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文化与梁山好汉的精神渊源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6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文化与梁山好汉的精神渊源,体魄强悍,粗犷刚烈,喉咙粗大,不善言辞,遇事说不上三句话,便吹胡子瞪眼睛撸袖

  体魄强悍,粗犷刚烈,喉咙粗大,不善言辞,遇事说不上三句话,便吹胡子瞪眼睛撸袖子,“砍头不过碗大疤!”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这便是“山东好汉”给人的印象之一。小说家写山东人,往往尽力刻划山东人的这一面,瓦岗寨里的程咬金,梁山泊上的李逵,粗犷、莽撞、豪爽、勇武、坦直,庶几成为小说家笔下的山东人的固定形象。然则这又决非小说家妙笔生花,面壁虚构。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三月,68岁的刑部尚书王士祯请假回籍,办理迁坟一事。康熙皇帝御览了他的奏折,对在场的大学士们说:“山东人偏执,逞强好胜,只有王士祯不这样。他的诗写得很好,闲时除了看书,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可以给他五个月假。”在这位当朝皇帝眼里,千余万山东人都是好勇斗狠之辈,只有王士祯一人例外!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原籍山东诸城,祖上迁居新城(今山东桓台),遂为新城人。王士祯在文坛上极负盛名,粗犷剽悍尽让与文采风流。虽然皇帝“金口玉言”,但康熙此言夸张无疑。不过,从这里亦可看出:山东人粗犷剽悍的确名声在外。从历史上来看,刚烈的山东人大都居住在齐地。

  齐文化研究者有此一说:“齐国崇武尚勇,堪称诸侯国之最。”(李新泰主编《齐文化大观》第446页)这“之最说”或许有点夸大,但齐人在粗犷剽悍、尚武好勇上可以跻身前茅,那是不成问题的。齐国的君主大都尚勇,且如齐闵王,他选用官吏的办法只有一条:看他敢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中与人搏斗。齐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以比武取乐。如他们乘车上路,喜欢以车毂相互撞击来逗乐。车在飞驰,“砰”地一声车毂相碰,落败的一方有人仰车翻之危,没有点勇气胆量是不敢玩这种把戏的。尚勇的齐人特别注重武艺。有文字记载说:“齐人隆技击。”(《荀子·议兵》)隆,尊崇的意思;技击,指格斗的技巧。当此之时,人们推重的还是力气,“力能扛鼎”让人叹为观止,而齐人却已走出了尚力的窠臼,步入以技巧取胜的新领域,实为中华武术之滥觞。在“技击”上,齐人讲求的是个人的技能,单兵格斗的本领。“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是司马迁对齐人的观感。也就是说,齐人不喜欢打群架、以众凌寡,惯于逞个人之英武。于是,剑也成为齐人的宠物,人人身上都佩上一柄。就连那位穷困潦倒的冯 # ,去投奔孟尝君田文,身上也悬着一把利剑,只是剑把没什么包装,用草缠着。武艺在身,他们胆气更壮,性子更烈,可杀不可辱。他们决不会、也不肯在拳头面前屈从。当他们要为某事而与人抗争时,便置生死于度外。在这方面,他们留下了大量的震世骇俗的事迹。

  有个故事说:齐有好勇者,一居东郭,一居西郭。一日,两人路遇,东郭勇士说:“去喝一杯如何?”“有肉下酒吗?”西郭勇士问。“你身上的肉,我身上的肉,不是肉吗?”东郭勇士乜斜着西郭勇士说。西郭勇士不甘示弱,欣然应允。

  于是,两人找来些豆酱,拨出刀来,你割我一刀,我割你一刀,蘸着豆酱吃将起来,谁也不甘心先服输,直吃得两人都倒毙于地。

  那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也发生在齐国。齐景公身边有三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长。一次,齐相晏婴从三勇士身边走过,三勇士大大咧咧坐着未动。晏婴很恼火,他认为三勇士不懂礼义,乃“危国之器”,建议齐景公把他们干掉。景公觉得这件事很棘手,因为三勇士勇武绝伦,弄不好要出乱子。晏婴出了一个点子,让景公赐给三勇士两个桃子,叫三勇士自己去比功劳,功大者便可吃桃子。景公当即照办了。

