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鲁文化与齐文化的比较研究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1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鲁文化与齐文化的比较研究,   齐鲁乃山东之邦,同为东方之诸侯大国;所封之国均处夷人之地,有着共同的文化渊

    齐鲁乃山东之邦,同为东方之诸侯大国;所封之国均处夷人之地,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根基。周初分封,鲁封其南,有同姓(姬)周公之子伯禽灭奄后在奄国旧地建国;而齐封其北,是尚父姜尚灭薄姑后立国,间有泰沂山脉相隔。齐鲁为近邻,由于婚姻、战争、交流频繁,其文化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应同属我国东方文化圈类型;但因两国所处地域条件的不同和两国统治集团采取的建国方略的异同,其文化间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所示,其文化差异现择要从四个方面予以论述。
    1、建国方略方面
    齐鲁文化是两支历史时期的文化,同样存在着地域、国家、民族和文化四个即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周初齐为勋戚姜姓封国,鲁属宗室姬姓封国。据文献记载,伯禽初封建国,采取两项基本国策:一是“君以商政,疆以周索”;二是“变其俗,尊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齐国太公建国后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国策。
  对于齐鲁两国建国之初建国方略之不同,《史记•鲁周公世家》所载已明,即:“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后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尊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在思想意识上,鲁守宗周传统,“周礼在鲁”,而齐偏离此道,遂有“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的概括。
    2、经济类型方面
    鲁国地处鲁南,原商奄国之地。鲁国承周人之传统向有重视农工的传统,古代郊祀天地,鲁亦祭其先祖后稷,以祈农事。《史记•贷殖列传》载:“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颇有桑麻之业,宜五谷桑麻六畜”;鲁国统治者因其地利,承其周人传统,发展成为农业型的诸侯国。
    而齐国则因地处盐卤这地,不宜农作,尤先发展了工商手工业,发展成为农工商并举的经济类型国家;正如《史记•贷殖列传》所载:“太公封于营丘……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鲁盐,则人物归之”;《汉书•地理志》也载:“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女工工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因齐国采取此措施,“财富贷殖,世为强国”。齐鲁两国因所处地利和国策的不同,齐国遂发展成为农业为主兼重工商经济的国家,因而后强于鲁;而鲁亦因地利,承其传统,遂发展成为农业型的经济型国家,此亦是其后落后于齐国的因由所在。
    3、陶器组合与特征方面
    关于齐文化的陶器时代特征和器物组合我们在前面齐文化遗物研究陶器部分中已作了全面阐述;现将鲁文化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特征予以简介,已作为比较研究的基本材料。鲁 地考古发掘出土陶器,西周前期主要器类为鬲、甑、盆、豆、圜腹罐、瓮、缽;西周后期缽消失,素面磨光平底盂出现,春秋时期出现盘、盖豆和鼎 ,战国时期又出现釜、洗、折腹盆等器类。
    西周时期除豆、盂、瓮为素面磨光外,其余各主要器类都通体饰绳纹,少见商文化和土著传统文化陶器;春秋晚期鬲较早地为釜取代和陶豆趋向衰落,成为鲁文化遗址出土陶器迥别于齐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此外,鲁文化陶器不见有陶文,瓦当亦少见,所见西汉前期瓦当多卷云纹,此同齐文化陶器多见陶文和瓦当亦有所不同。我们从鲁文化发掘墓葬出土陶器知其器物组合的时代变化,鲁故城发掘的墓葬分甲乙两类不同葬俗的墓葬,据考甲类是土著或殷人墓 ,乙类是周人墓。甲类墓西周前期由鬲、罐、豆、簋、罍组合,西周后期为鬲、盂、罐和鬲、盂、豆的组合;春秋中期以后陶器组合显著变化,出现盖豆、华盖壶、罐和盖豆、簋、罐、华盖笾的组合;甲类墓出土陶器无鼎。乙类小型墓陶器组合为鬲罐,不见簋、豆、盂等器类;中型墓西周后期为鼎、鬲、罐;大型墓自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主要器类为釜、罐、罍、壶;其组合明显继承了乙组西周墓的组合器类,但又有变化,同战国时期齐墓所出陶器组合迥然异别。
    4、葬俗方面
