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稷下学派及代表人物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493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稷下学派及代表人物,   创建于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   稷下学宫是当

    创建于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

    稷下学宫是当时诸子百家尽展丰采的大舞台,凡当时著名的学派都有其代表人物来到稷下学宫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其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如下:

    (一)黄老学派及代表人物

    黄老学派是稷下学宫中一个很有影响的学派,它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黄老学派产生于齐,与齐国执政者从政治需要而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黄老学派学术的突出特点不仅在于托黄帝之名号,以老子之学为基础,兼采儒、墨、名、阴阳五行之说,而且在于它吸收了法家的法治学说,把“道”,“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法治的必要性。其代表人物有:慎到、田骈、环渊、接子等。

    慎到,战国赵人,稷下黄老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学说主要体现于《慎子》一书。慎到认为,“道”是“变法”的根据,“法”是“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他以法为主兼重礼,礼法兼用,相辅相成。礼法的作用在于去私立公。他说:“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慎子·威德》)。特别强调法的去私作用,说:“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慎子·佚文》)他又重“势”,强调君主权势对于推行法治的重要,但又指出:“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慎子·威德》)为了天下,国家的整体利益,国君必须“立公弃私”,不可枉法而行私。慎到的这些思想,适合了田齐政权的需要。

    田骈,齐人,是稷下先生彭蒙的学生。齐宣王时,被赐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成为著名的稷下先生。齐湣王时,田骈离开稷下学宫,到薛邑,寄于孟尝君篱下。由于田骈好谈论,善辩说,被人送了个“天口骈”的雅号。著有《田子》一书,此书已亡佚。田骈学说的基本的内容是“因性任物”、“贵齐”等。田骈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大道”之则,因而要把握自然之客观特质,因循事物之本性,做到“变化应求而皆有事,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这样便会有“彭祖以寿,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农以鸿”之功效。既然“因性任物”是处理人与物、人与世界关系的最佳方法,那么要治理政事,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只能使用这样的方法。田骈哲学中最有特色的是他的“贵齐”论。“齐”即均匀,无差别。田骈的“齐万物”之“齐”,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齐”,不是对事物差别性,矛盾性的否定,而是对事物差别性和矛盾性的肯定。在他看来,人们在认识和处理自身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上,应遵循“齐万物”的原则,力求做到全面、周遍,而避免认识的主观性、片面性。

    (二)阴阳五行学派及代表人物

    阴阳五行学派又称阴阳学派或阴阳家。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的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树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代思想家也企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战国时期,齐人邹衍将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谓之阴阳五行学说,并在稷下学宫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即稷下阴阳五行学派。稷下阴阳五行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邹衍、邹奭。

    邹衍,战国齐人,著名的稷下先生,稷下阴阳五行学派的创始人和我国古代阴阳五行说之集大成者。其著述有《邹子》四十五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邹衍的学说主要是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邹衍认为,中国是由九个小州所组成的大州,称之曰“赤县神州”。而世界上像中国这样的大州共有九个,故称为大九州。每一个大州的外面,都有大海环绕。(《史记·孟荀列传》)邹衍这种对世界地理的认识,虽然与今天的世界地理有很大的差距,但它是对“中国即天下”这种狭隘、封闭观念的否定,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迪了人们的思想。邹衍把五行(水、火、木、金、土)各赋于道德属性,由五行而为五德(水德、火德、木德、金德、土德),然后用五行相生相克的模式来说明政权更替的原因,论证新政权、新朝代产生的合理性。这一学说,虽然深合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的口吻,但它歪曲了社会历史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邹奭,战国齐人,稷下晚期著名学者。学习并继承了邹衍的学说,是稷下阴阳五行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作有《邹奭子》十二篇,今佚。

    (三)墨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墨家学派是稷下学宫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宋鈃,战国宋人,齐宣王时的著名稷下先生。

    宋鈃以救世为已任,提出了一系列治理社会主张,“情欲固寡”说,则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根据。所谓“情欲固寡”,是认为人生而少欲,这是人的本性,贪欲、多欲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宋鈃之所以宣扬欲寡说,其目的是要统治者克服私欲,结束相互攻伐征战,减轻劳动人民负担。因之又提出“禁攻寝兵”的主张,他的这些主张,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于战乱之中的劳动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

    (四)儒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极具威名,成为显学。稷下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他把孔子“仁”的理论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民贵君轻”。重视人的作用,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人心向背是政权兴亡,战争成败的关键。孟子还提倡做人要有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孟子,曾两度游学于齐,长期活动在稷下学宫。孟子希望用仁政学说说服齐宣王,但是齐宣王一心想争雄天下,他的意见终不被采纳。于是他决意离开齐国。当孟子准备离齐时,宣王试图以豪华的住宅与万钟之粟的待遇来挽留他。孟子以不做唯利是图的“贱丈夫”而推辞。他梦寐以求的是齐国推行他的仁政学说,以致于他走到齐国昼邑时,企盼齐宣王追回他,用他的仁政学说治理齐国。然而等了三天没有消息,孟子抱着失望的心情踏上了归程。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稷下度过的。他受学于稷下,成长于稷下,成熟于稷下,并最终成为稷下学宫中最负盛名的领袖人物。他立足于儒道,汇通百家之学,成为集百家之大成的思想家。

