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齐鲁文化—儒学文萃—儒学的远行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2
转发:0
评论:0
齐鲁文化—儒学文萃—儒学的远行,世界上本没有儒学。儒学是在中国三代(夏商周)文明进入整合生华时代——春秋时期,由

世界上本没有儒学。儒学是在中国三代(夏商周)文明进入整合生华时代——春秋时期,由一位穷困的教师、我们尊称为孔夫子的人率先创立起来的。它的伟大而动人的故事。反崇尚儒家的士子,无人不晓。

儒学在创立之初,只是作为一种挽救失坠的官学而出现的私学,也是重整礼制已结束社会纷乱状态的一种思潮。起初他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他凭借着文化下移的新形势,依托于创办私学的新事物,创立并广泛传播了儒家学说。当 时的年轻人只要送上一些干肉就可以受教。孔夫子为了扩大生源,实行了“有教无类”的方针,历来被贵族垄断的官学,由于文献的失散,被孔夫子收集、保存、改编并经过研究和独立解说,使得以在民间流传。“礼失求诸野”,是私学兴起、儒学诞生后出现的新情况。可见孔子创办的私学在当时是很有生命力的。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了众多弟子的信奉、恪守和发扬,我们从儒学成为官学之前已经可以看到其思想的强劲的膨胀力,使它招致了并艰辛的度过了几乎是灭顶之灾——焚书坑儒。这时的儒学如同进行了一次破坏性试验的新产品,不仅没有解体,反而站稳了脚跟。经过西汉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和理论拓展,儒学奇迹般的一跃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学,绵延了两千余年。接着儒学来了个三级跳远,以中国本土为起点再跃而为东亚儒家文化圈,三跃又成为世界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大类别。 

发展至此,我们感受到的已经不是一般的思想学说的膨胀力,而是一种有着自身进化能力的、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与时同行的精神活体所具有的巨大辐射能量。儒学就是靠着这种精神的辐射力从曲阜一隅扩及到齐鲁、全中国、东亚直至世界的。

儒学的远行,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跨越了辽阔的空间。 

说到这里,我们要向广大读者推荐一部展现儒学远行的专著:《当代东方儒学》。主编是山东社会科学院的刘宗贤研究员、山东大学的蔡德贵教授,参与撰著的大多数是教授、副教授、博士生 层次的年富力强的学者,他们大都对儒学、中外儒学史有较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学术功力,他们之间配合默契,堪称为最佳搭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位主编,是大学时的同学,生活中的伴侣,事业上的挚友,学术上能够争得面红耳赤的合作者。他们近二十几年的儒学研究,已经延展到了写这样一部书的临界温度,可以说学术研究水到渠成之作。尽管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他们多年来形成的思路却跃然纸上,这一点,我们作为他们的朋友是十分清楚的。 

这些年来,从国际的视角协专题性儒学史的著作并不少见,然而立足于世界范围从综合的角度重点对“当代东方儒学”作视野开阔的大叙事,尚属仅见,这可以说是该书的第一个贡献。 

其次是这部书力求揭示儒学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精神辐射能力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论点。例如,他不满足于一般性的叙述东方各国儒学,而是把东方儒家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着重探讨当代东方儒学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来儒学作为东方儒学的一种古老形态的学术文化,其生命力必须经受当代社会生活实践的检验,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经济腾飞,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现代化的推进,显示出一种有别于欧洲的“社团人文主义类型”的现代化模式。80年代东亚继续大战的成绩斐然,不仅令西方经济界曭目,而且使得许多西方人是认识到:亚洲今天发生的种种革命性变革背后,有一个传承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化背景再起支撑作用,而不是过去依据概念的推导,得出的儒学先天具有阻挡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原罪结论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是由实践作出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历史不是抛弃了儒学。二是选择并改造了这一古典人文主义文化资源。儒学在当代得以新生发展,实现凤凰涅磐,其运命在兹!希望也在兹! 

