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藏戏—白面具藏戏的三个流派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2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藏戏—白面具藏戏的三个流派,宾顿巴相传宾顿巴是藏戏最早的一个剧团。据说汤东杰布当年为造铁索桥,到处募化,

宾顿巴
  相传宾顿巴是藏戏最早的一个剧团。据说汤东杰布当年为造铁索桥,到处募化,吃尽了苦,感动了一位女神,托梦给他,让他到山南琼结去找“七兄妹”(另一说是“七姐妹”)演戏。他去了之后,果然发现有七个俊逸聪颖的青年男女。他请大哥来当“甲鲁”(借用过去一个部落头人的名字,头戴大红的高帽,手拿竹弓,表示有权。藏戏中用以称领班);三姐妹当“拉姆”,即仙女;三兄弟当“温巴”;汤东自己当“更拉”,编演了许多故事,募化了很多钱,造了很多铁索桥。
  宾顿巴,藏语就是“七兄妹”或“七姊妹”的意思。所谓七姊妹(或七兄妹)戏班宾顿巴,还保留着最为古老的表演艺术风貌。它的开场角色叫“阿若娃”,意为戴白胡子面具的表演者,甲鲁所戴的帽子还是藏族早期“阿卓”(古鼓舞)舞队鼓手的“扩尔加”圈帽,而且他们的衣装头饰和表演的舞蹈动作姿式,仍保持桑耶寺壁画上白面具藏戏表演的形态。

扎西雪巴
  扎西雪巴是白面具藏戏中影响最大,艺术上发展得较为完备、成熟的剧团,规定可演《诺桑王子》全本,其唱腔与的古老民歌“谐钦”(大歌)极为相似,雄浑,沉厚,舒缓,其中不少后来发展成为韵味隽永的藏族特殊装饰音技巧“震谷”。同时,它已开始受到蓝面具藏戏的影响,对自己的白山羊皮面具按蓝面具的样式进行加工装饰,由白面具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黄面具,在表演形式上也学了一些蓝面具戏的东西。

