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文化—东巴艺术—宣科说纳西古乐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宣科说纳西古乐,所谓“纳西古乐”事实上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作为《安魂曲》的《白沙细乐》,今已濒于
所谓“纳西古乐”事实上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作为《安魂曲》的《白沙细乐》,今已濒于泯灭。丽江县民族文工团乐队根据1962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省歌舞团及丽江地县音乐工作者所发掘整理的总谱不时演奏,并作为保留节目。
其所以珍贵,它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无论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丽江军民府知府管学宣和丽江府儒学教授万咸燕编修的《丽江府志略·风俗卷》中,或是民国6年(1917年)的《丽江县志·风俗卷》中,均有对此乐曲的详细描述:“此曲(《白沙细乐》)相传为元人遗音”,即是说它在元朝时就流传在原籍人中了。据此推断它的历史已有724年。其珍贵之处还在于它是丝竹合奏,分章节(尚存八首歌、舞、乐结构而成的套曲)。其旋律与“和声”的独特是全国所仅见的。从40年代到现在,不断有音乐史学家对此进行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和调查报告,都认为《白沙细乐》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学研究领域中均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在古典音乐艺术欣赏方面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并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
其二是丽江洞经音乐,它是自明、清以来从中原逐渐引进、并植根于纳西族的文化阶层中。它是道教“经腔”,即谈演《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和《关帝觉世真经》的音乐(丽江有洞经会与皇经会)。著名的“丽江壁画”是明洪武(1368年)到万历(1616年)年间约200年左右的时间绘画而成的。这是木氏上司的宫殿。分文昌宫。大宝积宫和琉殿等富丽堂皇的建筑(《徐霞客游记》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等语)。今残存明代壁画12幅,其中第11幅绘有18位道教神像,上为文昌、玄天,中为三官,下为四天王。此可足证丽江的洞经音乐“在明代已十分成熟”。文昌(帝君)是一位“分管”文化之神,丽江洞经音乐科仪活动场所常供有文昌铸像,系从四川粹渲县传来(元至大四年,1311年张仲寿《道藏》序:“大洞仙经,盖西蜀之文,中原未之见也”)。似当由四川在宋元之际传人丽江。
这种音乐在全国早已失传,因为它是一种道教经腔音乐(其它地方尚有零星存活)与儒家“雅集型细乐”的有机结合。元代以来的“细乐”是相对与“大乐”(粗乐)而言的;是相对于用不用唢呐而言的。“细乐”是儒家雅集型丝竹乐。这种不用唢呐的“丽江洞经音乐”则是区别于我国各地道乐体系的艺术珍品。其所以珍贵,是因该乐还保留了一部分在中原早已失传的辞、曲音乐。而这些曲调的歌词,如《水龙吟》、《浪淘沙》、《山坡羊》等则仅作为文学欣赏的古典汉语教材保留着,也就是说旋律本身早已失传。如《水龙吟》,原名《龙吟曲》,为北齐(562~ 565年)尚书郑述祖作:“……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当时以为绝妙。”它是一首五弦古琴乐曲(《北齐书》卷26中的《郑述祖传》)。在盛唐时期李白(701~ 762年)《宫中行乐词》“笛奏龙吟水”句,又证唐时已将古琴曲改为笛子独奏曲《水龙吟》。而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帝朱元璋亲自重修了燕乐(通宴乐)中的《宴享九奏》,包括迎膳,进膳曲《水龙吟》。第二年(1383年)丽江
土司木得(阿甲·阿德)到南京觐见朱元璋,就是说,木得72岁时在南京皇宫里受到款待。当时在皇宫进膳中听到进膳音乐《水龙吟》,皇帝还亲授木得“诰命”,并赐“诚心报国”银字金带一条、银牌令一面、金元宝六个(最高奖)、衣冠全服(见《皇明恩论录》、《明史·云南上司传》和《木氏宦谱》)。明代丽江壁画以及上述种种都说明:在明代已经道乐化了的江南文人丝竹音乐(包括唐、宋词曲音乐)开始传人丽江。那么,《水龙吟》的曲调是不是唐、宋的原型?1942年丽江纳西族学者周樊(字善甫,原洞经会会员)将南宋张炎的同名词,与丽江洞经音乐中作为“水供养”曲目《水龙吟》作了填配。按其格律、乐势、句逗和情调竟似“自己的脚穿自己的鞋一样匹配”,这是丽江纳西族音乐史上一件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浪淘沙》又是否盛唐同名乐(唐·崔令钦《教坊记》有此曲)?