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巴文化—东巴祭祀—纳西族婚仪祝歌与丧仪挽歌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3
转发:0
评论:0
东巴文化—东巴祭祀—纳西族婚仪祝歌与丧仪挽歌,婚丧祭祀活动是纳西社会风俗礼制的集中表现,是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婚丧祭祀活动是纳西社会风俗礼制的集中表现,是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纳西人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心理状态、思想感情等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密切相关,并成为纳西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纳西社会发展到明代,这种风俗礼制活动愈演愈烈,日趋繁琐,并规范化和程式化了。祭司东巴的社会司职不仅仅只局限于与东巴教有关的宗教仪式,而且大凡所有的民间生活仪式诸如出生、成年、婚娶、丧葬等等,都必须延请东巴来主持相关的仪式活动。东巴在这些民间生活仪式上所诵唱的经诗,自然也就被含括到了东巴文学中,便形成了风俗仪式长调。在口诵形式的仪式歌广为流传的同时,记载于东巴经的仪式长调主要有婚仪祝歌与丧仪挽歌这两大类别,它们与口诵经词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与规范化的仪式结合而定型化;二是篇幅长、文学性强;三是抒情浓郁的歌咏风格。 现分述如下:
婚仪祝歌:《祀苦》与《白鹤吟》
  《祀苦》 "祀苦",一作"祀自",意为"祭家神" ,是结婚仪式上祭告家神、祝福新人的祝婚歌调。在此我们来看云南中甸白地纳西人的《祀苦》:
  序歌:以"天空出星星,星儿数今晚最明亮;大地长青草,青草算今天最碧绿"起兴,引出"我们的新郎新娘,恰好在好年、好月、好日的今天,幸福地匹配成为夫妻,转而叙述男女婚配的来历。
  第一部分:叙述人类还未开始婚配以前,先是蓝天和大地配成夫妻,白鹤做蓝天的媒人,把银色的马牵到大地的门口当作兰天的信物;雾霭做大地的媒人,把黑色的牯牛牵到蓝天的门口,作大地的信物,天和地成婚了。太阳和月亮匹配成夫妻,启明星的太阳的媒人,它把金黄色的狮子牵到月亮的门口作结亲的信物;是月亮的媒人,它把青龙带到太阳的门口作结亲的信物,日月成婚了。高山和深谷匹配成夫妻,白雪是高山的媒人,把赤色的老虎牵到深谷的门口作为信物;大河是深谷的媒人,把长脚的马鹿牵到高山的门口作为信物,山谷成婚了。
  第二部分:叙述人类尚未开始婚配以前,先由盘神和禅神匹配为夫妻,大鹏神鸟是盘神的媒人,把"支久"白牛牵到禅神的门口作为信物;金色的孔雀是禅神的媒人,把"拉伯"黄牛牵到盘神的门口作为信物,盘禅二神成婚了。戛神与吴神(即呷、窝二神)匹配成夫妻,战旗是戛神的媒人,把白色的牦牛作为信物牵到吴神的门口;黑宝石是吴神的媒人,把白色绵羊牵到戛神的门口作为信物,戛吴二神成婚了。这以后,俄恒二神以香柱和柏树为媒人,以黑色的犏牛和白色的神马为信物而成婚;董塞(东生)二神以智者和能人为媒人,以金色豪猪和黑色的老熊为信物而成婚;固斯二神以铜磬和皮鼓为媒人,以银色的量杆和金色测杆为信物而成婚。
  第三部分:叙述纳西先祖的婚配历史:美利东主娶初楚金姆为妻,白鹤是他们的媒人,他们生了九个儿子,建造了九个村寨;生了九个姑娘,开辟了九个地方,生活富裕,子孙也兴旺发展了。到了从忍利恩一代,他娶天女衬红褒白为妻,在黑白交界的地方,有一株八个月开两度花的梅花树作了他们的媒人,他们成婚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成了藏族、白族和纳西族的祖先,他们不同的地方开基立业。后来到了高勒趣一代,他娶金命金珠为妻,水葫芦是他们的媒人,他们的四个儿子后来分别成为梅氏族、禾氏族、素(苏)氏族和尤(由)氏族的祖先。
