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桓管改革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2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桓管改革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管仲是春秋时期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齐桓公乃是一位较为开明的君主。齐桓公在管

    管仲是春秋时期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齐桓公乃是一位较为开明的君主。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在政治、经济、军事及诸方面实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史称“桓管改革”,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古为今用,浅析桓管改革的成功,对于今天,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我们认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古有之。它包括以人为本、社会的进步、资源的节约与再生、科学技术的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等。在此,我们透析“桓管改革”及其成因,就可看出,它已经孕育了科学发展的观点,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人才为宝。

  人在万物中是最有价值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管子·权修》)(以下只载篇名)治军作战,要“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俊雄”(《七法》);治国要“远举贤人,慈爱百姓”(《中匡》),要“争天下者,必先争人”(《霸言》),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懂得这个道理。为此,齐桓公任人为贤,不记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并破格提拔为上卿,赐予市租,尊为仲父,全信不疑。管仲为相三个月,又推荐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须无、东郭牙五杰,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还采取种种措施,招士养士。他首先设了“庭燎”,以公爵僭用天子之礼接待来士,四方八方的贤士便接踵而至。为了广招天下人才,桓管还以优惠政策,引进各诸侯国的来客。在国内每 30 里设置一个驿站,贮备食品,设官管理。诸侯国来的官吏、客商,派专人专车负载行装,若是住宿,派专人替他喂马,并按一定的规格接待来客。如招待标准与收费不当,则要治管理者的罪。还规定,凡国内的官吏引进外国人来齐国做事,看能力的大小,给予奖赏。引荐的不好,也不追咎。还派人走出去招揽人才,“为游士八十人,奉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小匡》)这些优惠的措施,吸引了不少贤能之士来为齐国效力,为其霸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内政。

  “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国语·齐语》)修旧法,即整饬宗周的礼制,继承太公传统,依时势的发展,将其合理部分,“择其善者”行于今世,对那些与现实相左的礼法则创新法以易。

    为了集权中央,首先建立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叁其国而伍其鄙”即三分国都,五分鄙野,“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公帅五乡,国子帅五乡,高子帅五乡焉。叁国起(案)界,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焉,山立三衡。”(《小匡》)就是说,把国都分为工商各三乡,不服兵役;军士乡十五个,有桓公、高子、国子各管五个乡,国都内的行政区划是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分别由轨长、里司、连长、乡良人管理。把国政分为三项,确立三官的制度,官吏中立出三宰,即三卿,使掌管群臣,工匠立三族,市井立三乡;设立三虞的官,专管川泽水产;设立三衡的官,管理山林的有关事务。鄙野的行政区划是“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故立五大夫,各使注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小匡》)建立上下统属的官僚机构,以统治全国。

    其次,在全国实行“四民分业定居”的措施,即按照人口分布的地域和职业,使士、农、工、商四民各居其职所,各有专业。农人种田,军士操练武功,战士作战,手工业者从事生产,商人经商,并可世代承袭世宗本职,不能自由迁移。这些措施,对定国安邦和社会的稳定都起了重要作用。

    (三)发展经济。

  经济是基础,“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治国》)通过利民富民,达到利国富国。其主要措施如下:

    1 、实行“官山海”,首创盐铁专卖。所谓“官山海”,就是由国家对盐铁直接经营。因为盐铁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口食盐”,“夫盐,食肴之将;……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汉书·食货志》)。铁器也是一样,“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海王》)军备上用的武器,也多是用铁制造。因此,盐铁与国家的强弱安危及民生大计息息相关,必须实行垄断,由国家实行专卖。盐与铁的生产与销售,使齐国开辟了两项重要财源,从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也促进了农业生产与工商业的发展。

    2 、实行“均田分力”、“相地衰征”的农业政策。

  “均田”是把公田(徭役田)直接分给各农户去种,把公田和各户原有的份田一起来平均分配;“分力”,则是打破私田公田的界限,实行授田制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这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关系。在“均田分力”的政策下,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们主动掌握农时,起早贪晚,不辞辛苦做好农事。“相地衰征”,即是将土地分为上壤、间壤、下壤三级。以可食地(可种谷物)为标准,将山林川泽地、旱地折合成可食地,按土地的好坏,交纳农业税。并且让农人知道自己应得多少,官府收多少,即地租分成制度。因分成比例固定,丰年不增加税率,歉年不降低租率 , 农民尽力生产,可得到较多的产品归自己所有。因而,激发他们增加劳动力度,提高了农业产量。

    3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管子》认为,要想富民强国,光靠单一的粮食生产不行,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富”。(《牧民》)发展粮食生产只是解决吃饭问题,而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大农业才能引向富路。因此鼓励农民在山林地区进行狩猎;在山坡、堤岸植树造林;在平原洼地植桑养蚕;在水草丰美之地,发展牧业,饲养六畜;在城郊种植蔬菜瓜果等。官府还对开展多种经营的行家里手进行奖励,“民之能蕃育六畜者”、“民之能树艺者”、“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育者”、“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等,都可“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山权数》)。这样,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 、农工商多业并举。

