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古乐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古乐, 来到丽江,处处可闻古乐声。纳西族具有优秀的音乐传统,几乎乡乡有民间古乐
来到丽江,处处可闻古乐声。纳西族具有优秀的音乐传统,几乎乡乡有民间古乐队。其中,白华、大研两队名声尤著,每逢节假日就在玉泉五凤楼内演奏。大研古乐队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技艺娴熟,加之入情入理的解说,听起来更有魅力。
纳西古乐中,最著名的是大型组曲“北石细里”,据谐音俗称“别时谢礼”,汉译“白沙细乐”。
这部古乐的来历有三种廉洁,一是“元代遗音”。忽必烈南征过丽江,纳西酋长麦良到渡口相迎,二人结为知交。临别时,忽必烈留下半支乐队,他们与纳西乐工共同创作了“北石细里”。“笃找”写忽必烈与麦良深夜话别情景,故又名“夜分手”;“一封书”由纳西乐工写就,麦康修书向忽必烈报喜,忽必烈即兴赐名“一封书”;“三思吉”描述纳西军民与元兵合修三思渠的情景;“阿丽丽金排”表达纳西人送别元兵时的依依之情。
第二种说法与“龙女树”传说所记明代木氏公主与永宁“北”王子的爱情悲剧有关。
第三种说法是,明代纳西将士出征频繁,古乐为纳西人创作的“阵亡将士曲”。“抗蹉”表现将士弯弓射敌的情景;“挽歌”表达对英烈的追念。全曲守整严谨,繁而有序,展现出古纳西之乡的风情景色,刻画出深沉的人生情味,意境幽远,委婉动人。
纳西古乐中,最著名的是大型组曲“北石细里”,据谐音俗称“别时谢礼”,汉译“白沙细乐”。
这部古乐的来历有三种廉洁,一是“元代遗音”。忽必烈南征过丽江,纳西酋长麦良到渡口相迎,二人结为知交。临别时,忽必烈留下半支乐队,他们与纳西乐工共同创作了“北石细里”。“笃找”写忽必烈与麦良深夜话别情景,故又名“夜分手”;“一封书”由纳西乐工写就,麦康修书向忽必烈报喜,忽必烈即兴赐名“一封书”;“三思吉”描述纳西军民与元兵合修三思渠的情景;“阿丽丽金排”表达纳西人送别元兵时的依依之情。
第二种说法与“龙女树”传说所记明代木氏公主与永宁“北”王子的爱情悲剧有关。
第三种说法是,明代纳西将士出征频繁,古乐为纳西人创作的“阵亡将士曲”。“抗蹉”表现将士弯弓射敌的情景;“挽歌”表达对英烈的追念。全曲守整严谨,繁而有序,展现出古纳西之乡的风情景色,刻画出深沉的人生情味,意境幽远,委婉动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宣科说纳西古乐
所谓“纳西古乐”事实上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作为《安魂曲》的《白沙细乐》,今已濒于泯灭。丽江县民族文工团乐队根据1962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省歌舞团及丽江地县音乐工作者所发掘整理的总谱不时演奏,并作为保留节目。其所以珍贵,它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无论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丽江军民府知府管学宣和丽江府儒学教授万咸燕编修的《丽江府志略·风俗卷》中,或是民国6年(1917年)的《丽江县志·风俗卷》中,均有对此乐曲的详细描述:“此曲(《白沙细乐》)相传为元人遗音”,即是说它在元朝时就流传在原籍人中了。据此推断它的历史已有724年。其珍贵之处还在于它是丝竹合奏,分章节(尚存八首歌、舞、乐结构而成的套曲)。其旋律与“和声”的独特是全国所仅见的。从40年代到现在,不断有音乐史学家对此进行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和调查报告,都认为《白沙细乐》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学研究领域中均...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神人宣科和纳西古乐
