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巴文化—东巴绚彩—《东巴经》反映纳西族远古时期生活的神话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07
转发:0
评论:0
东巴文化—东巴绚彩—《东巴经》反映纳西族远古时期生活的神话,纳西族的《东巴经》五百多卷,七百多万宇,全用象形文字写成。这种象形文字,纳西

  纳西族的《东巴经》五百多卷,七百多万宇,全用象形文字写成。这种象形文字,纳西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痕迹”,或译为“木字石字”,指其象木石之字。这种文字起源于图画,始终保持着图画的特征,但又约定俗成,成为一种文字符号,在丽江、中甸、维西等县纳西族地区,沿用达十多个世纪,国内外有不少研究纳西族象形文字的著作。
  《东巴经》比较完整地记载着反映纳西族远古时期生活的神话,其数量质量都很惊人。他不仅对后来纳西族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大大丰富了祖国各民族的神话宝库。许多神话的篇幅都比较大,如已整理发表的《创世纪》、《黑白之战》等[2],都长达二千多行。
  从这些神话里,我们看到了古代纳西族独特的各种各样的神,如天神、地神、太阳神、月亮神、星宿神、善神、恶神、男神、女神、雷神、风神、云神、山神、水神、土神、石神、 铁神、智慧神、灵巧神、善良神、丰盛神、测量神、度数神、胜利神、五谷神、畜牧神等等。当然,也还有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在这个神的世界里,不仅各种神的形象迥然不同,就是神的行事也具有不同的风趣,说明神话的绚丽多采。
  在纳西族原始神话中,最出名的是《创世纪》。这个神话共有二十个章节:茫茫远古,初辟天地,野牛撞天,耳辟天地,人类诞生,触怒天神,洪水滔天,利恩余生,初遇白鹤, 东神造人,白鹤仙女,天上险境,十度交锋,天地美缘,天神诅咒,迁徙人间,击败凶神,定居创业,遣使探秘,山高水长。开天辟地,不是一个盘古,而是开天九兄弟,辟地七姊妹。有意思的是九兄弟和七姊妹并不是天生万能:开出的天是倒挂的,象要塌下来,辟出的地,凸凹不平整,好象要陷裂。只是他们并不灰心,重新用五根柱子撑起天,铺平地。又如洪水滔天,只剩下纳西族祖先从忍利恩孑然一身,藏身于牦牛皮革囊,用九条铁链子,三头拴在柏树上,三头拴在杉树上,三头拴在岩石上,才得以死里逃生。《创世纪》的中心内容是突出人类的代表从忍利恩,描写他如何坚持与天神作斗争,与恶神作斗争,与洪冰乍斗争,终于重建了人间,热情歌颂和赞美了人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东巴经》中,还有许多比较出色的神话故事。《人与龙》,讲人与龙原是两弟兄,因为龙凶横霸道,天被它占去了九分,地也被它占去了九分,人就从天上请来神鹏制服恶龙。实际是反映人与洪水的斗争。《杀猛妖》,讲的是从忍利恩的曾孙俄高勒九兄弟带着九只狗上山打猎,被猛妖吃掉八个兄弟和八只猎狗,只剩下俄高勒和一只猎狗,俄高勒的姐姐决心要报仇,深入猛妖住处,用巧计把猛妖诱到山上,叫野兽把猛妖咬死。反映了游猎时代的艰苦斗争。《找药》,讲的是从忍潘迪为了使已经死去的父母回生,历尽艰险困难,找到了回生草和回生水,但回生药并不能使父母复活。他就把回生水洒在山上,从此,地上长满青草,山上长满树林,人间开遍鲜花。反映了古代纳西人民与疾病的斗争。《黑白之战》,黑是恶神,叫术,住的地方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白是善神,叫东,住的地方太阳明晃晃,月亮亮闪闪。术为了偷东的太阳和月亮,煞费心机,玩尽阴谋,暴发了黑白大战,经过几番曲折,光明终于战胜黑暗。《多莎敖杜》,讲的是放牦牛的多莎敖杜,有个妹妹很漂亮,被白头大龙王的儿子纽生学罗看中,就来强占,多莎敖杜不畏强暴,拿刀来拼,纽生学罗一看不对,就变瓦雀,变老鼠,变小青蛇想逃走,都被多莎敖杜识破,最后终于将小青蛇砍得稀烂。其他如《丁巴什罗》、《都支格孔》、《高勒趣》、《宝碗》、《哈斯争战》以及《虎的故事》、《马的来源》等等也都是很值得一读的富有纳西族神话特色的优秀之作。
