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东巴音乐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3
转发:0
评论:0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东巴音乐,     纳西音乐纳西音乐有声乐、器乐两类。声乐以民歌为主体(含舞蹈歌),大致可
      纳西音乐 纳西音乐有声乐、器乐两类。声乐以民歌为主体(含舞蹈歌),大致可分为五种:山歌(“谷气”、“阿哈巴拉”等);小调(“劳喂歌”、歌唱狮子山等);劳动歌(栽秧歌、舂碓歌等);习俗歌(“诗授”、祝婚歌、“热美蹉”等)儿歌(放风筝、盼天晴等)。另外还有宗教音乐中的东巴唱腔、“桑尼”唱腔、达巴唱腔等。 器乐曲分为合奏两.事奏曲有大型风俗性套曲《白沙细乐》;麒麟舞的吹打乐等。独奏曲有口弦曲、竹笛曲、葫芦笙曲、麦节哨曲等。  

   音乐类别 纳西族的音乐和舞蹈二者往往密不可分,大多数是歌舞一体。有不伴舞蹈的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但无脱离音乐的舞蹈(含歌舞和乐舞)。 民间音乐中代表性的有:民歌《谷气》、《婚歌》、《纳西小调》《阿哩哩》、《阿哈巴拉》等;有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的东巴唱腔及摩梭人的达巴唱腔;有风格独特的风俗性丧葬、祭祀大型套曲《白沙细东》;有古朴音典雅的、儒道结合、汉纳一体的科仪音乐丽江洞经音乐;有口弦调、窝硪(麦节哨)调等。

  流传较广、普及面大的舞蹈有民间歌舞《阿哩哩》、《喂蒙达》、《来打跳》等,有原始习俗舞蹈《热美蹉》及性套曲《白沙细乐》乐章之一。意?quot;边舞边奏",有的译为"弓箭舞"。曲调由《一封书》中五个乐段组合而成,舞蹈已失传。在丧礼第二天(正祭)的晚上表演,乐舞与《挽歌》交替进行。挽歌的内容是祭送死者的灵魂回归祖先故地。

  洞经音乐 明、清时期传入丽江纳西族中的儒、道结合的科仪音乐。因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其韵律除保留了中国古典丝竹乐风外,还有机地揉进了纳西族音乐中"下回式大幅度慢波音"的特色,故俗称纳西古乐,因曲目中保存了部分唐、宋词曲牌音乐(如浪淘沙、水龙吟、山坡羊等),演奏的乐器中还使用着几件古老的汉唐时期的乐器(如:曲颈琵琶、胡拨、芦管等),及以后在演奏程序中还保存着唐代音乐的遗风-调音曲等而著称于世,被学术界誉为"国宝"。保留至今的曲目有经腔(演唱经卷中诗词体韵文的歌曲)偈子、八卦、元始、仰启等及细乐曲牌万年欢、一江风、到春来等共二十多首。《白石细哩》 亦称《别时谢礼》、《堪簸石》等,译名《白沙细乐》。纳西族特有的大型风俗性套曲,一般葬礼,祭祖时演奏。其来源有三说;一曰"元人遗音",谓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所赠;一曰:"创自民间",与《龙女树》传说有关;一曰明代来滇屯垦的南京军卒,移民带来的汉?quot;惜别"音乐。使用乐器有竹笛、二簧(小二胡)、胡琴(中胡)、波伯(芦管)、速古笃(胡拨)、筝等。流传下来的有八个乐章:《笃》(竹笛调音曲、序曲);《诸时儿》,(意为长节拍之乐曲,俗称《一封书》);《三思吉》(意译有二:一为"三条血水河",一为"沙地上流淌的河")《阿丽哩吉拍儿》(意为悠悠白水河);译名《安魂曲》;《跺蹉》(跺脚跳);(坎蹉)(边奏边跳);《美咪吾》(哭天女)。

