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齐鲁名人—墨子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2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齐鲁名人—墨子,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近代学者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
“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齐鲁名人—冉子
冉子,即冉耕,字伯牛。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3年)生,春秋鲁国东原(今山东东平)人,为孔子弟子,以德性著称,《论语》所谓:“德性,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七十二贤人中排为第三名。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广施教化,为人所敬。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晋为鲁司空,冉子继孔子任中都宰,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绩显著,深得民心。所治之地,“路无拾遗,器不雕伪”,“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因冉子为政有道、治理有方,所治中都成了其他诸候国学习的榜样,并受到孔子的高度赞赏。冉子卒,初葬汶上城西门外感化桥畔,唐(另有一说宋)时,移葬东平今址。从唐至宋,冉子多有封号,先后被封为“郓候”、“东平公”等。元东平路所修“东平公冉子祠”大字篆书碑,立于冉子祠大殿前,现藏东平县文物管理所。
· 齐鲁文化—齐鲁名人—有子
有子(公元前518~?)名若,字子若。肥城市人。孔子弟子,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
· 齐鲁文化—齐鲁名人—缇萦
缇萦是西汉王朝(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时代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差不多治一个好一个。有一次,有个贵妇得了重病,请淳于意到家诊治。他诊断后知道贵妇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但是,贵妇家人再三恳求,淳于意只好勉强给她服几帖草药。不久,贵妇一如所料,病重逝世。但是,贵妇的家人却仗势欺人,一口咬定是淳于意错开药方,把病人置于死地。昏庸的官吏不分青红皂白,判他有罪,须受肉刑。当是的肉刑有三种: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由于淳于意当过官,所以被押送到都城长安去受刑。淳于意离家那天,自己和家人都泣不成声。他愁肠百结,感叹自己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遇上困难...
· 齐鲁文化—齐鲁名人—孙武
古代军事学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吴、楚争夺霸权,长期战于江淮。孙武与伍员等辅助阖闾制定袭楚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损。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伍子胥列传》),以一隅之地而称霸,孙武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不朽的军事名著,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齐鲁文化—齐鲁名人—孔融
孔融和关公(关羽)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就象关公那样,他也为了保卫汉朝丢了性命。关公是以英雄事迹扬名,孔融则以学问与礼让见称。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后代。他生于公元153年。他曾出任北海(现时的山东省)太守,所以又名孔北海。他博学多才,广受尊敬,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虽然以礼让闻名,但却有话直说,就算得罪人也在所不惜。他的敢言以及对汉朝皇帝的效忠,最后使他丢了性命。当时的曹操虽然很景仰他的学问才干,但是孔融的名气,却使诡计多端,野心勃勃图谋推翻皇帝的曹操,感到担忧。由于担心孔融会破坏他的计划,曹操就在公元208年把他杀了。孔融被杀时,年龄才55岁。他虽然寿命不长,但却为自己建立起爱国学者与礼让之士的美誉。有两个故事,足以说明他的机智与礼让。在十岁那年,孔融跟着父亲到洛阳去会见一个很有名的大官李元礼。他很有学问,许多读书人都想结识他。但是,来者太多,应接不暇,李元礼因此决定只接见亲朋戚友。孔融来到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