  《管子》认为,以农为本,农工商并举,才是富民强国的重要途径。其一,重视农本和粮食生产。民以食为天,“五谷粟米,民之司命”(《国蓄》),“凡有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留处”(《牧民》)这是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到搞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储备的积极意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粮食不但是民生之大事,也是礼义道德教化的前提,这里也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辨证关系。其二,积极发展工商业。桓公与管仲在重视农业的同时,还主张发展工商业。“欲正天下”,必须做到“财盖天下”、“工盖天下”、“器盖天下”(《七法》)要想富国强兵,称霸天下,还必须大力发展手工业。对于发展商贸业,便采取了设市场,轻关税,引外商、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为物畅其流,繁荣商品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三,设“轻重九府”。九府,是指大府、王府、外府、内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九种掌管财政的官。“轻重”,则是指商品价格的贵贱,货币购买力的高低,国家利用轻重之术,平抑物价,调节供求,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直到现在仍是发展经济的经验之谈。

    5 、兴修水利,优化环境。

  齐地处北方,是旱地农业,因此,齐国的执政者们兴修水利,建立“通水于田,泄水入川”的沟洫制度。“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千畿。”(《周礼》)这里说的就是以潴(池塘)蓄水,以坊止水,双沟荡(流通)水,以遂(小沟)均水,以列(田岸)舍(保存)水,以浍(大沟)写水。这种办法可以及时将水蓄积在沟洫之中,大旱则决水润田,涝时排水防涝。《管子》称:“水可扼而使东西南北及高乎?……可。故高其上领,瓴之,尺有十分之三”,是说在大河上游筑拦河石堰,再做成三个分坝,控制水流,作灌溉之用。齐国在黄河两岸筑堤,防止黄河泛滥成灾。此堤使河水东抵齐堤,西迄魏赵。河水“时至而去 , 则填淤肥美 , 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同时,还在山地、丘陵、河堤植树造林等。这些措施,使齐地先民增加了经济收入,也优化了齐地的环境。

    (四)轻赋薄敛,社会保障。

  《管子》主张国家财政收入要“取之有度”,支出要“用之有止”,不可盲目滥用。“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权修》)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薄税敛,毋苟(苛)于民,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五辅》),“省刑罚,薄赋敛,富矣”(《小匡》)实行轻赋薄敛的措施,不但会使人民拥护国家政权,而且使百姓生活较宽裕、生产有本,可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桓管还认为,国家应承担社会保障功能。“薄赋敛,轻征赋,驰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者,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王辅》)这里说的是官府应减轻人民负担,搞好社会救济,解民之困,关心弱体百姓的生活等。这些利民和社会保障之策,也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以法治国、以德治国。

  齐国的执政者在重视富民的同时,也重视民众的教化。“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权修》)这是必然的道理。“吏啬夫任事,民啬夫任教,教在百姓,论在不挠,赏在诚信,体之以君臣,其诚也以守哉。”即是说,吏啬夫是主管行政事务的官,民啬夫是管教化的官,如果民啬夫的教化成功了,吏啬夫经营的各种制度和律条完备了,人们做事都不违背正道和事理,社会自然就会安定。因此,齐国的官府设了专门的部门,专门的官吏,抓了以“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才安定了社会,巩固了统治地位。

    综上所述,齐国的执政者们,正是在这些朴素而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导下,实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从而开创了桓管霸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自从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一个理论热点。在西方国家,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反思的结果,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多斯代表罗马俱乐部执笔的《增长的极限》引发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而在中国,这种思想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是齐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便于用现代经济学视角解读齐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必要对可持续发展的权威性界定作简单回顾。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1年国际生存生态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合会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能力和再生能力”,侧重于生态平衡的角度。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于1991年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鲁文化的源流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文化中的“重农”思想述略
齐地,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神农氏作,凿木为耜,柔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周书》)以此可见,炎帝是首先发明农耕的人。“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这里记叙的是舜在齐地发展农业之事。舜后的大禹,制定了土地田亩制度,遍治山东境内的济、漯、汶、潍、淄、沂诸水,使齐地的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周灭商后,素以农业见称的周部族,很快便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姜太公封于齐地,与莱夷争营丘,建立了齐国,在黄河下游建立了一个新的农业经济区。“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谷宜稻麦”。姜太公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尊贤尚功”的建国方针,使齐国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以至于为春秋称霸,战国争雄称帝奠定了基础。从齐...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治国之道
民本思想是齐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先秦时期齐国不少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都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他们重视民众在国家政治中的重大作用,尊重民众的生存权,反对暴虐民众,并用民本思想指导政治实践,在制定政策时能考虑到民众的意愿和利益,从而促进了齐国的富强,改善了齐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一齐文化中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重视民众的作用。在论述天、君、民的关系,民众在夺取政权、巩固政权中的作用,民众在战争中的作用等方面都体现了对民众的重视。首先,齐文化具有轻天重民的思想。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崇拜具有人格和道德意志的天(神),在上天、君主和民众三者的关系中,上天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君主代表上天治理民众。这种观念在春秋时期仍处于主导地位。与当时大部分统治者崇拜上天的观念相反,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则把民众视为天,《说苑·建本》载:“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文化重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重商思想是齐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瑰宝。齐国一直高度重视商业的作用,实行农、工、商并重的经济发展方针,主张并通过商品经济实现富国、强国,这与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相比,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特别是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其思想价值越来越被人所认识。本文试对此作一浅论,意在挖掘其借鉴价值,服务于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一、坚持本末并举,将商业列为国家经济主体齐国向有重视商业的优良传统。太公封齐建国之始,鉴于齐地负海地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等不利发展农业的实际国情,采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基本国策,以农、工、商并重为恢复和发展齐国经济的总方针。他称大农、大工、大商为国家的“三宝”,“……三宝完国乃安”,农齐备则粮谷丰足,工齐备则器具用足,商齐备则财货富足。太公强调:“三宝”之间的关系必须保持相对的协调与均衡国家才能得到安定。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