   纳西族东巴说唱 云南纳西族曲艺曲种。又称东巴诵唱。流行于丽江、中甸、维西等地的纳西族西部方言区。据考证,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由东巴教经师(祭师)在东巴祭祀活动中说唱。根据东巴主持祭祀规模的大小和说唱水平高低,分为大、中、小东巴说唱。每一种祭祀仪式都有特定的说唱内容和主要的唱腔。如在祭风仪式时说唱《鲁般鲁饶》,速度缓慢,唱调高亢缥缈,旋律悠远,以抒情语调表达纳西族人民对悲剧主人公的同情、理解和对生活的追求,在祭天仪式时说唱经文唱腔,速度适中,节奏顿挫,唱调深沉,以叙述语调表达纳西族人民对天神和远古先祖的虔诚敬仰之情,说唱时主祭东巴坐在祭台上,一手摇拨浪鼓,一手翻经卷,念一段,唱一段如此循环。伴奏乐器有牦牛角、花斑螺、白海螺号角、牛皮大鼓、盘铃、芒、锣等。曲目都以东巴文记录于东巴经典中,据统计大约有1500多个。曲目记述了纳西族先民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包含了开天辟地、降服妖魔、争战厮杀、爱情、生产劳动、风俗习尚等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已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创世纪》、《东巴经典选译》等三四部东巴说唱曲目。东巴说唱有时还伴跳东巴舞。舞者少则一二人,多则数十人甚至上百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何谓东巴艺术
东巴艺术是指生活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所衍生的艺术。纳西族主要居住在滇(云南)西北和川(四川)西南的金沙江、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一带,自治区芒康县的白盐井等地也有少量纳西族居住。纳西族共有人口30多万,其中20余万聚居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纳西族的原始宗教──东巴教,因其宗教祭司被族人称作「东巴」而得名。在纳西族远古社会,东巴教这种原始宗教的礼仪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贯穿在纳西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纳西族文化中,以东巴教为轴心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称为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和影响。它包含了纳西族社会组织的、科学的、道德的,以及艺术的内容。东巴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瑰宝,如东巴文字、东巴经卷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还有东巴文学、东巴音乐、东巴舞、东巴绘画等,五彩缤纷...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东巴艺术品
东巴艺术品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仪式中制作使用的木偶、面偶、泥塑和各种竹木编扎品,造型独特,生动逼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东巴雕塑艺术集中反映在木偶、面偶、泥偶和木雕的制作上。用树木雕刻成的木偶,是东巴在宗教仪式中制作所用神鬼泥面偶时参考的模型。东巴们都有一双具有艺术灵性的巧手,个个能雕会塑,所雕出的各种神木偶,有的凝神沉思,有的举手远眺,有的张口欲鸣。东巴木偶则头戴法帽、胸挂神珠、端坐自如、轮廓粗犷、线条刚劲。在东巴教的三十多种仪式中,都要使用神、鬼及动物的面偶,它用青稞面或大麦面捏,总计约有两百个之多。面偶一般须在举行宗教仪式的头天晚上捏制完成,一个东巴一夜能捏出上百个。每个面偶都有固定形象,但是神态各异。在仪式活动中,神面偶置于上方神坛上,鬼面偶放于下方鬼寨中。同一类型的鬼面偶,其形状也互有差异,如生有蛇头、鸡头、牛头、马头、羊头等等。此外还有用泥捏塑的泥偶。这些泥面偶都是东巴信手捏制...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东巴泥塑
东巴教中用泥作材料塑造宗教形象,远没有面塑那样普遍。面团造像在宗教中有多重的含意中。首先它是食物,以食物来招引神鬼聚拢,是先民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在招鬼行为中表现尤为突出。东巴取面团在所有祭祀主人身上吸几下,在所有房屋圈舍门窗上吸几下,其目的是让看不见摸不着的鬼魂,从人们身上诱引而出中,吸附于香味四溢的面团之上,这是功能一,有招引神鬼之功效。然后将面团造成神象,让被祭祀者形象化,使参与祭祀的众人感受到鬼神的存在,亲眼看到恶鬼(鬼偶)被破杀或被抛向深渊。此乃功能二,使玄乎而神秘的宗教观念变成一出情节生动,并可参与可体验的戏剧。最后,神偶被焚烧,诸神随烟升天而去,鬼偶被砍杀后扔向深谷。完美的结局让人振奋,这便是功能三了。用泥造像没有这许多功能,首先它不能引导神鬼的到来,神鬼缺场,祭祀何用。其次,泥为贱物,不恭,所以泥是决对不能用来塑像的。然造鬼无所不可,但只能造些居于远处的鬼王。仪式之目...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东巴木牌画
纳西先民共设计出了30多个不同的祭祀活动,以解决种种他们认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些仪式中广泛地使用着一种原始的绘画形式,即在一各简单制作的木牌,被竖在祭场四周,东巴祭司们时而跪拜于木牌前,诵经文、献酒茶、奉上热血鲜肉。时而又在木牌前跳神弄鬼,吹号角举刀枪,劈碎木牌抛向远方。这样的绘画形式,是纳西族独有的。这种木牌,还是纳西族最早的文字载体。今天人们,可在一册册的破旧古籍中,看到一种原始古怪的图画象形文字,古籍所用的是一种自制的土纸。然而,这种土纸产生较晚。桦树皮、牛羊皮也曾被作为载体,承载过纳西族古老的文字与优美的图画。可这些载体,在历史的进程中,被无情地淘汰了。而木牌这一原始的载体,却被沿用至今。纳西族的图画式古文字,称之为“森究鲁究”。“森”为木要,“鲁”为石,“究”为痕迹,即木石之上的痕迹。可知,东巴文最早是刻写在木石之上的。纳西族原是古羌人的一支,以游牧为业,居于祖国西北地区,是逐...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东巴绘画
东巴画东巴画是保存于纳西族东巴教的古代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东巴画以其古朴、拙稚、粗犷而不失流畅、舒展的风格取胜。东巴画艺术的主要形式有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其中以卷轴画最有名,又以表现天堂、人间和地狱的《神路图》为其代表。纳西语称其为“恒丁”,意为神卷,因该画旨在引导死者步入神灵之路,故名“神路图”。它是东巴画中的珍品,是世界上最长的卷轴画。画面分“地狱”、“人间”、“天堂”三部分,表现了人的生命轮回过程。它用连环画式的画面,反映了纳西先民的生命意识,被誉为原始宗教第一绘画长卷。木牌画:分尖头形和平头形。尖头木牌画,一般画神的形象,插于上方神坛前,平头木牌画,画鬼的形象,插于下方鬼寨中。木牌用宽约10公分、长约60公分的薄木板绘成。按东巴教传统说法,木牌画尖头形状像蛙头,牌底形状像蛇尾,这是古代原始崇拜意识的反映。木牌画起源悠久,古时可能用自制竹笔作画,不着色;近代用毛笔勾描,普遍用红、...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