我们在“五四”传统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批学人,转变了对儒学的态度,也全由于此。精神文化的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形而上的背反意识悄然失色。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那样铜墙铁壁!许多对待儒学一贯持批判态度的学者,这时也都乐见其成,为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现身手而由衷的兴奋。其实我们从儒学的精神辐射能力中不难发现,正面抒发儒家思想固然起着推动儒学巨轮的作用,同样也必须看到,许多富有传见的儒学批判者为儒学迎接时代的挑战也做出了贡献。历史长期存在的所谓尊孔派和反孔派的分野,对当代处于文化选择潮流中的精神巡礼与价值评估,已经失去鉴别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西方学界加紧了对东方及东方传统的研究,即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儒教伦理的比较社会学研究后,东西方关于儒学的许多新提法,如亚洲价值、亚洲传统、亚洲使得个人与家庭价值观,以及所谓“儒教资本主义”“新儒教文化”、“儒教文化圈”等纷纷出台。 同时东亚各国也意识到需要对自身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因而根加重视其对自身传统的深入研究和积极评价。 

《当代东方儒学》对于东方儒学范围的界定,主要是指中国和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儒家文化圈国家的儒学;以及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阿拉伯地区等其他东方国家所受儒学的传播和影响。而“当代东方儒学”的所谓“当代”。扎不仅在时限上主要指20世纪以来的儒学,而且在现状和特点上,当代东方儒学业余传统儒学有着时代性上的重大区别。这样使作者能够把视野聚焦于当代东方最迫切的社会与文化问题上,而不拖泥带水的忙于收拾那些学术上似乎不许拘泥的小零碎。

但是,我想要说的是,作者可以把视野圈定在当代东方儒学的范围,而事实上当代儒学远行的范围是全球性的,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印度,不是也可以发现许多儒学的信念品种吗?我有理由期待着一部更厚实的《当代世界儒学》巨著的面市。 

从近代起到现在,一下方位主流的现代化,并没有能够改变亚洲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他们自身利益与社会进步积极维护的价值。儒学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世界性的现代化思潮的洗礼及各国自身的改革和转换,断绝了与传统的封建帝国的消极性联系,成长为一种适应或正在时应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 

当代儒学。它在当代进展的突出特点就在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迎接近代课题的挑战,创造了一种新的转型方式和应对方式;他在走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用实践回答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也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东方与西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事实证明,现代化在世界各地普遍展开,必须和多元文化结合时才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这是作者所希望阐明的基本论点之一。以提醒正通过多样性体现出来。 

有当代科技革命和现代化潮流所引领的全球化大趋势,正迫近世人的生活,人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里,已经不是童话。既然是全球化,而不是以某种格式区划全球,那么各国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华都将做出各自的贡献,优秀文化之间的渊源繁殖,可以断言是未来人类文明繁荣的新契机。在这种背景下,本书作者认为,儒家伦理成为普实伦理的可能性因素,是针对当前世界全球化趋势中全球伦理问题,也是针对儒家伦理具有实用性,具有宗教性与世俗性统一的特点,而提出来的。 

学者的谨慎,使他们的预测留有很大的余地,我当然是认同的。但是依我直率之见,在经典儒家文明中,有许多命题原本就是全球伦理应有的基本范畴。例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何不同,以和为贵;己利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看不出这些命题的是非普世性质。任何好的价值观,固然应当普世于世,但利用暴力强加于人,它就不能称为好的价值观。这大概是在讨论必须遵循的普世性原则。儒家伦理被人接受时,可以具有说服性,但绝不能有强制性。 

研究当代儒学,不能回避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二者是相容、相通的,不赞成把二者看成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出现了儒学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创新健康互动的趋势。随着港台儒家和海外新儒学向着开放性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大陆儒学研究的新进展,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已经走出以往那种意识形态化的对立态势。目前,对于二者的关系尽管仍有各种观点,但事实上,儒学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健康互动,及中西文化的综合创新,已渐成趋势,这很可能为未来全球一体 多元文化并存 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文化资源,从而成为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新起点. 

