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稷下学宫—薛国故里车马行
1998年岁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遗址的第八次考古发掘历时两个半月结束。此次发掘共清理商代晚期墓葬10余座,车马坑2座,发掘面积近1000平方米,共出土各类文物1400多件,其中有青铜器300件,陶器300多件,玉器150件,另外还有原始石器、骨器、漆器等珍贵文物。
前掌大遗址位于滕州城区南部25公里处的官桥镇前掌大村,地处滕南平原的东部边缘,南依古薛河,西邻薛国故城遗址。小魏河从村北流过,使整个村子形成一片夹河高地。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处遗址,后经多次发掘,证明前掌大是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既有居住生活的遗迹,又有高规格的贵族墓地,同时还发现了史前人类生存活动的痕迹。从七十年代末到现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文物工作者先后对这片遗址进行过八次大的考古发掘,基本弄清了整个遗址区域的布局,即以目前穿村而过的一条南北大路为中轴线,村前为南岗子遗址,村北为河崖头遗址,分布了各种等级的贵族墓葬,车马殉坑、祭祀坑错落其间。尽管有的墓葬在过去就被多次盗过,但是通过如今的发掘,依然能够看出墓的形制、规格、结构以及丧葬制度等丰富内容。另外如牺牲、殉人、车马祭坑、随葬的青铜玉器、石器骨器、陶器蚌片、漆器饰物等出土文物,都极具考古、历史价值。尤其是1994年的第六次考古发掘,出土了疑是3000年前酒的液体,一时轰动海内外,被评为199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滕州地区在商代中晚期已不是商王朝的中心,然而在王朝京畿以外的地方能出现这样一片高规格的贵族墓地,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和谜团。这有待考古工作者去做进一步的研究,期望能揭开3000年前古薛国的神秘面纱,并对当下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夏商时代的滕州地域,归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东夷族部落,是海岱历史文化区中人类活动较多的场所之一。薛地因薛河而得名,薛河发源于沂蒙山系西端,蜿蜒向西南流经滕南平原而入古泗水(今微山湖)。据现今的考古发现得知:滕州南部境内沿薛河两岸,分布着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从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历经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直到岳石文化,整个史前文化发展的历程几乎都能在这里寻找到轨迹。近年来前掌大遗址的考古发掘,弥补了史前文化和东周以前薛地历史发展脉络之间的空白和断档,对于研究整个华夏民族氏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都有着重要意义和旁证作用。一位考古学家曾说:滕州境内以薛河为中心方圆仅20华里的区域,就分布了从北辛文化,到龙山、岳石文化,以至于阶级社会等各种文化类型的大量遗迹,并且遗存相当集中、连续和稳定,前后延续达六、七千年,这不仅在山东省,乃至在全国都非常罕见,几乎可以说:古薛国的历史,差不多就是华夏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缩影......
古薛国从最早的主人奚仲受封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孟尝君田氏父子又一次受封,完成了由任姓薛国向田氏薛国的更替和转换,其间"传六十四世,国祚千九百年"(《滕县志·薛世家》)。当然,其间任姓薛国也曾一度迁往"邳"地,但古薛城一带作为商周时期某一姓方国或侯国中心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近年来对薛国故城城址的钻探发掘证明:现存的故城城墙下还存留着其他不同年代筑过的小城遗迹,在前掌大周围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了一些时代更早的城墙寨堡的痕迹。由此可以进一步说明:滕州南部的薛河流域千万年来一直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特别是进入人类文明社会以后,从夏、商、周,到秦、汉、三国,直到隋代废薛,这里一直就是历代方国、侯国、郡县统治的中心,东周时期曾一度成为古徐的中心,战国时为徐州的首府所在。
在1994年和1998年的两次考古发掘中,在村南南岗子遗址共出土了5座车马殉坑,1994年出土3座,1998年出土2座。这些车马坑埋藏并不深,距地表不足半米,以至于有的殉马的头骨被耕地的犁头划伤。细看一下,这片田地的确略高于周围的田野,想是当年的封土所致。村民们吃惊于他们常年耕种的庄稼地底下竟埋藏了那么多的"宝贝",说难怪这片地的庄稼长得那么好,旱涝保收,敢情是"风脉"好呀......