    荀子的哲学思想线贯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天是存在于人周围的整个自然界,自然界自有它的运行规律即“天行有常”,与人间祸福毫无关系,他反对鬼神迷信,坚持人定胜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在政治思想上,他主张治国礼、法并用,“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只有“隆礼重法”,国家才得以安宁和强盛。在教育思想上,他认为人的良好智能和行为都是受教育而来,主张:“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通过学习和教育,人的知识和德性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就能一代胜过一代。他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纵横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纵横家学派产生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淳于髡。淳于髡,复姓淳于,单名髡,齐人,以博学善辩著称,被齐威王立为“上卿”,赐“上大夫”之职,为齐国振兴和稷下学宫复盛,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礼、法兼用而倾向法治。主张为政要顺民心,任官选贤任能,督察奸吏。反对统治者淫乐无度的生活方式,表达了“酒极则乱……极之而哀”(《史记·滑稽列传》)的哲学观点。

    《史记·田敬仲世家》记载:邹忌以鼓琴说齐威王,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以“隐语”诘难邹忌,髡说:“狐狸皮衣虽然破旧,但不能用黄狗之皮毛修补”,提醒邹忌举荐官吏要选贤任能,谨防小人混杂其间。髡曰:“大车不修理,就不能载重物,琴瑟不校正,就不能奏出五音”,提醒邹忌要“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以隐语劝谏邹忌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六)名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名家学派是稷下学宫中一个重要学派,在当时影响很大。主要代表人物有尹文、儿说等。

    尹文,齐人,主要活动于齐宣王,湣王时期。尹文主张“以实务名”说:他要求人们按事物的来认识事物,“名”一定要符“实”,反对名实不符。这一理论用以治国,则要求执政者要分清是非,选贤而去不肖,“赏”合其功,“罚”符其过,以此治国富民。

    尹文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名实相应的意义。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反对名不副实。他在《大道上》以具体事例分析了名实不符的危害。 齐宣王爱好射箭,并且喜欢别人奉承他臂力大,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使用的弓只有三石拉力,还常常让他身边的官员拉弓试力。这些官员明知此弓不是强弓,为了讨好齐宣王,每拉到一半就停了下来,逢迎说:“这张弓的拉力不止九石,除了大王别人没有能使用的了。”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一直认为他使用的是九石之弓。在此事中,三石是实,九石是名。齐宣王有九石之名而无九石之实。于是,尹文感慨道:“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儿说是稷下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儿说善于辩说,以“白马非马”之论折服稷下学宫中众多的著名辩士。所谓“白马非马”,是说“白马”与“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白马就是白马,马就是马,二者不能等同。然而白马不是马,所以骑白马过关就不应当交纳马税。但无论儿说怎样善辩,终不能说服守关人。在他照章交纳马税后,方被允许过关。

    “白马非马”论认识到事物的差异与对立性,同时也将这种差异与对立绝对化,没有认识到事物所包含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是抽象地辩说事物的概念名称。

    (七)管仲学派

    管仲学派在稷下学宫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又是被后来学术界所冷落的一个学派。近几年来,学术界对管仲学派的认可,越来越趋于一致。王德敏先生在《管仲学派研究》中指出:“管仲学派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由管仲奠基及齐国推崇管仲的历代学者构成,并受到官方扶持的历史悠久、阵容庞大的学术派别。它植根于齐文化的土壤中,对齐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宣兆琦先生在《齐文化发展史》中指出:“管仲学派只是一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以齐人为主的、推崇管仲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们以传颂管仲业绩和继承发挥管仲学说为己任。他们站在各自的角度,秉承着管仲的功利、务实、实践、改革、开放、创新精神,肩负历史和时代的使命,响应社会的呼唤,丰富着管仲的某个方面的理论学说。”《管子》一书则是管仲学派的一部独立的代表作。《管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论理、哲学、自然科学诸多方面。

    管仲学派重发展经济,首先重视农业生产。《治国》曰:“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贵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在“务本”的同时,又重视林业、畜牧业、果菜种植业。故而《立政》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国之富也。”在重农的同时,又重视工商业的发展。管子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的政策,承认工商业者的地位,重视以优厚的待遇和优良的服务招商引资。主张以“轻重”之术,调控物价,抑制富商巨贾欺行霸市,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管仲学派主张治国礼、法兼用,德治、法治相辅相成。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法宝,有之则国治,无之则国乱。同时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只有将礼、法,德治、法治结合起来,实施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治国方面,管仲学派极重视选贤任能,以人为本。认为:“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极为重视人民在治国取天下中的重大作用。此外,管仲学派的哲学思想也十分丰富,要者有“天论”、“道论”、“水本原论”、“精气论”等。强调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主张治国“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正世》),表现了很强的创新精神。

