木棒刨土,也不再仅仅靠一些磨制的石器来进行生产。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尽管还使用石斧、石石奔、石刀、石镰、石铲、石凿等石制生产工具,以及祖先传下来的蚌镰、蚌铲、骨斧、骨刀、骨铲等蚌器和骨器,但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工具—金属工具诞生了。它的出现使过去一切质料的工具都相形见绌。这就是说,这时虽然还大量存在着石器,并混合使用着骨、蚌乃至木器,但却开始了由石器向金属工具过渡并逐渐进入以金属工具为主的时代。商朝的生产工具,主要的已经不是石制工具而是金属工具。商代前期的郑州商代城也应如此。当奴隶们在田野里进行松土、播种、除草、收割等作业时,他们的手里已经增添了铜钁、铜铲、铜刀等金属生产工具了。它很象斧,却不是斧,呈长方形,后部中间是空的,为的是装木柄。带柄的铜钁用来疏松土壤,进行播种,实在是很理想和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它和其他的青铜工具,农业生产大大提高,收获的粮食也比过去增多了。

作物

  郑州商代城的居民播种什么作物,收获些什么粮食呢?白家庄商代遗址中发现的稻谷痕迹,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稻。除稻之外,外有黍、稷、粟、麦、禾等。郑州商代城出土的酒器很多,说明那时饮酒之风很盛。酒是粮食酿造出来的,黍、稷是酿酒的主要原料。郑州商代城时很要嗵已有了黍、稷等粮食作物。

渔猎

  尽管农业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但是,他们还必需从事捕渔狩猎和畜牧业作为补充。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的是骨制鱼钩,在郑州商代遗址却出土了铜鱼钩、陶网坠和石网坠。这说明当时已能使用鱼网捕鱼。狩猎技术也有了进步。弓箭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狩猎工具,原始的人类已发明了弓箭,但是,他们仅仅使用这些东西之外,他们还制造和使用了更为锐利的铜镞。人们把铜镞铸成燕尾式,射出时可以减少摆动,射中后不易拔出。燕尾式的铜镞既使射击更为准确,又增强了杀伤力。不过,由于农业的发展,这时的狩猎仅仅成为一种副业,失去了在人们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对王宫贵族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玩乐和消遣,射杀的也多是虎、狼、野猪等凶猛的野兽以及鹿、鱼等好玩的动物。

畜牧业

  另一方面,郑州商代城时,人们的主要肉食来源是饲养家畜。狗是最早的家畜,在当时已经大量饲养。在白家庄八个坑里挖出了一百多条狗的骨头,埋葬狗显然有祭祀的意义,然而,这么多狗只有驯养才能得到。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大量牛、马、羊、猪等家畜骨头。比如猪,它的牙齿平整,与野猪的牙齿有明显的区别。商代已开始了牛耕。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人们已经饲养了狗、牛、猪、马、羊等家畜,畜牧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有着一定的规模。

  郑州商代城的发掘说明,商代前期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还从事捕鱼和狩猎,并饲养牛、羊、马、猪、狗等家畜。这些生产活动,构成了他们经济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鲁文化的源流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陶器
陶轮的使用用陶轮制作陶器,是龙山文化手工业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陶轮是一人固定在直立的短轴上的圆盘。制作隐器的时候,把一块陶土放在圆盘上面,然后转动陶轮,借着陶轮急速转动的力量,拉动陶土。想让陶器的肚子大一些,就向外拉;想让口小一些,就向里收。随着手势的开合,可以塑出不同形状的陶器来。用这种轮制方法制作出来的陶器,厚薄均匀,形状规整;生产效率也比徒手制作提高了好几倍。这种陶器的特征,是在器面上有一圈圈的弦纹,底部也有同心圆线条的割断痕迹。徒手制作在各地龙山文化遗址里发现的陶器,并不是都用陶轮制作的,还有许多仍旧是徒手制作的。当时,徒手制作陶器,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调好的陶土搓成泥条,再把泥条圈起来盘成所需要的器形,这叫作螺卷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做成宽宽的泥片,再把泥片卷成圆圈,一个接一个地堆成器形,这叫作垒筑法。陶窑龙山文化陶窑的构造,也比以前进步了。不但窑室扩大了,可以烧制更多的陶器;而...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稷下渊源
齐文化遗产既是中国地域文化遗产的一个大宗,也是综合性全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这一份遗产,使之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是齐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考察齐文化源流可以分为三大段:周初以前的齐地文化是东夷文化的一个特殊地域形态,其进化发展虽与内地文化同步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主导因素大致皆出于当地土著夷人文化;两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齐文化逐渐化入广义的中原文化,一方面具备了华夏民族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同时又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特质,以其流动性极强的创造活力和高度发达的形态,成长为大一统之前中国地域文化的表率——星汉灿烂的齐学,因之和根底深厚的鲁学一起,成为后世中国文化精神的两大源头;秦汉以降,齐文化演化为大中原文化覆盖下的山东半岛地区文化,虽与时俱进,日趋同一,而仍长期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借鉴齐文化,在总体上有几点值得特加重视。第一是它的变革传统...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岳石文化简介
岳石文化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后继文化和夏代山东地区的方国文化,也是山东地区早期的青铜文化。岳石文化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两大陶系,陶器一般器胎厚重。其中夹陶陶质不纯,火候低,质软易碎。器表多素面磨光,常见纹饰有附加堆纹和弦纹、凸棱纹,亦见有划纹、压印纹和彩绘。主要器形有甗、大中口罐、尊形鼎、矮足小鼎、舟形器、蘑菇形钮器盖、折肩罐、卷沿鼓腹盆、高圈足簋等,构成了岳石文化独特的陶器群体。从上述岳石文化陶器中可看出,山东龙山文化只是岳石文化比较主要的渊源之一,而在其文化形成中还吸收了先商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湖熟文化等因素。在岳石文化分布范围内,因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了五个地方类型,而鲁北地区的岳石文化即为史家类型和郝家庄类型。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纺织与装饰
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在各地龙山文化的遗址里,发现了不少陶制的纺轮。纺轮的中间都有个小孔。纺轮的形状,有的象馒头,有的象圆板。人们用苎麻作原料,在纺轮上穿个木棒,就可以把麻纤维捻成细线。这种纺轮有些象今天农村妇女使用的打线锤,是纺车的最早形态。在城子崖遗址里,曾经发现织布用的骨梭,两端有尖,尖处各有一个小孔。那时候,人们织布,估计是用的一种极原始的水平式的织机。这种织机是由两根横棍构成的。织布的时候,用脚蹬踏一根横棍,把另一根横棍系在腰间;在两根横棍之间排上经线,然后用骨梭穿上纬线,在经线上来回穿梭编织。在山东省滕县岗上村遗址里,曾经发现一件陶罐,底上印有麻布纹。从布纹看来,这是一种平纹麻布,每平方厘米有七根到八根经线和纬线,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至于细而长的骨针,在各遗址里都有发现。那是当时缝兽皮和缝麻布衣所不可缺少的工具。装饰品工艺那时候,用骨和玉石制作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