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藏戏—融入城市生活的藏戏
藏文化—藏戏—融入城市生活的藏戏,在拉萨市北京东路"吉日"餐馆,游客在这里用餐的同时,可以观赏到原汁原味的藏戏
在拉萨市北京东路"吉日"餐馆,游客在这里用餐的同时,可以观赏到原汁原味的藏戏。
像这样的餐馆在拉萨还有不少,古老的藏戏开始融合到城市生活中,在继承与创新中恢复昔日的辉煌。
藏戏为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它一些大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等,历史都比藏戏短。
据传十四世纪时,僧人汤东杰布为募集架桥资金,邀请一户名叫百纳家的七姐妹组成当顿巴,后来发展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歌舞演出团体。演出时,由两人扮演猎人,两人扮演王子,两人扮演仙女,一人击钹伴奏,藏戏便由此而开端,汤东杰布也被尊称为藏戏的祖师。
藏戏唱腔高亢悠扬、优美刚健,鼓乐雄浑,演员亦歌亦舞,其独特的装饰颤音"仲古"、快板说诵及帮腔等表演形式,风格古朴粗犷,极具特点。
藏戏的原型产生于吐蕃时代的白面具舞蹈,它融合了玛尼民间说唱艺术,内容以民间故事和佛经故事为主,同时吸收了藏族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传统藏戏以广场演出为主,演出时,由专人以快板的形式向观众介绍人物故事及剧情。
藏戏表演不仅有与唱腔结合的戏剧化了的有高度技巧的藏戏舞蹈表演,而且还可以直接穿插民间歌舞、说唱、杂技等和宗教乐舞、讲唱及仪式等表演;同时,还有戴面具着重于肢体的表演,以及不戴面具以红、黑、白三种颜色稍作化妆的表演。
多年来,由于许多藏戏老艺人相继退休以及青年演员的大量流失,藏戏也处于日益萎缩的境地。目前这一状况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着手恢复和发掘藏戏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藏戏—门巴藏戏音乐
门巴藏戏音乐是流传于门隅地区的民间传统戏曲。门巴戏兴起于一百多年前的门隅地区,地处我国自治区的南部边陲。通过反复地调查表明,该剧种在表演内容及艺术形式等方面深受藏族戏曲艺术母体剧种白面具藏戏的影响。门巴族在宗教、文字以及民俗等方面与藏族有着千丝万继缕的关系,因此门巴戏的传统剧目也和白面具藏戏一样只演八大传统剧目。但是,门巴戏的音乐唱腔曲曲牌都是在本民族“萨玛”的基础上繁衍而成,因而它的音乐唱腔贡牌以及鼓点钹点子等的风格和特色,又和藏族戏曲音乐不一样。门巴戏的音乐共有四种曲牌和三十多首音乐唱腔,同时具有独特的各种鼓钹点子。
· 藏文化—藏戏—传统藏戏的乐器
扎年琴俗称六弦琴,藏族古老弹拨乐器之一,现代藏戏专业团体乐队中的主奏乐器之一。民间老式扎年琴是两根弦为一组音,共有六根弦三组音。特琴由汉族地区流传发展而来,原用于“囊玛”、“堆谐”等民间歌舞的伴奏,已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在广大藏族群众中有深厚基础,为他们所喜爱。特琴这一名称,据有人考证,是汉语“低音琴”的译音。它形似汉族的二胡,但音量比二胡大,音色比二胡亮,一般琴筒为竹制,蒙山羊皮,硬弓。藏京胡由汉族京胡演变而来,但它演奏的弓法、指法完全不同于京胡,原为“囊玛”、“堆谐”等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藏族群众十分喜爱。它的形制与京胡近似,琴筒稍大,尖细柔和的音色中略带浑厚。藏鼓藏戏各剧种共同使用的一种长把子双面圆形木制鼓。剧种不同,鼓的大小厚薄也不一样。康巴藏戏、安多藏戏使用的是寺庙悬挂于木架的大法鼓。藏戏的伴奏鼓,发音浑厚、响亮,震撼力大,在藏族各种打击乐器中,具有突出的音色...
· 藏文化—藏戏—昌都藏戏音乐
昌都藏戏音乐流传于昌都向巴林寺。昌都剧形成于七世纪帕巴拉时期的昌都寺,起源于寺院每年夏令安居的长期宗教活动结束之后的游乐活动,后来又渐渐地在迎接活佛灵童或坐床典礼上也可以演出。该剧种除演出八大传统藏戏之外,还演出十几个自己的传统剧目,这说明该剧种在表演和音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表现力。但由于它曾在历史上遭受过两次比较严重的破坏,因而它的许多传统剧目及音乐唱腔曲牌也就失传了不少。该剧种的音乐唱腔除了受藏族古老剧种音乐的影响外,大多数唱腔旋律都是在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加工发展而成的,因而它的音乐唱腔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康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 藏文化—藏戏—后藏的藏戏和流派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吐蕃时期以来,后藏民间歌舞艺术不断发展,后来又出现了拟图腾面具舞蹈、白面皮面具艺术表演、跳神艺术,以及民间的说唱艺术等等,这些民间及宗教艺术中就包含着一些戏剧因素。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努力,创造了藏戏艺术。人们一般把后藏作为藏戏的发祥地,把汤东杰布奉为藏戏始祖。汤东杰布系日喀则地区昂仁县人,他利用当时民间和宗教艺术中的某些戏剧萌芽或形式发展了藏戏艺术。五世倡导举办藏戏节,促进了藏戏的交流与发展。蓝面具派在藏戏中影响最大,它分为四大流派,日喀则地区就占其三,即昂仁的迥巴派、仁布的江嘎尔派和南木林的香巴派。藏戏中保留了大量早期宗教仪式和民间歌舞的内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藏戏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并保留了一批传统剧目,如《文成公主》、《朗萨雯波》、《智美更登》、《卓娃桑姆》、《诺桑王子》、《顿月顿珠》、《日迥...
· 藏文化—藏戏—白面具藏戏音乐
白面具藏戏音乐流传于山南和拉萨的部分地区,这是最古老的民间戏曲,也是整个藏族戏曲的母体剧种,它对后来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戏种的音乐起源于公元七世纪的雅隆地区,直到目前它只保留了长调、中调、短调、常调、谐和反面人物唱腔等六种原始唱腔。所有音乐唱腔大都是以人物定曲,专曲专用,各种不同的曲牌也大都是根据腔调旋律的长短不同和人物的不同身份分类的。无论何种曲牌的唱腔,基本都是由一句唱词和两个段落以上的分节歌的旋律组成。白面具藏戏具有与众不同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多数唱腔的开头都有类似模拟动物吼叫声为引子,这是根据歌音七品的基本要求而设计唱腔的结果。所谓歌音七品是:“中令、仙曲、绕地、六合、五合、奋志和近闻”。上述每一个歌音都要求模拟动物的吼叫声,诸如“中令声似鸿雁的叫声,仙曲声似黄牛的吼声,绕地声似山羊的叫声,六合声似孔雀的啼鸣,五合声似杜鹃的啼鸣,奋志声似骏马的嘶鸣,近闻声似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