    总之,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学的产生,是先秦文化史上的重要环节,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高峰。没有稷下诸子之学,就没有战国时代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稷下学派与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急遽转化的历史时期,在这社会大变革中,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著书立说,议论政治,阐述哲理,展开思想上的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史载,当时齐国,曾在齐都临淄稷下,造了高门大屋招徕贤土,诸子学派多来云聚,争鸣蔚然成风,成为战国时代最兴盛的国家。“稷下”的来历,一说,因齐都南隅有稷山,临淄在其北侧而得名;一说,齐都临淄西门原有稷门,学宫营造其外,故称“稷下”。由于史书未载清确切方位,今说法不一。然而,齐国设“稷下学宫”的事实是毫无疑义的。当年各国许多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不远千里,前来讲学,进行不治而议的自由辩论,人们称这些人为“稷下先生”。他们各自所集的门徒称为“稷下学士”。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稷下学派为中心的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一向为人所称道。稷下学派的历史较长,早在齐威王...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思孟学派的由来
及至汉代,思、孟一系的说法得到当时学者的进一步确认。《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司马迁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据学者考证,子思约生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02年,而孟子一般认为约生于周烈王4年,公元前372年左右,[5]所以孟子一生实际并没有见到过子思。但孟子虽然不及见子思,却受业于子思弟子,仍然间接受到子思的影响,二者在思想上可能具有某种一致性,后人所谓的思孟学派也应该主要是对此而言。不过当时似乎更流行的是孟子师事子思的说法,如刘向《列女传》:“(孟轲)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名儒。”班固《汉书•艺文志》:“名轲,邹人,子思弟子。”赵歧《孟子题辞》:“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应劭《风俗通义•穷通》:“孟子受业于子思。”《孔丛子》甚至杜撰出孟子拜见子思的一幕:“孟子车尚...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稷下渊源
齐文化遗产既是中国地域文化遗产的一个大宗,也是综合性全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这一份遗产,使之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是齐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考察齐文化源流可以分为三大段:周初以前的齐地文化是东夷文化的一个特殊地域形态,其进化发展虽与内地文化同步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主导因素大致皆出于当地土著夷人文化;两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齐文化逐渐化入广义的中原文化,一方面具备了华夏民族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同时又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特质,以其流动性极强的创造活力和高度发达的形态,成长为大一统之前中国地域文化的表率——星汉灿烂的齐学,因之和根底深厚的鲁学一起,成为后世中国文化精神的两大源头;秦汉以降,齐文化演化为大中原文化覆盖下的山东半岛地区文化,虽与时俱进,日趋同一,而仍长期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借鉴齐文化,在总体上有几点值得特加重视。第一是它的变革传统...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陶器
陶轮的使用用陶轮制作陶器,是龙山文化手工业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陶轮是一人固定在直立的短轴上的圆盘。制作隐器的时候,把一块陶土放在圆盘上面,然后转动陶轮,借着陶轮急速转动的力量,拉动陶土。想让陶器的肚子大一些,就向外拉;想让口小一些,就向里收。随着手势的开合,可以塑出不同形状的陶器来。用这种轮制方法制作出来的陶器,厚薄均匀,形状规整;生产效率也比徒手制作提高了好几倍。这种陶器的特征,是在器面上有一圈圈的弦纹,底部也有同心圆线条的割断痕迹。徒手制作在各地龙山文化遗址里发现的陶器,并不是都用陶轮制作的,还有许多仍旧是徒手制作的。当时,徒手制作陶器,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调好的陶土搓成泥条,再把泥条圈起来盘成所需要的器形,这叫作螺卷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做成宽宽的泥片,再把泥片卷成圆圈,一个接一个地堆成器形,这叫作垒筑法。陶窑龙山文化陶窑的构造,也比以前进步了。不但窑室扩大了,可以烧制更多的陶器;而...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生产活动
农业工具当商代前期的奴隶们从事农业生产时,他们已不再用双手或木棒刨土,也不再仅仅靠一些磨制的石器来进行生产。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尽管还使用石斧、石石奔、石刀、石镰、石铲、石凿等石制生产工具,以及祖先传下来的蚌镰、蚌铲、骨斧、骨刀、骨铲等蚌器和骨器,但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工具—金属工具诞生了。它的出现使过去一切质料的工具都相形见绌。这就是说,这时虽然还大量存在着石器,并混合使用着骨、蚌乃至木器,但却开始了由石器向金属工具过渡并逐渐进入以金属工具为主的时代。商朝的生产工具,主要的已经不是石制工具而是金属工具。商代前期的郑州商代城也应如此。当奴隶们在田野里进行松土、播种、除草、收割等作业时,他们的手里已经增添了铜钁、铜铲、铜刀等金属生产工具了。它很象斧,却不是斧,呈长方形,后部中间是空的,为的是装木柄。带柄的铜钁用来疏松土壤,进行播种,实在是很理想和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它和其他的青铜工具,农业生产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