  《白鹤吟》:又作《婚歌》或《媒歌》 。作品以"江水日夜流,条条有源头,婚歌代代传,古谱作开头"为引子,导出远古男女众神的婚配,男神以神马为信物送给女神,女神以神牛为信物回赠男神,男神女神成婚后,生下九个能干的男儿,七个聪慧的女儿。儿女们把天空装饰得星明斗灿,把大地打扮得树碧泉清,建起九方村落,筑成七地寨子,处处有人烟,四时飘歌声。第二部分,以蜜蜂作媒起兴,描写接新娘的场景。新娘接到后,邻里亲友来做客、敬酒,挑彩线编花,戴给新人,举金银酒碗祝愿?quot;花儿并蒂开,快快结果来。"第三部分摹写婚仪的热闹场面:以翠柏做成结婚神柱,神弓神笺放在柱旁,五彩丝线缠在柱上----白线象征晴空和星辰永远闪亮;黄线象征大地万物兴荣;绿线代表树林永远长青;红线代表火焰照亮黑暗;黑线代表大海永不枯竭。又搭起彩门,把幸福、吉祥迎进门来。最后祝福新婚夫妇的日子"像星星一样兴旺","像蜂蜜一样甜"。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祀苦》主要讲述人类婚配的来历、纳西先民婚配的历史和聘礼的由来。作品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叙唱着:天和地成婚后星辰满天,青草遍地;日和月成婚后万物欣荣,人间洒满金光和银辉;山与谷成婚后,高山树木葱郁,深谷流水不息;然后叙及诸神成婚后,神子神女繁衍昌盛,神祗们也福寿连绵;转而接叙纳西先民在上述婚配事例的影响下,也开始结缘各成一家,一代代地繁衍出了纳西人的族裔,以诸多形象而贴切的比喻诸如先祖们繁衍的后代有?quot;树上的叶子"、"铠甲上的碎片"、"马身上的鬃毛"、"田地里的报鞭子(草名)"一般,兴旺发展起来,歌颂了纳西先民求生存、图发展的坚强意志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歌中不厌其烦地讲述婚配的来历,是为了说明男女匹配成夫妻以后,人类才能传宗接代,不断繁衍发展的道理。
  《白鹤吟》虽然主要描写的是婚礼,但其中歌颂了劳动,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追求,?quot;不用珠宝做装饰,不用绫罗做衣裳,姑娘就象花一朵,满堂满屋都光彩。""能干的小伙来掌犁,巧手的姑娘来撒种,种子撒下一百石,收得大麦一千石;千石麦子酿甜酒,醉人的甜酒喷喷香!"作品语言清新明快,多为直叙,但也兼以兴比和烘托、映衬等手法。祝歌颇富民歌格调的韵味,以其优美质朴的比喻和象征,生动地表现了作品"祝婚"的主题。
丧仪挽歌:《梦咨》
  《梦咨》又作《挽歌》,是一首800多行的五言经诗,"梦咨"是纳西语,直译为"挽唱寿终"。按纳西风俗,老人去世后要延请东巴举行三天的开丧超荐仪式。 《梦咨》是在第一、二天的晚上唱诵,由东巴在死者的灵堂前领唱,乡邻老人及亲族长辈和之。全诗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为《送丧挽歌》。包括六个小节:第一节为"出处来历",一作"古谱歌"氖翘斓亍⑼蛭铩⑷死嗟钠鹪春退劳龅挠衫础5诙谖?quot;治办丧礼",唱的是丧仪的出处、来历及治丧的种种规矩。第三节"说老议事",唱的是天地会老,诸神会死,祖先也死;接着叙唱各种动物的老和死,以说明死亡是自然规律。又叙述各民族不同的葬仪:藏族老者死在土屋,儿女以氆氇搭肩,蜿笈R约溃话鬃謇险咚涝谕叻浚媒醵写罴纾装字硪约溃荒晌骼险咚涝诎宸浚寐椴即罴纾毖蛞约馈? 第四节"送丧之歌",以鹤死送西天,"天是鹤故乡,鹤不转回来";鸭死送海中,"海是鸭故乡,鸭不转回来"起兴设喻,说明人死"送到北方去","北方是故土,逝者不转来"的人死归祖的宗教理念。第五节"丧舞之词",叙唱"鹤要跳丧舞","鹿要跳丧舞","虎要跳丧舞",以说明人们也要跳丧舞以压鬼送魂的道理,并描绘了人们戴着鹤羽孝帽、虎皮孝帽、红牦尾孝帽,穿着鹿皮白底鞋,跳丧舞镇鬼的情形。第六节"迎受福泽",以鹤飞上白云留下鹤羽、鹿跳上雪山留下鹿茸、虎纵上原野山脚留下斑纹、牦牛跃上过虎山留下牦尾等设喻,表达了送逝者归祖后,"福泽降人间"的愿望。
  第二部:《养马卖马》,一作《女贵族衰老记》,限于妇女死时唱诵。叙唱的是三个女子,养了三匹好马,精心修饰马的鬃毛,并配上精美的马鞍、垫子、袢套、镫子。每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到筑壕山去骑马,每日都骑三个时辰,天天跑马,不事纺织,不去背水,也不砍柴,都让男奴女奴去做。这样已有三年,老了还不觉得。有一天奴仆都不起床,她们只好去背水,影子照到水里,映出了白发,才发觉老了,就丢桶扔瓢转回来,带上金盆玉梳,到永宁白露海边去梳洗照影,知道果真是老了。她们又去跑马,但村头有危岩。村尾有深潭,不能跑了。有一天她们遇到吾阿哥,要她们把马卖给他,说女子不兴骑马。她们不肯卖给他,就到丽江四方街、中甸、苏罗、俄亚、拉套和永宁去卖马,没有卖出去,无奈之下就把马儿放掉了。