  面对两个桃子,三勇士傻了眼,是礼让呢?还是争夺?公孙接寻思:若论功得不到桃子,就显得自己没有勇力,那还如何下台?想到此,他开口了,说他接连与两头猛兽搏斗,都获胜,这样的功劳该吃桃。说罢便拿了一个桃子在手。

  田开疆接着说:“鄙人随主君出征,一人杀退敌人三军,这样的功劳也该吃桃。”说完伸去剩下的一个桃子。“慢着!”古冶长站了起来,“在下有一次随主君渡黄河,河里的大鳖咬住了驾车子的一匹马的马腿,马一惊就把车拖向深水激流,我潜水逆流行了百步,又顺水追了九里,才把大鳖宰了。然后,我左手牵着马,右手提了鳖头,护着主君渡过了河。我的功劳最大,你们把桃子放下!”他越说越激动,拨出剑来准备格斗。此时,公孙接、田开疆悔恨地说:“我俩论勇力没你强,论功劳没你大。我们取桃不让是贪,再不去死更是无勇。”两人放回桃子,双双拨剑自刎。古冶长后悔了:“你们俩死了,我独活着不仁;贬低别人,夸耀自己是不义;痛恨自己的行为而不去死是无勇。”说完,举剑向脖子抹去。那位号称“千古侠骨”的荆轲,也是齐人。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统兵灭赵,兵临燕疆。燕太子丹欲刺杀秦王嬴政以图存。他找燕国勇士田光谋划,田光老了,自度难当此重任,就推荐了荆轲,然后自刎以灭口。荆轲,祖籍齐国,后来西去卫国谋生。荆轲善击剑,广交游。卫亡,逃奔邯郸。赵亡,他又北奔燕。在蓟城,他结识了田光和一个善击筑的屠狗夫——高渐离。荆轲告诉太子丹,要接近秦王,刺杀他,需两件礼物:樊于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之地。

  樊于期原是秦王手下一介武将,触怒秦王,出逃燕来避难。太子丹不忍心取他的首级。荆轲见状,便私下去会樊于期,说了自己的打算。樊于期说:报仇雪恨,是我梦寐以求的,今天才得到足下的指教。言毕,拨剑自刎。

  荆轲出发这天,太子丹和门客穿戴白衣白帽来送行,一直送到燕国南疆的易水之畔。太子丹在这里为荆轲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放声高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唱完,他义无反顾地去了。

