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龙山文化横空出世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1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龙山文化横空出世,城子崖曾是殷周时期古谭国旧址,因位于武原河畔的高台上,地势隆起,远远望去,宛

  城子崖曾是殷周时期古谭国旧址,因位于武原河畔的高台上,地势隆起,远远望去,宛若城墙,当地称“鹅鸭城”,故名“城子崖”。该遗址东西约430米,南北约530米,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台地现存范围东西约200米,南北约350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

  1928年暑期,考古专家吴金鼎先生为调查东平陵故城(位于龙山镇附近的另一个著名文化遗存),而往返于龙山镇和平陵镇之间,中间横穿城子崖。往来次数多了,城子崖断崖上暴露的灰土和陶片引起了他的好奇和注意。不久他又在此发现了两枚骨锥,骨锥粗糙的质地似乎在向他倾诉遥远的过去。随即,吴先生便沿着遗址西南两面的断崖进行了多次勘查,在城子崖下层遗址中发现了一种非瓷非釉光洁美丽的黑色陶片,而且这种陶片总是和石器、骨器同出,绝无例外。无疑,这是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这引起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的重视。

  1930年11月和次年10月,当时的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该遗址上层为周至汉代几个不同时期的遗存,下层是首次发现的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在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东西390米、南北450米、墙基厚约10米的城墙遗址。因陶器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实,颜色较纯正,与已知的以红陶和彩陶为 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有显著的区别,被称为“黑陶文化”,距今约为4000年—4500年。又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遂正式以“龙山文化”命名。

  梁启超次子主持发掘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铭介绍,30年代的城子崖发掘总共进行两次,主持第二次发掘的是梁思永先生,他是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先生的次子。梁思永先生是在美国学成回国的,曾经参加过北美一些大的考古发掘。1931年秋季,梁思永来到章丘龙山镇,对城子崖进行发掘,他后来还据此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城子崖》,该书对中国后来的田野考古报告起了示范性作用。

  后来,梁思永先生在《龙山——中国文明史前期之一》一文中对龙山文化的特征、三个区域的划分、分地层和年代及商文化的关系等几方面都进行了论述,他在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建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典范,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迈入成熟阶段的显著标志。

  济南历史上最早的城

  “龙山文化”在其命名之初,泛指以黑陶为特征的史前文化,随着田野考古的全面展开,许多以黑陶为特征的遗存在全国许多地方均有发现,相互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又基本属于同一时代,因此都被称为“龙山文化”,成为对于夏以前古史传说中的尧舜时期的统称。在这一时期,华夏各古国普遍有了城址、铜器和文字。

  国内著名考古专家、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学海先生1989—1990年曾再次带队发掘城子崖,并专门撰写了《城子崖和中国城》的论文。他分析认为,龙山文化时代,人们已经在掠夺与反掠夺的过程中发明了城,也就是在村落的周围筑起城堡式的土墙。城子崖是济南地区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城。那时城的出现,表明我国在夏朝之前,还有一个灿 烂的部落方国时代。从城的规模来判断,济南是那个时代比较强盛的方国,甚至有可能是那时某个部落方国联盟中的盟主国。在这座济南历史上最早的城里,当时已能生产举世无双的蛋壳陶,代表着龙山文化时期整个黄河流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张先生推测,城子崖龙山城的人口当时应在3000人以上。

  据考证,山东地区上古主要居住着东夷族部落,它同中原的夏族既关系密切,又有不同风俗。龙山文化及其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是东夷部落远古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

  薄如蛋壳 黑陶举世无双

  城子崖发掘发现了黑陶为特征的考古新文化,出土的主要代表文物是黑陶和石斧、骨锥等,这些黑陶造型美观、薄似蛋壳、乌黑而有光泽,有陶鬲、陶豆、陶罐等。

  据济南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铭介绍,城子崖遗址发现的黑陶从制作上看属于快轮制陶,陶器形制很规整,胎薄,轮旋纹路清晰。从颜色分为灰陶、红陶和黑陶。烧成温度在840摄氏度左右。造型有罐、盘、杯、盆(双耳盆、三耳盆、折腹盆等)、釜、甄、碗、鼎、鬲、大圈足豆等。有泥质陶和夹砂陶。工艺水平最高的是熠熠发光的磨光蛋壳黑陶。

  据悉,在龙山黑陶出现之前,在我国西方、北方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几乎全被称为仰韶文化的彩陶和红陶文化。

  揭开了中国文明初创期

  城子崖遗址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原始社会遗址,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认识和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内知名考古专家张学海研究员评价说,70多年前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该次发掘所发现的龙山文化,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拂晓期”,证明了中国东方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美术考古的学科带头人、山大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凤君也给城子崖遗址发掘以高度评价,他说,30年代初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近代考古学的发展铺垫了重要基石,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大课题迈出了第一步,发掘结果揭开了中国文明初创期的帷幕。