  第三部:《买卖寿岁》,又作《男贵族衰老记》,限于男性死时唱诵。叙唱的是一个叫"吾阿哥"(一作"苏罗苏生若")的富人,金银满匣,宝珠满斗,粮食满仓,呢毛满架,绸缎满箱,牛马满厩,羊群遍山,建有八个寨,什么都有,什么也不愁。一天他带着黄金木盆、仅竹槽床去金沙江边淘金,从水里照见自己"鬓毛白两颊",还认为不是自己,看来看去,不是别的影子,方知已老。他弃盆扔槽在江边,想回去把短龄卖掉,买回长寿。于是他从拉白地方启程,翻过玉龙山,来到山下白沙街,后到丽江四方街、又到鹤庆布米街、鹤庆街、大理三月街、昆明城,每个地方都转了三圈,发现街上什么都有卖的,就是唯独没有买寿卖寿的人。他卖不出短龄,卖不回长寿,只好哭着往回走。路过昆明碧鸡关时,发现杨柳树来时绿荫荫,去时黄枯枯,叶也掉了,树也老了,方悟万物都有盛衰的更替,于是说了声"吾男已苍老,就让老去叭!"笑着回到故乡来。
  《梦咨》虽由以上三部组成,又可单独成篇。首先,三部所表述的生死观是一致的,即认为人的老和死是生命的普遍规律,诸神会死,九代祖神也会死,飞禽走兽无不死,天也因天神之死而显其老,地也因地祗之死而显其衰,那么人的死亡也正常和必然的现象。这种认识是建立在生命运动、沧桑变化的基础上的。其次,作品的意义还在于它阐述了向死而生的思想,把死和生进行了辨证的连接,如第一部第三节叙唱有老又有生,天怕老而生云,地怕老而生草,雪山怕倒而立岩石,金江怕涸而纳九溪……尽管这种认识还想当素朴,但阐说的是有生就有死的生命连绵过程,东巴畅达地唱诵着:"人生有了老死,自古就有始。不必去惜老,不必去怜死?quot;表达了既有生死更迭,便死而无哀,哀而不伤,挽而不泣的直面人生的勇气,表现了纳西人民乐观豁达的文化心态和放眼于未来的人生追求,这种见深悟透的人生观,颇富朴素的辨证思想的哲理。再者,第二、三部都以诙谐的调子,揶揄的口吻,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于富贵之中百无聊奈、蹉跎岁月、空虚迷茫的有闲生活,讽刺和鞭笞了富庶阶层心灵空虚、养尊处优、游乐人生、白日做梦的骄奢和无度;以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光阴不会停留,青春易去,红颜易老,不能虚度年华,珍惜时间的道理,起着劝戒和警示世人的教育作用。而在丧仪上叙唱如此令人捧腹的幽默故事,将讽喻文学引用到悼亡场合中,也与古代纳西族社会"娱死以乐生"的特定习俗有密切的关联,这其中的深层意味在于借诙谐幽默冲淡悲哀气氛,同时也让人们从故事中顿悟人生生死的常理,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直面人生。这样作品将哲理与通俗、训谕与讽刺微妙而和谐地构成一个整体,东巴诵之意犹未尽,人们听之则余味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巴文化—东巴祭祀—东巴教各种宗教祭祀仪式
纳西族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一种宗教。多达30多种的东巴教仪式是纳西东巴文化的主要载体,即用象形文字记载在东巴经书里的内容通过各种宗教仪式表现出来,并以宗教仪式传承下来。这些仪式力图诠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与纳西族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祭天》、《祭风》、《祭署、《祭丁巴什罗》等是比较具有代表性仪式。祭天祭天是纳西族最重要的祭祀仪式,纳西人自称纳西祭天大,纳西是祭天的民族。每年春秋两季分别以家族或家庭为单位在固定的祭天场举行。在祭天场中央竖立两棵黄栗树和一棵柏树,分别代表天父,天母和天舅,祭树下插大香,置供品,献牺牲。由东巴祭司诵念东巴经《崇搬图》(人类迁徙记),缅怀祖先,歌颂英雄,赞美创造,用来传递历史渊源,加强民族团结,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祭署祭署、纳西语称为“署古”。据东巴经记载,署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署分管农耕畜牧。后来人不断地...