   神话是纳西族的早期文学。《东巴经》中的文学著作以神话为多,是和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纳西族的原始神话,和其他民族原始神话一样,都是产生于古代。“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当时的人类,生产力很低,知识也很少,对于自然界的一切存在及其变化,不可理解,在头脑中引起主观的、幻想的反映,把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纳西族神话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产生的。《东巴经》中的文学作品,并不完全都是神话。《鲁般鲁饶》主要讲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仔细研究起来,很难称得上是神话,但它可以同《创世纪》相媲美,被称为纳西族文学的“两颗明珠”。还有《收种庄稼》,是一篇劳动的颂歌,反映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以及各种农具是怎样产生的,从耕种一直写到收割,打场,乃至酿酒,更没有神话色彩了。其他象《富偷穷家牛》和《买卖年龄》等作品,从所反映的生活及表现方法来看,和神话显然不相同,应该算是后来产生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是《东巴经》在其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从生活中逐渐丰富,充实进去的。
   东巴经》是宗教经书,其中的文学作品当然都是东巴教的巫师所记载。《创世纪》在《东巴经》中的地位很重要,有完整的记载,而在民间,包括在没有纳西文字的地区也广为口头流传。这些口头流传的《创世纪》比之经书记载的《创世纪》,内容虽然大同小异,但在许多地方,民间流传的《创世纪》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结尾没有宗教色彩,看来更接近这个作品的,说明了《创世纪》最初是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东巴经》中很多文学作品也都如此。应该强调的是,《东巴经》中的文学作品,即使是神话所讲的神的世界,也和宗教迷信有所区别,神话虽然把自然现象加以神化,但他们却又并不屈服于自然力,“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在纳西神话里有着强烈的人的气息,顽强不屈的体现了人的愿望,人的意志,人的追求。在《创世纪》中,人类的祖先从忍利恩,面对天神所出的种种难题,无所畏惧,不屈不挠,当他用智慧挤回了三滴虎奶,连天神都目瞪口呆,问是什么种族?从忍利恩回答:“九山,翻过劲更足,我是这个族。九坡,爬过气更雄,我是这个种。……会杀的来杀,总是杀不死,就是我的族。会敲的来敲,总是敲不死,就是我的种。”这些描写最直接地呼喊出了人定胜一切!对神,对自然,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态度,人不是神的顺从者而是叛逆者、胜利者,这和宗教迷信是格格不入的。可见这些作品的本意,是表达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东巴经》不仅是纳西族文学的宝藏,也是纳西族艺术的宝藏。在《东巴经》中,有不少的东巴画,有的画与经书的样式,大小相同,另一种则画在几十尺长的布卷上,其内容是宣扬宗教迷信,但很有特点,值得研究。《东巴经》中有一种专门讲跳神舞蹈的经书,其中画着许多动物的动作,甚至画有老虎的跳跃,据说是要东巴跳得象老虎一样有威力,这是研究原始舞蹈难得的资料。《东巴经》还讲到音乐,讲到笛子是怎样造出来的,讲到古代的纳西猎手怎样下好猎兽的扣子,吹起笛子引诱猎物。《东巴经》都是东巴手抄,文化艺术修养的高低形成了经书抄写水平的悬殊,高手所抄的《东巴经》,象形文字十分精美,既是优美书法,又象精采图画,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巴文化—东巴绚彩—东巴文学的形成发展
东巴文学首先是早期口传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上古社会的民间口承文学为其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东巴文学的形成,尤其是作为口诵经形式存在的作品应早于唐宋,即上古时期原始宗教巫师达巴在仪式上诵念的各类祝咒经词,应为东巴文学的前身或雏形。而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的形成当是公元7世纪前后纳西族西迁并定居在丽江以后的事。东巴文学的定型、繁荣和大量书写传播,则是在10世纪前后的唐宋年间,元至明代中叶又不断有新的增补,其间经过了数百年乃至近千年漫长的历程。明清到晚近随着东巴教走向衰微,东巴文学未再产生有影响的新作而处于停滞状态。从内容上看,东巴文学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涉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广泛而生动地展现了纳西先民狩猎、游牧、农耕、迁徙战争等古代生活风貌和历史画面。从形式上看,东巴文学既有较质朴简单的祝咒词、歌谣、谚语,又有洋洋大观的宏篇巨帙;既有古老奇谲的神话,又...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族民间舞蹈