前掌大出土的车马器,车轮直径达1.42米,两个车轮间的宽距达2.1米,车身长3米左右。这种车子不同于我们今天在马路上见到的拉货的马车,而是古人们乘坐的那种高轮包厢式马车。埋葬时车身呈南北方向,车头向南,为二马驾单辕式战车,也可能是贵族出行用的舆车,相当于如今的高级轿车,但车身比目前最豪华的世界名牌轿车还要宽大得多,座位却更少,只能坐1—2人。而今,这些已在地下被埋藏了3000多年的木制马车,木质朽烂后只剩下土墙的车身形状及车上的青铜配件。拉车的马匹连同车夫一同为主人陪葬,被埋在车子的旁边。令人不解的是:近几年发掘出的5座车马坑中,陪葬的两匹马大都是在车辕两边背靠背躺倒埋葬,只有1998年底出土的这一座车马坑中的两匹马是对面埋葬,其中一匹马身体的中间部分已被后代的一座坟墓切去,不知是代表了何种含义。车厢后边葬有一人,头东脚西,口衔海贝,估计是该马车的车夫。整个车马坑里还撒有贝壳(古钱币),这种风俗在鲁南一带延续至今。
前掌大遗址中5座车马坑的出土,使我们联想到作为出土地点的古薛地,正是中国历史传说中"奚仲造车"的奚仲的家乡。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车"的解释如下:"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权威的《辞海》作了这样的介绍:"奚仲,传说中车的创造者。任姓,黄帝之后。夏代的车正。居于薛(今山东滕州市南),后迁于邳。春秋时代的薛即其后裔。"
众多的文献资料说明是夏代"居于薛"的奚仲发明了车,而舟车的发明,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当然,车的发明和完善未必是奚仲一人所能为,然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尊奚仲为"造车鼻祖",三、四千年前的"奚仲造车",也成为中华文明曾领先世界的标志之一。
奚仲因在薛地造车而被夏禹封为"车正"(掌管车的官),薛也便成了他的封地。这是有文字记载的薛地的最早的主人。史书记载奚仲为黄帝之后,任姓,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四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中间就有任姓。而今,古薛城东部的大康留村一棵古槐树下就立有任姓宗族碑,附近村人多为任姓。如此说来,天下任姓就出自滕州市南部的古薛城附近了,其祖先便是"车"的大发明家——奚仲!
奚仲所发明的"车"是什么模样,我们至今没有见过。查诸史料,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管子·形势篇》一书中有段对车的描述:
"奚仲之为车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
前掌大遗址出土的商代车马器距《管子》成书的年代不算太远,而距离奚仲的夏禹时代,则是"往事越千年"了。想《管子》的这段描述,也是依据当时马车的样子"照猫画虎"吧。由前掌大出土的车马,则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商代以至东周时代贵族马车的具体样子,使我们对商周时代交通工具的考证有了实物资料。同时,滕州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些奇形怪状的青铜部件,过去一直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用途,而今,前掌大遗址出土的完整车马器木质车身和马匹身上饰满了这类青铜部件,为馆藏的青铜小件提供了具体的、实物的说明!
滕州历史悠久,古为"三国五邑"之地,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埋藏丰富,因而滕州地区出土了众多精美的商周青铜器,成为滕州博物馆三大馆藏特色之一。这些级别和价值很高的青铜器及古墓葬、车马坑的出土,客观地印证了滕州地区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久远。
有意思的是:两千多年前与古薛国处在现今滕州同一版图内的另一个"国家"——滕小国,两"国"邻接,"首都"相距不足40华里,但出土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却迥异:薛国青铜器纹饰夸张、飘逸,有荆楚文化的浪漫之风,而滕国青铜器则瑾严、庄重,有宗周礼仪的正统遗范。大致同时、同地的两个古国的青铜铭器为何风格如此不同?还有待专家研究揭秘。
奚仲当年造车的地方,据说就在今天薛城区夏庄乡境内的奚公山下。奚公山(又名奚山)古属滕地,西北距前掌大遗址和薛国故城遗址不远,山顶今存两处封土坟丘,高约1米,周长5米许。冢前有两个碑座,碑已破碎,仅存"公为奚冉二墓修筑"字样,据说分别是奚仲墓和冉有墓。冉有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曾任鲁国季孙氏宰。看来他也是仰慕奚仲的威望,抑或是同宗,才选择了这一处风水宝地。另外山石上还有条车辙印迹,传说是奚仲当年造车所留。山南麓有车服祠旧址,系历代官府建祠祭祀之所,如今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残碑断碣、破砖旧瓦,在夕阳下述说着昔日的繁华......
《滕县志》中收录了许多历代文人前来奚公山拜谒吊古的诗文,其中一首曰:
"车正遗封奕代承,杳茫人鬼两无征。河山依旧还存薛,名分于今终长滕......"
故国神游,遥想当年车马出行的壮观,而今都已湮没于桑田沧海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