在丽江古城一座中间带有天井的二层古院,就是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地上没有方砖,也不见地毯,只铺着一层新鲜松针,脚感很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香气。正房作为舞台,舞台古朴而简陋,台上横梁处悬挂着一排十几位老先生的照片。舞台两侧有一幅对联“乐尤药也,能钊艘嗄苌比耍焕衲死硌桑芍问酪嗫陕沂馈薄?br/>在掌声中,老艺人颤颤巍巍得在女孩的搀扶下缓缓上台,身穿牛仔裤,外着一身蓝色马褂的宣科走上舞台。从他的开场白中,我们就感到,宣科,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人:“大家好,我看大家都不错,但我们的纳西音乐差不多要完蛋了,因为像我这样的中青年,噢,对不起说错了,应该是中年人,都已经73岁了,而我们的古乐社平均每年都要逝世两个人,而且,今年逝世的指标已经用完了,大家可以看看,舞台上方挂着的照片,就是我们已经去世的十几位老艺人,最近的两位还来不及挂上……”台下一阵唏嘘声。据介绍,纳西古乐是700年前创自...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族民间舞蹈
纳西族民间舞蹈纳西族民间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阿里里”、“哦热热”和东巴舞。阿里里是纳西族自娱性集体舞,因歌舞中的"阿里里"衬词而得名,多在节日喜庆时跳,舞者手拉手,肩并肩,围成圆圈,自左向右舞动,三步一甩手抬脚,由一人领唱,众人随和,不论跳多久,都是基本动作的反复,旋律欢快,节奏鲜明,舞步轻盈。哦热热原是狩猎时唱的撵山调,后来演变为丧葬时的挽歌。在节日、生产劳动或丧礼时朗诵或领唱,一女高音颤声相和,然后分男女两个声部合唱;舞步刚健有力、动作粗犷豪放,歌声高亢嘹亮,最富民族特色。东巴舞是纳西族东巴教祭坛上跳的舞蹈,13世纪问世的《神岁图》和《舞蹈来历》(即东巴舞谱)中,记录了东巴舞蹈的内容、跳法、形式、图形、服装道具等;近年来它的舞蹈形象,其形式的多样性和舞蹈的规范性,为众多的示舞蹈所罕见;生活气息浓厚,风格质朴典雅,舞姿富有雕塑美,具有很高的价值。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何谓东巴艺术
东巴艺术是指生活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所衍生的艺术。纳西族主要居住在滇(云南)西北和川(四川)西南的金沙江、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一带,自治区芒康县的白盐井等地也有少量纳西族居住。纳西族共有人口30多万,其中20余万聚居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纳西族的原始宗教──东巴教,因其宗教祭司被族人称作「东巴」而得名。在纳西族远古社会,东巴教这种原始宗教的礼仪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贯穿在纳西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纳西族文化中,以东巴教为轴心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称为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和影响。它包含了纳西族社会组织的、科学的、道德的,以及艺术的内容。东巴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瑰宝,如东巴文字、东巴经卷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还有东巴文学、东巴音乐、东巴舞、东巴绘画等,五彩缤纷...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东巴艺术品
东巴艺术品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仪式中制作使用的木偶、面偶、泥塑和各种竹木编扎品,造型独特,生动逼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东巴雕塑艺术集中反映在木偶、面偶、泥偶和木雕的制作上。用树木雕刻成的木偶,是东巴在宗教仪式中制作所用神鬼泥面偶时参考的模型。东巴们都有一双具有艺术灵性的巧手,个个能雕会塑,所雕出的各种神木偶,有的凝神沉思,有的举手远眺,有的张口欲鸣。东巴木偶则头戴法帽、胸挂神珠、端坐自如、轮廓粗犷、线条刚劲。在东巴教的三十多种仪式中,都要使用神、鬼及动物的面偶,它用青稞面或大麦面捏,总计约有两百个之多。面偶一般须在举行宗教仪式的头天晚上捏制完成,一个东巴一夜能捏出上百个。每个面偶都有固定形象,但是神态各异。在仪式活动中,神面偶置于上方神坛上,鬼面偶放于下方鬼寨中。同一类型的鬼面偶,其形状也互有差异,如生有蛇头、鸡头、牛头、马头、羊头等等。此外还有用泥捏塑的泥偶。这些泥面偶都是东巴信手捏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