  荆轲失手,没能刺杀秦王,被乱刀剁成肉泥。

  还有田横和他的500壮士。田横是田齐王室的后裔。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乘灭燕、代之余威,长驱直入齐国,齐亡。12年后,900名戍卒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揭竿而起。亡国的田齐子弟以恢复齐国相号召,乘机起兵。在烽火硝烟之中,勇武的田横脱颖而出,成为齐地的领袖人物。还是汉王的刘邦派郦食其来劝降,田横把他烹了。待刘邦,即皇帝位,田横与手下500人逃匿于东海一个小岛上(即今山东即墨田横岛)。刘邦遣使持大赦令来招降田横,说他们若归顺,大者王,小者侯,否则就派兵进剿。田横只得带上两人去洛阳见刘邦。走到距洛阳30里的尸乡(今河南偃师西),田横对两个随从说:“当年,我与汉王都南面称孤,如今汉王做了皇帝,而我却要以亡虏之身北面为臣,深以为耻。况且,我烹杀了郦食其,又要和他的弟弟郦商同朝为臣,即使他慑于天子的诏令,不敢杀我,我能于心无愧吗?刘邦召我去只是想看看我是副什么样子罢了。他现在在洛阳,你们砍下我的头,快马加鞭送去还腐烂不了,能看个大概。”说完,自杀身亡。两个随从在田横墓旁各挖了一个坑,一同自尽。岛上的500壮士闻讯,悉数自杀。往事如烟,但迄今人们仍在咏叹“东郭和西郭勇士”、“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田横500壮士”的故事。他们身上那种粗犷刚烈之风,迄今在齐地犹有遗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稷下渊源
齐文化遗产既是中国地域文化遗产的一个大宗,也是综合性全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这一份遗产,使之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是齐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考察齐文化源流可以分为三大段:周初以前的齐地文化是东夷文化的一个特殊地域形态,其进化发展虽与内地文化同步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主导因素大致皆出于当地土著夷人文化;两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齐文化逐渐化入广义的中原文化,一方面具备了华夏民族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同时又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特质,以其流动性极强的创造活力和高度发达的形态,成长为大一统之前中国地域文化的表率——星汉灿烂的齐学,因之和根底深厚的鲁学一起,成为后世中国文化精神的两大源头;秦汉以降,齐文化演化为大中原文化覆盖下的山东半岛地区文化,虽与时俱进,日趋同一,而仍长期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借鉴齐文化,在总体上有几点值得特加重视。第一是它的变革传统...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从姜炎文化看齐文化的渊源
所谓齐文化,就是齐地齐人一组组共同体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在历史过程中累积的一切生产、生活样式,行为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赖以创生的思想、情感、观念、知识、科学、技术等,以及蕴藏着其文化信息的人工制品的总和。齐文化形成于西周初叶的周王室封邦建国,与鲁文化等融合于西汉前期的“独尊儒术”。今山东省淄博市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姜太公是齐文化的缔造者。然而齐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早在齐文化形成之前,齐文化的基因便已孕育于我国上古时期的东西部两大文化圈之中了。所谓东部文化圈,意指我国先周时期,在以今山东为中心,延及辽东半岛、苏北淮河下游、豫东、冀东南等广大地区范围内,由一定数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素,以程度不同的凝结形式所构成的一组组文化丛。这一文化圈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东部地区史前考古文化、东夷文化和裂变的殷商文化。西部文化圈,相对于东部文化圈而言,因其所处方位在西故名。...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齐鲁文化的源流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纺织与装饰
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在各地龙山文化的遗址里,发现了不少陶制的纺轮。纺轮的中间都有个小孔。纺轮的形状,有的象馒头,有的象圆板。人们用苎麻作原料,在纺轮上穿个木棒,就可以把麻纤维捻成细线。这种纺轮有些象今天农村妇女使用的打线锤,是纺车的最早形态。在城子崖遗址里,曾经发现织布用的骨梭,两端有尖,尖处各有一个小孔。那时候,人们织布,估计是用的一种极原始的水平式的织机。这种织机是由两根横棍构成的。织布的时候,用脚蹬踏一根横棍,把另一根横棍系在腰间;在两根横棍之间排上经线,然后用骨梭穿上纬线,在经线上来回穿梭编织。在山东省滕县岗上村遗址里,曾经发现一件陶罐,底上印有麻布纹。从布纹看来,这是一种平纹麻布,每平方厘米有七根到八根经线和纬线,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至于细而长的骨针,在各遗址里都有发现。那是当时缝兽皮和缝麻布衣所不可缺少的工具。装饰品工艺那时候,用骨和玉石制作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
· 齐鲁文化—稷下学宫—鲁文化与齐文化的比较研究
齐鲁乃山东之邦,同为东方之诸侯大国;所封之国均处夷人之地,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根基。周初分封,鲁封其南,有同姓(姬)周公之子伯禽灭奄后在奄国旧地建国;而齐封其北,是尚父姜尚灭薄姑后立国,间有泰沂山脉相隔。齐鲁为近邻,由于婚姻、战争、交流频繁,其文化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应同属我国东方文化圈类型;但因两国所处地域条件的不同和两国统治集团采取的建国方略的异同,其文化间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所示,其文化差异现择要从四个方面予以论述。1、建国方略方面齐鲁文化是两支历史时期的文化,同样存在着地域、国家、民族和文化四个即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周初齐为勋戚姜姓封国,鲁属宗室姬姓封国。据文献记载,伯禽初封建国,采取两项基本国策:一是“君以商政,疆以周索”;二是“变其俗,尊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齐国太公建国后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国策。对于齐鲁两国建国之初建国方略之不同,《史记•鲁周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