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社会生活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1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用品饮具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有各种式样、多种用途的陶器、铜器、骨器、

日常生活用品

饮具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有各种式样、多种用途的陶器、铜器、骨器、玉器以至象牙制品。当人们蒸煮食物时,最初是用陶鼎,之后有了铜鼎,后来又发明了鬲。鬲虽然也是三条腿,但中间是空的,着火面大,容易煮熟食物。比鬲更进步的饮具是在鬲上放置上个甑,甑底有孔,象箅子似的,能蒸食物。后来,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取鬲和甑各自的长处,把它们合制成一个器物,就是甗。在甗的中间束腰处放一个箅子,好似一个蒸锅,用起来十分方便。食物煮好以后,要有食具装盛。食具里最常用的是钵,此外,还用豆、簋等。食具都是陶制,制作得相当好。
酒具

  在郑州商代城的出土物里,可以同饮具和食具相比的是酒器。酒器之多实在惊人!有盛酒的,有温酒的,也有包饮酒的;有陶的,也有铜的。酒器有铜爵、陶爵、铜觚、陶斝、铜壶、铜罍、陶罍、陶盉、铜盉及各种类型的陶杯等,质龙优良,造型大方,纹饰美观。陶质酒器中甚至开始有了作为瓷器先祖和前躯的白陶和釉陶。大批酒器的出现同商代嗜酒之风是有关系的。
饰品

  郑州商代城的居民便制作了骨梳、象牙梳以及骨簪、玉簪、铜簪。骨簪普遍使用,有专门的手工作坊进行生产,北城墙外制骨手工作坊的产品之一就是骨簪。骨簪上面雕刻有图案和花纹,十分美观。玉簪与铜簪就更加讲究了。那些自认高贵的奴隶主还把玉和铜质物质件作为饰物佩戴的衣服上,以炫耀自己的华贵。
兵器

  在商代,常常有战争发生。由于金属冶炼的发明和进步,商代人已开始命名用锋利的铜簇,以及铜钺、铜戈、铜刀、铜矛。铜钺、铜戈、铜矛还装有木柄。在郑州商代城发现的玉戈,磨制锋利,制作精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鲁文化的源流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陶器
陶轮的使用用陶轮制作陶器,是龙山文化手工业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陶轮是一人固定在直立的短轴上的圆盘。制作隐器的时候,把一块陶土放在圆盘上面,然后转动陶轮,借着陶轮急速转动的力量,拉动陶土。想让陶器的肚子大一些,就向外拉;想让口小一些,就向里收。随着手势的开合,可以塑出不同形状的陶器来。用这种轮制方法制作出来的陶器,厚薄均匀,形状规整;生产效率也比徒手制作提高了好几倍。这种陶器的特征,是在器面上有一圈圈的弦纹,底部也有同心圆线条的割断痕迹。徒手制作在各地龙山文化遗址里发现的陶器,并不是都用陶轮制作的,还有许多仍旧是徒手制作的。当时,徒手制作陶器,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调好的陶土搓成泥条,再把泥条圈起来盘成所需要的器形,这叫作螺卷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做成宽宽的泥片,再把泥片卷成圆圈,一个接一个地堆成器形,这叫作垒筑法。陶窑龙山文化陶窑的构造,也比以前进步了。不但窑室扩大了,可以烧制更多的陶器;而...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生产活动
农业工具当商代前期的奴隶们从事农业生产时,他们已不再用双手或木棒刨土,也不再仅仅靠一些磨制的石器来进行生产。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尽管还使用石斧、石石奔、石刀、石镰、石铲、石凿等石制生产工具,以及祖先传下来的蚌镰、蚌铲、骨斧、骨刀、骨铲等蚌器和骨器,但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工具—金属工具诞生了。它的出现使过去一切质料的工具都相形见绌。这就是说,这时虽然还大量存在着石器,并混合使用着骨、蚌乃至木器,但却开始了由石器向金属工具过渡并逐渐进入以金属工具为主的时代。商朝的生产工具,主要的已经不是石制工具而是金属工具。商代前期的郑州商代城也应如此。当奴隶们在田野里进行松土、播种、除草、收割等作业时,他们的手里已经增添了铜钁、铜铲、铜刀等金属生产工具了。它很象斧,却不是斧,呈长方形,后部中间是空的,为的是装木柄。带柄的铜钁用来疏松土壤,进行播种,实在是很理想和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它和其他的青铜工具,农业生产大...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稷下渊源
齐文化遗产既是中国地域文化遗产的一个大宗,也是综合性全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这一份遗产,使之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是齐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考察齐文化源流可以分为三大段:周初以前的齐地文化是东夷文化的一个特殊地域形态,其进化发展虽与内地文化同步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主导因素大致皆出于当地土著夷人文化;两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齐文化逐渐化入广义的中原文化,一方面具备了华夏民族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同时又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特质,以其流动性极强的创造活力和高度发达的形态,成长为大一统之前中国地域文化的表率——星汉灿烂的齐学,因之和根底深厚的鲁学一起,成为后世中国文化精神的两大源头;秦汉以降,齐文化演化为大中原文化覆盖下的山东半岛地区文化,虽与时俱进,日趋同一,而仍长期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借鉴齐文化,在总体上有几点值得特加重视。第一是它的变革传统...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岳石文化简介
岳石文化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后继文化和夏代山东地区的方国文化,也是山东地区早期的青铜文化。岳石文化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两大陶系,陶器一般器胎厚重。其中夹陶陶质不纯,火候低,质软易碎。器表多素面磨光,常见纹饰有附加堆纹和弦纹、凸棱纹,亦见有划纹、压印纹和彩绘。主要器形有甗、大中口罐、尊形鼎、矮足小鼎、舟形器、蘑菇形钮器盖、折肩罐、卷沿鼓腹盆、高圈足簋等,构成了岳石文化独特的陶器群体。从上述岳石文化陶器中可看出,山东龙山文化只是岳石文化比较主要的渊源之一,而在其文化形成中还吸收了先商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湖熟文化等因素。在岳石文化分布范围内,因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了五个地方类型,而鲁北地区的岳石文化即为史家类型和郝家庄类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