· 东巴文化—东巴祭祀—东巴面偶
东巴祭司们以世代相传的形式,传承着一套的面塑艺术,他们称其为“多码”。“多码”为面偶的总称,代表神灵形象的神偶,称为“恒多玛”。代表鬼魔表象的鬼偶,称之为“楚多玛”。代表自然界精灵的面偶,如体现神山、神海的面偶被称之为“俚多”、“构多”。神偶需用大麦或青稞炒面作为原料,其特点是粘性适中,做成面偶后不易变形。过去,纳西族家庭或村寨,有不少定期举办的祭祀活动,如一年再度的祭天,一年两季的示自然神,一年一次的祭家神、畜神、村寨神等等,也有不少应事而行的祭祀活动。事前,家中自然得事先备齐所用物品,做神偶的大麦、青稞炒面是必备之物。不得疏漏。并且,这件事必须得由男主人亲自操劳。从炒大麦到磨成面粉,再将面粉揉成团,交与东巴们塑像,再把这些事必须得由男主人亲自操劳。从炒大麦到磨成面粉,再将面粉揉成团,交与东巴们塑像,再把这些神像置于竹簸内,悬于屋中央,勿让猫狗损伤等等,都得由男主人小心照应,妇人不得触摸...
· 东巴文化—东巴祭祀—东巴木雕
木雕是在面塑基础上形成的。前边已经谈到过,东巴们做祭祀活动,总要把相关的神鬼用面捏塑出来,好让祭祀有一个确定的对象,也好让祭祀的主人信服无疑。然而,有的时段祭祀活动特别的繁多。譬如遇到天灾,全村会联举办抵御灾祸的大型仪式,各家族或各自家庭,也都会争抢着极早举办抵御天灾的祭祀活动。发生了大规模的性传染疾病,更是恐慌异常,追赶着东巴祭司不放,央求及早为他家祭神求鬼,除病弃疾。东巴们大多皆有救民于水火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夜以继日地为所有人家操办仪式。可是,每进入一户新的祭祀家庭,都需捏塑数十尊神鬼面偶,费工费时,极大地影响了祭祀的速度。用木雕神像代替面偶便应运而生。木雕神像可反复使用,方便、快捷,深受东巴与祭祀家庭的欢迎。并且,木雕神像的雕制要比面偶精细得多,可更地刻画神灵们的形象,增强民众对神的爱。木神像使用过后,可珍藏家中,也可恭奉于家中神龛,这对家里有益而无损。但是,鬼魔之形是决对不可以存...
· 东巴文化—东巴祭祀—祭祀经诗《祭天古歌》
祭天,纳西语称"美补",是纳西族社会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隆重、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传统仪式活动,也是东巴文化的重要构成。纳西民间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两句话,准确地表明了祭天在纳西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纳西美补迪",即"祭天是纳西人最大的事";"纳西美补若",即"纳西人是祭天的子?quot;。祭天传统的初始,在纳西族创世史诗《崇般图》(《创世纪》)中有神话式的述源:崇仁利恩和衬红褒白从天上迁居到人间后,久不生育,问计于父母(天神),知须祭天,祭后生三子。三子不会说话,再求计于天父,知祭天需有立神石、神木、点香、牲祭等仪式。再祭,三子各说出三种语言。从此祭天成为祖规。由此可见,祭天活动在纳西社会源远流长。元代李京《云南志略》中即有记载:么些人"正月十五登山祭天,极严洁,男女动百数,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由此,可窥元代纳西族民间的祭天活动之一斑。纳西族祭天一般最正月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内择...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族民间舞蹈
纳西族民间舞蹈纳西族民间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阿里里”、“哦热热”和东巴舞。阿里里是纳西族自娱性集体舞,因歌舞中的"阿里里"衬词而得名,多在节日喜庆时跳,舞者手拉手,肩并肩,围成圆圈,自左向右舞动,三步一甩手抬脚,由一人领唱,众人随和,不论跳多久,都是基本动作的反复,旋律欢快,节奏鲜明,舞步轻盈。哦热热原是狩猎时唱的撵山调,后来演变为丧葬时的挽歌。在节日、生产劳动或丧礼时朗诵或领唱,一女高音颤声相和,然后分男女两个声部合唱;舞步刚健有力、动作粗犷豪放,歌声高亢嘹亮,最富民族特色。东巴舞是纳西族东巴教祭坛上跳的舞蹈,13世纪问世的《神岁图》和《舞蹈来历》(即东巴舞谱)中,记录了东巴舞蹈的内容、跳法、形式、图形、服装道具等;近年来它的舞蹈形象,其形式的多样性和舞蹈的规范性,为众多的示舞蹈所罕见;生活气息浓厚,风格质朴典雅,舞姿富有雕塑美,具有很高的价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