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从那时起,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文学也开始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新纪元,迄今为止,走过了整整50年的光辉历程。这就是铭诸史册的当代文学。
与传统文学相比,当代文学有了划时代的明显变化,也就是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这些明显变化和崭新面貌,构成了当代文学的时代特征。那么,我们就从它的作家队伍、作品文字、作品形式三个方面,简要地作一个概述吧!
大家知道,和平解放以前的历代作家,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藏族学者和著译家,绝大多数是高僧大德和上层知识分子,几乎全是男性,没有一个女性。然而,和平解放以后的50年,文坛的作家群体,无论是民族成分,还是个人出身,抑或是男女性别,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新的可喜突破和新的组织格局。先说民族成分,当然作家的主体仍是藏族,他们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朝气蓬勃,笔歌墨舞,硕果累累,是名副其实的文坛主力军;与此同时,在支援的党政科教文化工业交通各条战线,也涌现出一批熟悉生活、很有创作才气的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作家,成为文坛的“志愿军”,与藏族作家并肩笔耕,做出了十分可贵的贡献。这是民族团结在文学领域的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良好实践。再说藏族作家的个人成分,令人特别高兴、特别刮目相看的一个事实,那就是一批在旧没有学文化条件的农奴子弟,今天踏进学校的大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掌握了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其中有文学兴趣者成了作家,过去只能拿锄头和牧羊鞭的人今天也可以挥动笔杆写出文学作品了。这是时代赋予的机缘,也是社会主义的灿烂阳光孕育的文学良才。最后,藏族作家队伍有了第一代女闯将,无疑是一个特别振奋人心、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大事。谁都承认,藏族女子非常能干,不仅在家中是挤奶、织氆氇、烧茶做饭、缝补浆洗的能手,而且在野外也是灌溉、收割、放牧、建筑、背运的重体力劳动者,可以说与男子担负着同样的千斤重担,确实顶起了半边天。可是,在旧,几乎所有女子都被剥夺了读书识字学文化的权利。尽管她们能歌善舞、渴望深造更上一层楼,实际上总是好梦难圆,跳不出受奴役被歧视的苦海。只有在红太阳照在雪山上的时候,藏族女才子才登上了文学殿堂,奉献出独具女性特色的诗卷、小说和戏剧。填补了千军阙如的文坛空白,谱写了文学史的新篇章。
关于文学作品的文字,不言而喻,历代藏族作家一律使用藏文写诗写书,有娴熟的技巧,有引人入胜的表现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历史的定论。和平解放以后,除了熟练掌握藏文的作家继续使用藏文写作以外,同时也有相当多的藏族作家,自幼学习汉语文,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因而运用汉文创作挥洒自如得心应手,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反映了在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内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的新成果。应该指出,文坛藏汉文作品比翼双飞,恰好满足了大部分人有藏文功底而少部分人会汉文的不同需要,也就是说,藏汉文作品都有广泛的读者群。为了使出类拔萃的文学冲破语言文字的障壁,翻译工作者又把优秀藏文作品译成汉文,把优秀汉文作品译成藏文,无疑这也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措施。还应该看到,用汉文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可以走向全国,便于各民族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可以更快更广泛地发挥文学的社会效益。但是,提倡和重视藏文创作,依然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不仅是贯彻我们党民族语文政策、发扬文学传统的方向性问题,而且也是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的必由之路。
关于文学作品的形式,一方面,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寓言、小说、格言、说唱文学、“年阿”体诗歌等原有的传统形式,得到继续使用,并有一定的发展,赋予了新的生机,不少藏族当代作家,运用传统的文学形式,反映新的现实生活,放射着新的耀人光彩;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上广泛流行、很受欢迎的重要文学体裁,例如报告文学、话剧和电影电视、自由诗等等,也被陆续移植到文坛,并在高原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更加充实、丰富、美化了文学园地。这个事实证明,文学是没有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每一个民族文学的繁荣兴旺,必然不断吸取其他民族一切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东西,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当代文学,紧扣时代的前进步伐,已经结束了长期封闭的状态,开始了改革开放迅速开拓的新纪元。除了上述作家队伍民族成分的增加、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创作、文学形式基本上与现代世界文坛同样齐全之外,在创作方法、文字的通俗化等方面,也都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一些值得记取的教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