    依前齐文化墓葬研究所述,齐国盛行厚葬。墓葬多有腰坑,坑内葬狗或一陶器;中型以上贵族墓规模宏大、有高大的封土,多有大型殉马坑或殉车马坑、殉人墓也占有一定比例、一墓殉人少者十几人,多者四、五十人。而鲁文化墓葬我们从1977—1978年曲阜鲁故城勘探并在故城西发掘的5处墓地发掘的158座墓葬略知鲁文化葬俗;此158座墓葬据其葬制, 葬俗和随葬器物的异同分为甲乙两类。甲类墓葬族裔属土著或殷人,此类墓西周时期亦流行腰坑、殉狗葬俗、西周前期随葬陶簋、陶豆等器物与齐墓相同,此类墓葬俗与商文化或土著夷人葬俗相承;乙类西周墓即无腰坑,也不殉狗,不用簋、圈足或圜底器随葬与甲类同时代墓葬显然有别;周原峡山贺家村墓葬发掘简报指出:“先周墓葬无腰坑,无狗架,也无西周墓中常见的簋、豆、盂等器物;这大概反映了先周民族的固有文化特点。此乙类墓即承此俗,是周人墓。其后东周时期鲁墓出土陶器组合与齐墓也不有同,即是出土青铜器的大型贵族墓也不见齐墓常见的殉马、殉车马;更不见多人殉葬之俗;而鲁故城发掘发现的唯一一座殉人墓(甲类城西北墓地M202),墓二层台上葬置一人,据此墓所出土铜器铭文考知可能是“女嫁从夫”反映的是夫族夷人子孙的葬俗、证明鲁国是不存在殉人葬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鲁文化的源流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关于齐文化的研究
齐文化历史沿革五十万年前的沂源人—两万年前的沂源人—浮山驿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周村、临淄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爽鸠氏—东夷族—季荝氏—蒲姑氏—后羿、寒浞氏—於陵逢伯陵氏—姜齐—田齐—秦、汉齐地。齐文化的来源与构成齐文化来源于远古的东夷文化、泰山文化和鸟图腾部落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文明史的开端,是中国炎黄文化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是中华文明史的开篇之作,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五千年东方文明的雏形,在国际文化源流史上写下了有章可寻的极其重要的一页。爽鸠氏: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原始部落,即活动于山东半岛周围的东夷族。他们以以鸟(爽鸠)为图腾,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化。在淄博地区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考古文物中,有大批的以三足乌形象为图案的陶器。他们身材高大,勇武骠悍,较早地掌握了用火、渔猎、畜牧、丝织技术,具有很强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创...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文化研究大事记
1、1986年《管子学刊》在淄博创刊。2、1988年淄博师专齐文化研究所、临淄齐文化研究社、周村齐文化研究小组分别成立。3、1989年首届国际齐文化学术讨论会召开。4、1989年《管子通解》出版。5、1989年《文史知识》杂志出《齐文化专号》。6、1991年《山东长白山》出版。7、1992年海峡两岸齐文化学术交流会召开。8、1992年《齐文化大观》出版。9、1993年《齐文化纵论》出版。10、1995年《春秋》经传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11、1996年《姜太公本传》出版。12、1997年中国齐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13、1997年《齐文化丛书》出版。14、1997年《於陵古国考》出版。15、1999年淄博大学成立齐文化研究院。16、1999年《夏商周文明研究》出版。17、2001年《齐文化知识100题》出版。18、2001年山东理工大学成立历史文化学院。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纺织与装饰
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在各地龙山文化的遗址里,发现了不少陶制的纺轮。纺轮的中间都有个小孔。纺轮的形状,有的象馒头,有的象圆板。人们用苎麻作原料,在纺轮上穿个木棒,就可以把麻纤维捻成细线。这种纺轮有些象今天农村妇女使用的打线锤,是纺车的最早形态。在城子崖遗址里,曾经发现织布用的骨梭,两端有尖,尖处各有一个小孔。那时候,人们织布,估计是用的一种极原始的水平式的织机。这种织机是由两根横棍构成的。织布的时候,用脚蹬踏一根横棍,把另一根横棍系在腰间;在两根横棍之间排上经线,然后用骨梭穿上纬线,在经线上来回穿梭编织。在山东省滕县岗上村遗址里,曾经发现一件陶罐,底上印有麻布纹。从布纹看来,这是一种平纹麻布,每平方厘米有七根到八根经线和纬线,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至于细而长的骨针,在各遗址里都有发现。那是当时缝兽皮和缝麻布衣所不可缺少的工具。装饰品工艺那时候,用骨和玉石制作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地域宗教文化研究与齐宗教特色
我国的原始宗教文化研究,在古文化研究中一直较为沉寂。究其原因,除了前一时期文化政策的影响外,更在于材料的匮乏。可是,不加强原始宗教文化的研究,就不能全面了解上古社会文化的全貌,就不能正确把握上古社会文化的规律。最近,齐鲁书社推出的《齐文化丛书》中的《齐宗教研究》一书为地域原始宗教文化的研究带了个好头。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的研究,自40—50万年前的“沂源人”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间的齐地宗教,经过了动植物崇拜、无生物崇拜、国神教崇拜、方仙道信仰四个发展阶段。齐地动植物崇拜的主要对象是禾麦、桃树和鸟、鱼、蛇、龟等,与古齐地的自然环境和物产紧密关联;齐地无生物崇拜的主要对象,除大地、山川、日月、星辰等一般崇拜物外,大石崇拜甚有特色,这也与齐地地理环境、齐地先民的原始生产形态有密切联系;齐地国神教除了崇拜祖先、鬼魂外,太公姜尚总结推行的八神(《史记•封禅书》谓: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