唐《教坊记》收有齐言(七言四句)体《浪淘沙》,刘禹锡九首,白居易六首,皇甫松二首,司空图一首;杂言体(双片“五四七,七四”格)则创调于晚唐,吕洞宾(798一?年)和李后主李煜(937一978年)。丽江洞经乐中的《浪淘沙》则是笔者于1985年将南唐李后主李煜的同名杂言体(五四七,七四,双片)词进行填配研究,1993年大研古乐会晋京演出中和学术研讨会上得到音乐理论界的论证,一致认定它就是晚唐《浪淘沙》之音乐原型。丽江洞经音乐中“经腔”《八卦》,据专家们的论证是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二月,由唐玄宗,即李隆基皇帝御制并颁布的两首道乐之一,它们是《霓裳羽衣舞曲》和《紫微八卦舞(曲)》。前者早已失传,而后者的“音乐部分就是这个东西”,即1254年前的音乐还“活”在丽江。《山坡羊》也是唐朝的曲牌,但在丽江的《山坡羊》则被证明是元代的“北曲”(金、元时期用于北方的杂剧)。
1989年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将元代张养浩(1270~ 1329年)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填人丽江的同名曲牌,与上述唐乐一道晋京,同样得到了认证。
据考证,丽江洞经音乐中与承德离宫音乐传谱(文字谱)相同或近似的就有八首。
它们之能得到保存,无疑是“无形文化遗产”中的最不易保存的部分——音乐的一大幸事。
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的老艺术家们对发掘、整理和弘扬诸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必将载人史册。目前,在丽江尚有较完整的九个乐会,吸收了一些年轻的学员,他们正努力继承传统,发扬传统。
本文依据各种史料撰写,还参考了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何昌林先生在1993年第四期《人民音乐》上发表的论文《国宝埋藏在喜马拉雅云岭深处》;再是1993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院、中国音院、中央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等九个单位联合召开的“云南丽江洞经音乐学术研讨会”《会议专题发言记录》等资料。
其所以珍贵,它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无论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丽江军民府知府管学宣和丽江府儒学教授万咸燕编修的《丽江府志略·风俗卷》中,或是民国6年(1917年)的《丽江县志·风俗卷》中,均有对此乐曲的详细描述:“此曲(《白沙细乐》)相传为元人遗音”,即是说它在元朝时就流传在原籍人中了。据此推断它的历史已有724年。其珍贵之处还在于它是丝竹合奏,分章节(尚存八首歌、舞、乐结构而成的套曲)。其旋律与“和声”的独特是全国所仅见的。从40年代到现在,不断有音乐史学家对此进行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和调查报告,都认为《白沙细乐》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学研究领域中均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在古典音乐艺术欣赏方面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并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
其二是丽江洞经音乐,它是自明、清以来从中原逐渐引进、并植根于纳西族的文化阶层中。它是道教“经腔”,即谈演《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和《关帝觉世真经》的音乐(丽江有洞经会与皇经会)。著名的“丽江壁画”是明洪武(1368年)到万历(1616年)年间约200年左右的时间绘画而成的。这是木氏上司的宫殿。分文昌宫。大宝积宫和琉殿等富丽堂皇的建筑(《徐霞客游记》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等语)。今残存明代壁画12幅,其中第11幅绘有18位道教神像,上为文昌、玄天,中为三官,下为四天王。此可足证丽江的洞经音乐“在明代已十分成熟”。文昌(帝君)是一位“分管”文化之神,丽江洞经音乐科仪活动场所常供有文昌铸像,系从四川粹渲县传来(元至大四年,1311年张仲寿《道藏》序:“大洞仙经,盖西蜀之文,中原未之见也”)。似当由四川在宋元之际传人丽江。
这种音乐在全国早已失传,因为它是一种道教经腔音乐(其它地方尚有零星存活)与儒家“雅集型细乐”的有机结合。元代以来的“细乐”是相对与“大乐”(粗乐)而言的;是相对于用不用唢呐而言的。“细乐”是儒家雅集型丝竹乐。这种不用唢呐的“丽江洞经音乐”则是区别于我国各地道乐体系的艺术珍品。其所以珍贵,是因该乐还保留了一部分在中原早已失传的辞、曲音乐。而这些曲调的歌词,如《水龙吟》、《浪淘沙》、《山坡羊》等则仅作为文学欣赏的古典汉语教材保留着,也就是说旋律本身早已失传。如《水龙吟》,原名《龙吟曲》,为北齐(562~ 565年)尚书郑述祖作:“……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当时以为绝妙。”它是一首五弦古琴乐曲(《北齐书》卷26中的《郑述祖传》)。在盛唐时期李白(701~ 762年)《宫中行乐词》“笛奏龙吟水”句,又证唐时已将古琴曲改为笛子独奏曲《水龙吟》。而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帝朱元璋亲自重修了燕乐(通宴乐)中的《宴享九奏》,包括迎膳,进膳曲《水龙吟》。第二年(1383年)丽江