尼木巴
  尼木·台巴和吞巴·伦珠岗是两个相邻的戏班,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演蓝面具戏,剧目也由只演《诺桑王子》一种而扩大到《智美更登》《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等等,但在雪顿节献演时,被规定仍然演白面具戏,这就使它形成了兼具白、蓝两种面具戏的表演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藏戏—蓝面具藏戏的四大流派
迥巴藏戏迥巴藏戏是蓝面具戏中成立最早的剧团,所在地是昂仁县迥·日吾齐,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藏戏祖师唐东杰布的家乡就在这里,日吾齐寺即是他的主寺。日吾齐寺附近的冲萨就是他的家乡。相传日吾齐寺有三种仪式:一是藏戏,一是“波多夏”,一是跳神“出通”。迥巴藏戏独有的特点就是在开场戏“甲鲁温巴”中穿插进“波多夏”。传说在修建日吾齐寺经塔时,白天刚建筑起来,晚上就被鬼毁为平地。三个弟子跑到寺内报告,寺主唐东让他们三人中的一个躺在地上,在他身上压上石条,让另外两个人用铁锤砸。如果石条碎了,就证明把鬼镇住了。三个弟子第二天按此做后,经塔砌筑的部分果然就不再被毁了。以后的迥巴藏戏在演出中,都要由“温巴”轮流扮演被砸的“波多夏”角色。迥巴藏戏的戏师,影响最大的就是十三世时受奖的额仁巴贡嘎,他嗓子好,动作美,手式漂亮,当了三四十年戏师。以后是普布,他从艺时间不长。演顿珠受奖的旺久,当时很年轻,仅十五六岁。迥...
· 藏文化—藏戏—白面具藏戏音乐
白面具藏戏音乐流传于山南和拉萨的部分地区,这是最古老的民间戏曲,也是整个藏族戏曲的母体剧种,它对后来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戏种的音乐起源于公元七世纪的雅隆地区,直到目前它只保留了长调、中调、短调、常调、谐和反面人物唱腔等六种原始唱腔。所有音乐唱腔大都是以人物定曲,专曲专用,各种不同的曲牌也大都是根据腔调旋律的长短不同和人物的不同身份分类的。无论何种曲牌的唱腔,基本都是由一句唱词和两个段落以上的分节歌的旋律组成。白面具藏戏具有与众不同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多数唱腔的开头都有类似模拟动物吼叫声为引子,这是根据歌音七品的基本要求而设计唱腔的结果。所谓歌音七品是:“中令、仙曲、绕地、六合、五合、奋志和近闻”。上述每一个歌音都要求模拟动物的吼叫声,诸如“中令声似鸿雁的叫声,仙曲声似黄牛的吼声,绕地声似山羊的叫声,六合声似孔雀的啼鸣,五合声似杜鹃的啼鸣,奋志声似骏马的嘶鸣,近闻声似大...
· 藏文化—藏戏—蓝面具藏戏音乐
蓝面具藏戏音乐流传于全区各地,这是各地方剧种中最主要的戏曲剧种。它在全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最受广大藏族人民的偏爱。蓝面具藏戏音乐虽受白面具藏戏音乐的影响,但它的唱腔曲牌在音乐风格、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以及伴唱形式等方面与白面具藏戏音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它的绝大多数唱腔曲牌都是在公元十四世纪后藏地区的“卓舞”音乐、“古尔鲁”音乐、“谐青”音乐等基础上逐渐繁衍而成。该剧种的唱腔比较丰富,曲牌种类也最多,但这些唱腔曲牌和其他藏戏剧种的唱腔一样,都是以人物定曲,专曲专用。所谓藏戏音乐的唱腔曲牌,它们既不是曲牌联套体,也不是板式变化体,大都是一支支比较独立的曲牌体。这些唱腔的“牌名”出自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根据唱腔旋律的长短而区分为长调、中调、短调;二是根据音乐旋律的风格与结构形式不同而分为歌戏混合腔和说唱混合腔;三是根据不同调式的转换而分反调唱腔;四是根据剧情的不同使用情况而分为赞词唱腔、终曲唱...
· 藏文化—藏戏—藏戏中的动物精灵面具
藏戏中的立体写实的动物精灵面具有用泥布硬塑的,也有用布料或皮革、毛线软塑的。多数为有头和全身皮毛的假形面具,也有部分是假头面具。这种藏戏中的动物精灵面具,虽然也受了跳神中泥塑动物灵怪面具和民间图腾中拟兽面具的影响,但它已经根据戏剧情感抒发的需要,作了较为自由的变化和发展。在造型和色彩上表现得极为质朴和写实,许多飞禽走兽都要制作出全身皮毛的效果,十分注重动物本身的自然真实的形态。这种明朗、粗拙、朴实的风格,和宗教动物面具那种繁富、怪诞的色彩及夸张变形的造型,形成鲜明的对照。藏戏中的动物往往是主要人物角色或者是神佛菩萨的化身,演员戴套假形面具作人格化或者是神的实际是人之理想化的表演,反映出馨香纯朴之美。而宗教艺术中动物面具以凶神恶煞的形象出现,用以“八方鬼众”,反映出狰狞怪异之美。蝎子精面具:为假形,用布和棉絮制作。虎、豹、熊、豺面具:为假形,以布料或皮毛制作。母猿面具:为假形,以绒布制作...
· 藏文化—藏戏—后藏的藏戏和流派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吐蕃时期以来,后藏民间歌舞艺术不断发展,后来又出现了拟图腾面具舞蹈、白面皮面具艺术表演、跳神艺术,以及民间的说唱艺术等等,这些民间及宗教艺术中就包含着一些戏剧因素。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努力,创造了藏戏艺术。人们一般把后藏作为藏戏的发祥地,把汤东杰布奉为藏戏始祖。汤东杰布系日喀则地区昂仁县人,他利用当时民间和宗教艺术中的某些戏剧萌芽或形式发展了藏戏艺术。五世倡导举办藏戏节,促进了藏戏的交流与发展。蓝面具派在藏戏中影响最大,它分为四大流派,日喀则地区就占其三,即昂仁的迥巴派、仁布的江嘎尔派和南木林的香巴派。藏戏中保留了大量早期宗教仪式和民间歌舞的内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藏戏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并保留了一批传统剧目,如《文成公主》、《朗萨雯波》、《智美更登》、《卓娃桑姆》、《诺桑王子》、《顿月顿珠》、《日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