纳西族民间舞蹈纳西族民间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阿里里”、“哦热热”和东巴舞。阿里里是纳西族自娱性集体舞,因歌舞中的"阿里里"衬词而得名,多在节日喜庆时跳,舞者手拉手,肩并肩,围成圆圈,自左向右舞动,三步一甩手抬脚,由一人领唱,众人随和,不论跳多久,都是基本动作的反复,旋律欢快,节奏鲜明,舞步轻盈。哦热热原是狩猎时唱的撵山调,后来演变为丧葬时的挽歌。在节日、生产劳动或丧礼时朗诵或领唱,一女高音颤声相和,然后分男女两个声部合唱;舞步刚健有力、动作粗犷豪放,歌声高亢嘹亮,最富民族特色。东巴舞是纳西族东巴教祭坛上跳的舞蹈,13世纪问世的《神岁图》和《舞蹈来历》(即东巴舞谱)中,记录了东巴舞蹈的内容、跳法、形式、图形、服装道具等;近年来它的舞蹈形象,其形式的多样性和舞蹈的规范性,为众多的示舞蹈所罕见;生活气息浓厚,风格质朴典雅,舞姿富有雕塑美,具有很高的价值。
· 东巴文化—东巴祭祀—东巴面偶
东巴祭司们以世代相传的形式,传承着一套的面塑艺术,他们称其为“多码”。“多码”为面偶的总称,代表神灵形象的神偶,称为“恒多玛”。代表鬼魔表象的鬼偶,称之为“楚多玛”。代表自然界精灵的面偶,如体现神山、神海的面偶被称之为“俚多”、“构多”。神偶需用大麦或青稞炒面作为原料,其特点是粘性适中,做成面偶后不易变形。过去,纳西族家庭或村寨,有不少定期举办的祭祀活动,如一年再度的祭天,一年两季的示自然神,一年一次的祭家神、畜神、村寨神等等,也有不少应事而行的祭祀活动。事前,家中自然得事先备齐所用物品,做神偶的大麦、青稞炒面是必备之物。不得疏漏。并且,这件事必须得由男主人亲自操劳。从炒大麦到磨成面粉,再将面粉揉成团,交与东巴们塑像,再把这些事必须得由男主人亲自操劳。从炒大麦到磨成面粉,再将面粉揉成团,交与东巴们塑像,再把这些神像置于竹簸内,悬于屋中央,勿让猫狗损伤等等,都得由男主人小心照应,妇人不得触摸...
· 东巴文化—东巴祭祀—东巴木雕
木雕是在面塑基础上形成的。前边已经谈到过,东巴们做祭祀活动,总要把相关的神鬼用面捏塑出来,好让祭祀有一个确定的对象,也好让祭祀的主人信服无疑。然而,有的时段祭祀活动特别的繁多。譬如遇到天灾,全村会联举办抵御灾祸的大型仪式,各家族或各自家庭,也都会争抢着极早举办抵御天灾的祭祀活动。发生了大规模的性传染疾病,更是恐慌异常,追赶着东巴祭司不放,央求及早为他家祭神求鬼,除病弃疾。东巴们大多皆有救民于水火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夜以继日地为所有人家操办仪式。可是,每进入一户新的祭祀家庭,都需捏塑数十尊神鬼面偶,费工费时,极大地影响了祭祀的速度。用木雕神像代替面偶便应运而生。木雕神像可反复使用,方便、快捷,深受东巴与祭祀家庭的欢迎。并且,木雕神像的雕制要比面偶精细得多,可更地刻画神灵们的形象,增强民众对神的爱。木神像使用过后,可珍藏家中,也可恭奉于家中神龛,这对家里有益而无损。但是,鬼魔之形是决对不可以存...
· 东巴文化—东巴祭祀—祭祀经诗《祭天古歌》
祭天,纳西语称"美补",是纳西族社会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隆重、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传统仪式活动,也是东巴文化的重要构成。纳西民间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两句话,准确地表明了祭天在纳西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纳西美补迪",即"祭天是纳西人最大的事";"纳西美补若",即"纳西人是祭天的子?quot;。祭天传统的初始,在纳西族创世史诗《崇般图》(《创世纪》)中有神话式的述源:崇仁利恩和衬红褒白从天上迁居到人间后,久不生育,问计于父母(天神),知须祭天,祭后生三子。三子不会说话,再求计于天父,知祭天需有立神石、神木、点香、牲祭等仪式。再祭,三子各说出三种语言。从此祭天成为祖规。由此可见,祭天活动在纳西社会源远流长。元代李京《云南志略》中即有记载:么些人"正月十五登山祭天,极严洁,男女动百数,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由此,可窥元代纳西族民间的祭天活动之一斑。纳西族祭天一般最正月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内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