  建馆保护“老祖先生活区”

  12月9日上午,从省城出发,驱车向东走了30多公里后,记者来到就在老济青公路边的城子崖遗址,对这座在历史长河 中飘摇了4000多年的文化遗存进行了现场探访。这个看不出轮廓的千年古城如今有了保护机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该馆依原古城城垣而建,风格古朴独特。城子崖四周的城墙目前已经被破坏殆尽,但墙基却完好地保存在地下,走在野草和酸枣树疯长的夯筑土城台上,记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远古的苍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发现龙山文化
首次发现龙山文化因为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1928年暑期,吴金鼎为调查汉代山东平陵故城,往返于龙山镇和平陵城之间,中途横穿城子崖。城子崖为一河边台地,平面呈方形,西边与南边高出地面三至五米,远远望去,宛如城垣。往来次数多了,断崖上暴露出来的灰土和陶片引起了他的注意。不久,他又在此发现了两枚骨锥,骨锥粗糙的质地似乎在向他倾述着遥远的过去。随即,吴金鼎便沿着遗址西南两面的断崖进行了多次调查,在城子崖下层遗址中发现了一种非瓷非釉光洁美丽的黑色陶片。而且,这种陶片总是与石器、骨器共出,决无例外。这是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1930—1931年,在城子崖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发掘,认定叠压于东周文化层之下的遗存属新石器时代。命名193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安阳市的后冈发掘出了一个上下重叠三层的文化遗址,下面一层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仰韶文化,上面一层是商朝后期的小屯文化,...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龙山文化村落
村落的选址在黄河流域的黄土平原和高原上,有许多靠近河流的台地,那里散布着龙山文化的村落遗址。当时,人们为什么选择这种地方作为居住区呢?这是因为:第一,这一带地区的黄土非常坚固,不容易倒坍,这种土壤对当时人们建造半穴居式的房子是很适宜的;第二,那里的土质,大部分是粉土颗粒,自然肥力比较高,灾又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更直接的原因是:人们为了便于取水,必须住在靠近河流的地方。但是,如果紧靠河流,地势低洼[wā蛙],又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袭。因此,那些离河不远而又地势较高的台地,自然就成为最理想的居住地了。房屋的建制龙山文化人们居住的房子,大多是一种半穴居式的房子,就是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房子,远远望去,好象今天农村里常见的“瓜窝铺”。这种房子,一般是单室的,有的作圆形,有的作方形。有些地区,还有一种双室房子。两间房屋或者都呈方形,或者前方后圆。房屋之间有短窄的门道,它的平面图很象一个...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鲁文化的源流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陶器
陶轮的使用用陶轮制作陶器,是龙山文化手工业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陶轮是一人固定在直立的短轴上的圆盘。制作隐器的时候,把一块陶土放在圆盘上面,然后转动陶轮,借着陶轮急速转动的力量,拉动陶土。想让陶器的肚子大一些,就向外拉;想让口小一些,就向里收。随着手势的开合,可以塑出不同形状的陶器来。用这种轮制方法制作出来的陶器,厚薄均匀,形状规整;生产效率也比徒手制作提高了好几倍。这种陶器的特征,是在器面上有一圈圈的弦纹,底部也有同心圆线条的割断痕迹。徒手制作在各地龙山文化遗址里发现的陶器,并不是都用陶轮制作的,还有许多仍旧是徒手制作的。当时,徒手制作陶器,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调好的陶土搓成泥条,再把泥条圈起来盘成所需要的器形,这叫作螺卷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做成宽宽的泥片,再把泥片卷成圆圈,一个接一个地堆成器形,这叫作垒筑法。陶窑龙山文化陶窑的构造,也比以前进步了。不但窑室扩大了,可以烧制更多的陶器;而...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生产活动
农业工具当商代前期的奴隶们从事农业生产时,他们已不再用双手或木棒刨土,也不再仅仅靠一些磨制的石器来进行生产。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尽管还使用石斧、石石奔、石刀、石镰、石铲、石凿等石制生产工具,以及祖先传下来的蚌镰、蚌铲、骨斧、骨刀、骨铲等蚌器和骨器,但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工具—金属工具诞生了。它的出现使过去一切质料的工具都相形见绌。这就是说,这时虽然还大量存在着石器,并混合使用着骨、蚌乃至木器,但却开始了由石器向金属工具过渡并逐渐进入以金属工具为主的时代。商朝的生产工具,主要的已经不是石制工具而是金属工具。商代前期的郑州商代城也应如此。当奴隶们在田野里进行松土、播种、除草、收割等作业时,他们的手里已经增添了铜钁、铜铲、铜刀等金属生产工具了。它很象斧,却不是斧,呈长方形,后部中间是空的,为的是装木柄。带柄的铜钁用来疏松土壤,进行播种,实在是很理想和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它和其他的青铜工具,农业生产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