《当代东方儒学》的出版,在学术上贡献良多,我的简短评价,挂一漏万,索性广大读者都能慧眼识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鲁文化—儒学文萃—老子的对比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言,文字虽少,思想精深。两千多年来,注解者层出不穷,但真正说透说清者不多。特别是对“道”、“德”、“名”的解释,意见就更不一致。如“道”,有人说它是“唯物主义”的道,有人说它是“唯心主义”的道;有的学者认为它具有实在性、规律性和准则性三大特点,有的学者则认为它具有根本性、自发性、超形象性、实存性和逆动性五大特点。对于“德”和“名”的解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些解释,各有各的观点,我们不加评论。我们也只是从对比的角度上来考察的。从中国古代对比思想史上看,孔子在《论语》中首先把“名”作为一个对比性的哲学论题提了出来,但是他“述而不作”,没有再进行系统的阐述。但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却对“名”是什么、“名”从何而来、“名”与事物的关系等一系列的认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对比的内容和形式上看,孔子“仁”、“君子”、“执礼”、“义”“知(智)”等论题都是“正向”...
· 齐鲁文化—儒学文萃—礼的作用与演变
周武王克商后,把鲁国分封于周公姬旦,鲁国便成了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当时因周公姬旦辅佐武王,儿子伯离便代父受封,伯禽封鲁后“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这样周礼便在鲁深深扎根,所以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认识周礼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正是鲁国浓厚的礼乐气氛才造就了儒家孔子之学,并由此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从小跟母亲颜征在识字、习礼,五六岁时便组织儿童操作、演习周礼,15岁立志于学,年轻时就“博闻而知礼”,名噪鲁国,30岁而立,开始招收生徒传授礼乐文化,成为一代礼乐大师。孔子十分重视礼、推祟礼,所以有人说“礼”学是儒学之骨干。孔子认为,礼不仅对统治阶级治国有巨大作用,而且对民众个体的生存也有巨大作用。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上好礼,莫敢不敬。”“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礼记·经解》也记载...
· 齐鲁文化—儒学文萃—关于儒的来源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但是,儒者中的很多人并不甘心做这种社会地位低下的职业,他们渴望进入政府机构,成为专门的典礼官,有的则希望成为君子儒,辅佐君主。所以,孔子才有了对弟子们的告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他希望弟子们勤奋努力,超越原来他这种低下的职位状况。“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在《论语·雍也》。孔子在这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
· 齐鲁文化—儒学文萃—孔子的财富观
财富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分。对精神财富,孔子的论述丰富且发人深思。本文只谈孔子的物质财富观。过去研究孔子的思想论著,对孔子思想做过多方面的分析论述,但对孔子的财富观似未有足够的重视。其实,研究作为孔子经济思想重要组成部分财富观,不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孔子,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对现实倡廉,规范市场经济,发展企业文化,促进一批有教养善于经营管理的儒商形成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对于物质财富,不同时代其具体内容和含义有不同。孔子生活的时代关于物质财富观念当然与现代不会完全相同,但有一点基本的不会变,即可满足人们生活欲望和值得点有珍贵之物,用现代经济学话说,即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化劳动才能成为财富。财富占有与私有观念是同时产生的,而私有观念的产生又要以劳动生产力的进步提高能生产足够的生活资料并有剩余为前提,只有有剩余的物化劳动才有有可能占有的财富。孔子生活的时代,达到生产剩余产品的水平早以为历...
· 齐鲁文化—儒学文萃—儒学的核心价值和它的普适性
前言任何一种学说的历史命运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的生命力来源于它内在的人文价值,来源于它对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前途是否关心和是否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的智慧和基本的方法。创立于人类社会“轴心时代”的儒学,它的内在核心价值就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未来命运十分关心、并为之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困境的智慧和基本的方法,因而,儒学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它虽然在历史上有过功绩,有过僵化,也有过不幸,甚至陷入过“打翻在地,踏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的境地。但是它的基本价值并没有过时,它似乎像不倒翁,至今仍然有它的生命活力。在中国学术界曾经广泛被引用的一句话:说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曾在巴黎开会,在其发表宣言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中国孔子那里寻求的智慧。”李慎之先生极力寻找证据,企图证明根本没有这回事。弄清这件事情的真相固然很重要,如果确有其事,说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