土司木得(阿甲·阿德)到南京觐见朱元璋,就是说,木得72岁时在南京皇宫里受到款待。当时在皇宫进膳中听到进膳音乐《水龙吟》,皇帝还亲授木得“诰命”,并赐“诚心报国”银字金带一条、银牌令一面、金元宝六个(最高奖)、衣冠全服(见《皇明恩论录》、《明史·云南上司传》和《木氏宦谱》)。明代丽江壁画以及上述种种都说明:在明代已经道乐化了的江南文人丝竹音乐(包括唐、宋词曲音乐)开始传人丽江。那么,《水龙吟》的曲调是不是唐、宋的原型?1942年丽江纳西族学者周樊(字善甫,原洞经会会员)将南宋张炎的同名词,与丽江洞经音乐中作为“水供养”曲目《水龙吟》作了填配。按其格律、乐势、句逗和情调竟似“自己的脚穿自己的鞋一样匹配”,这是丽江纳西族音乐史上一件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浪淘沙》又是否盛唐同名乐(唐·崔令钦《教坊记》有此曲)?唐《教坊记》收有齐言(七言四句)体《浪淘沙》,刘禹锡九首,白居易六首,皇甫松二首,司空图一首;杂言体(双片“五四七,七四”格)则创调于晚唐,吕洞宾(798一?年)和李后主李煜(937一978年)。丽江洞经乐中的《浪淘沙》则是笔者于1985年将南唐李后主李煜的同名杂言体(五四七,七四,双片)词进行填配研究,1993年大研古乐会晋京演出中和学术研讨会上得到音乐理论界的论证,一致认定它就是晚唐《浪淘沙》之音乐原型。丽江洞经音乐中“经腔”《八卦》,据专家们的论证是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二月,由唐玄宗,即李隆基皇帝御制并颁布的两首道乐之一,它们是《霓裳羽衣舞曲》和《紫微八卦舞(曲)》。前者早已失传,而后者的“音乐部分就是这个东西”,即1254年前的音乐还“活”在丽江。《山坡羊》也是唐朝的曲牌,但在丽江的《山坡羊》则被证明是元代的“北曲”(金、元时期用于北方的杂剧)。
1989年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将元代张养浩(1270~ 1329年)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填人丽江的同名曲牌,与上述唐乐一道晋京,同样得到了认证。
据考证,丽江洞经音乐中与承德离宫音乐传谱(文字谱)相同或近似的就有八首。
它们之能得到保存,无疑是“无形文化遗产”中的最不易保存的部分——音乐的一大幸事。
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的老艺术家们对发掘、整理和弘扬诸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必将载人史册。目前,在丽江尚有较完整的九个乐会,吸收了一些年轻的学员,他们正努力继承传统,发扬传统。
本文依据各种史料撰写,还参考了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何昌林先生在1993年第四期《人民音乐》上发表的论文《国宝埋藏在喜马拉雅云岭深处》;再是1993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院、中国音院、中央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等九个单位联合召开的“云南丽江洞经音乐学术研讨会”《会议专题发言记录》等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相关资料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36a51b47-97ba-403b-9d73-1089700f3c78.png)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神人宣科和纳西古乐
在丽江古城一座中间带有天井的二层古院,就是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地上没有方砖,也不见地毯,只铺着一层新鲜松针,脚感很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香气。正房作为舞台,舞台古朴而简陋,台上横梁处悬挂着一排十几位老先生的照片。舞台两侧有一幅对联“乐尤药也,能钊艘嗄苌比耍焕衲死硌桑芍问酪嗫陕沂馈薄?br/>在掌声中,老艺人颤颤巍巍得在女孩的搀扶下缓缓上台,身穿牛仔裤,外着一身蓝色马褂的宣科走上舞台。从他的开场白中,我们就感到,宣科,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人:“大家好,我看大家都不错,但我们的纳西音乐差不多要完蛋了,因为像我这样的中青年,噢,对不起说错了,应该是中年人,都已经73岁了,而我们的古乐社平均每年都要逝世两个人,而且,今年逝世的指标已经用完了,大家可以看看,舞台上方挂着的照片,就是我们已经去世的十几位老艺人,最近的两位还来不及挂上……”台下一阵唏嘘声。据介绍,纳西古乐是700年前创自...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古乐
来到丽江,处处可闻古乐声。纳西族具有优秀的音乐传统,几乎乡乡有民间古乐队。其中,白华、大研两队名声尤著,每逢节假日就在玉泉五凤楼内演奏。大研古乐队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技艺娴熟,加之入情入理的解说,听起来更有魅力。纳西古乐中,最著名的是大型组曲“北石细里”,据谐音俗称“别时谢礼”,汉译“白沙细乐”。这部古乐的来历有三种廉洁,一是“元代遗音”。忽必烈南征过丽江,纳西酋长麦良到渡口相迎,二人结为知交。临别时,忽必烈留下半支乐队,他们与纳西乐工共同创作了“北石细里”。“笃找”写忽必烈与麦良深夜话别情景,故又名“夜分手”;“一封书”由纳西乐工写就,麦康修书向忽必烈报喜,忽必烈即兴赐名“一封书”;“三思吉”描述纳西军民与元兵合修三思渠的情景;“阿丽丽金排”表达纳西人送别元兵时的依依之情。第二种说法与“龙女树”传说所记明代木氏公主与永宁“北”王子的爱情悲剧有关。第三种说法是,明代纳西将士出征频繁,古...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族民间舞蹈
纳西族民间舞蹈纳西族民间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阿里里”、“哦热热”和东巴舞。阿里里是纳西族自娱性集体舞,因歌舞中的"阿里里"衬词而得名,多在节日喜庆时跳,舞者手拉手,肩并肩,围成圆圈,自左向右舞动,三步一甩手抬脚,由一人领唱,众人随和,不论跳多久,都是基本动作的反复,旋律欢快,节奏鲜明,舞步轻盈。哦热热原是狩猎时唱的撵山调,后来演变为丧葬时的挽歌。在节日、生产劳动或丧礼时朗诵或领唱,一女高音颤声相和,然后分男女两个声部合唱;舞步刚健有力、动作粗犷豪放,歌声高亢嘹亮,最富民族特色。东巴舞是纳西族东巴教祭坛上跳的舞蹈,13世纪问世的《神岁图》和《舞蹈来历》(即东巴舞谱)中,记录了东巴舞蹈的内容、跳法、形式、图形、服装道具等;近年来它的舞蹈形象,其形式的多样性和舞蹈的规范性,为众多的示舞蹈所罕见;生活气息浓厚,风格质朴典雅,舞姿富有雕塑美,具有很高的价值。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何谓东巴艺术
东巴艺术是指生活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所衍生的艺术。纳西族主要居住在滇(云南)西北和川(四川)西南的金沙江、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一带,自治区芒康县的白盐井等地也有少量纳西族居住。纳西族共有人口30多万,其中20余万聚居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纳西族的原始宗教──东巴教,因其宗教祭司被族人称作「东巴」而得名。在纳西族远古社会,东巴教这种原始宗教的礼仪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贯穿在纳西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纳西族文化中,以东巴教为轴心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称为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和影响。它包含了纳西族社会组织的、科学的、道德的,以及艺术的内容。东巴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瑰宝,如东巴文字、东巴经卷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还有东巴文学、东巴音乐、东巴舞、东巴绘画等,五彩缤纷...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东巴艺术品
东巴艺术品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仪式中制作使用的木偶、面偶、泥塑和各种竹木编扎品,造型独特,生动逼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东巴雕塑艺术集中反映在木偶、面偶、泥偶和木雕的制作上。用树木雕刻成的木偶,是东巴在宗教仪式中制作所用神鬼泥面偶时参考的模型。东巴们都有一双具有艺术灵性的巧手,个个能雕会塑,所雕出的各种神木偶,有的凝神沉思,有的举手远眺,有的张口欲鸣。东巴木偶则头戴法帽、胸挂神珠、端坐自如、轮廓粗犷、线条刚劲。在东巴教的三十多种仪式中,都要使用神、鬼及动物的面偶,它用青稞面或大麦面捏,总计约有两百个之多。面偶一般须在举行宗教仪式的头天晚上捏制完成,一个东巴一夜能捏出上百个。每个面偶都有固定形象,但是神态各异。在仪式活动中,神面偶置于上方神坛上,鬼面偶放于下方鬼寨中。同一类型的鬼面偶,其形状也互有差异,如生有蛇头、鸡头、牛头、马头、羊头等等。此外还有用泥捏塑的泥偶。这些泥面偶都是东巴信手捏制...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