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生活用具—藏族酒器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04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生活用具—藏族酒器,西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体现民族传统和风俗的酒器是其重要的佐证之一。西藏最

  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体现民族传统和风俗的酒器是其重要的佐证之一。最早的酒器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拉萨曲贡考古遗址出土的陶制酒杯,这些酒杯大多以夹细沙的黑陶为主,且表面经过打磨,非常的光滑,器壁上刻画的纹饰大多是一些几何纹,此时的陶器制作工艺在早期文明中水平是最高的,高原先民以这些粗犷的酒器演绎着早期的酒文化。

  藏族人民因所处的地域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差异,产生了质地、形式各异的酒器。制作陶质酒器的习俗,在农区仍然普遍存在,其中雪鸡酒壶是最具日喀则地区特色的酒器。雪鸡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野生飞禽,它以冬虫夏草为生,农区的人们把它作为酒具的模型,把酒盛入这种酒器既有药酒的寓意,形制又美观,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藏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在藏区,饮用青稞酒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在劳作的间隙,也会饮用青稞酒,但要在碗底垫一层糌粑,用以稀释青稞酒中的酒精浓度,这样既不影响劳作又可以解渴。节庆时使用的酒器就更加精致了,核桃木的碗用纯银或纯金包着碗内壁和碗底,只露出木制的碗外壁,不但美观而且气派。尤其在农区,婚嫁时,在礼堂中央还要摆放一个黝黑的装满青稞酒的陶质大缸,其边上挂着几个铜制大勺用以把酒盛入小型的银制酒壶中,而且有些银质酒杯的口径可达20厘米,以至于外地游客听说三口一杯的习俗就已经醉了。

  僧帽壶因其顶端形如噶举派的僧帽而得名。由于藏族人们对佛教的信笃,使其成为酒器形制的一个范例,其质地及大小各异,使用的范围也很广。有陶制的,在其表面绘制着彩色的瑞果;有铜制的,在壶把及壶嘴镶上银花;还有纯银打制的,一般是在拉萨一带流行。

  藏北草原上严寒的气候,使得这儿的牧民们有饮用烈酒的习俗,而这儿饮用的酒大多是从外地的林区运来的。

  青稞白酒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把青稞煮熟,放凉之后加入发酵粉,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直至闻到酒香就成了青稞酒,然后再把青稞酒中的酒精蒸馏出来,形成一种独具当地特色的青稞白酒,其酒精度数有时可达到50度。被喻为高原之宝的牦牛是当地酒具的主要原材料来源。牦牛的皮制作的皮囊便是就地取材的范例,这种酒具的形制据说是从西亚沙漠地区传来的,因其便利性得到了牧民的认可,从而接受并沿用至今。还有用野牦牛的角制作的角质酒壶,由于野牦牛非常凶悍,用它的角制作酒壶很能彰显男子的力量与勇气。马挂壶是从蒙古地区流传进来的酒壶形式,其形制是从皮囊演变而来的,民间称其为扁壶。其中很大一部分金属制扁壶至今还沿用古老的压模法制作。器壁上的图纹各异,青蛙的造型尤其精致。这些不易破损且携带方便的酒具,为马背上牧民的游牧生活提供了便利。

  林芝和昌都都是树木繁茂的林区,这些地区的酒器大多是木质的。把木头刨成木片合并在一起形成桶状,然后用滕条绑紧,并且利用木片上的枝桠巧妙地制作成壶嘴。这种酒器是最古朴、最自然的形制。制作完成后,还要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利用木头在水中膨胀的原理,使木片之间的缝隙闭合。由于林区树木繁茂,这里的人民也普遍酿造青稞白酒,这里流行的温酒器,就极具特色。其形制与一般的酒壶相似,有弯曲的手柄,圆鼓的容肚,还有细长的壶嘴,唯一的区别在于从壶肚内升出的圆柱形炭管。当酒温热后盛入温酒器,再把烧红的炭块夹入炭管中,以保持酒在饮用过程中的温度。这种形制的温酒器据说是从西域一带传来的,但确切的来源尚待考证。

  酒器是藏族酒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些酒器的了解,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生活用具—藏族日常用具
酥油桶对的每个家庭来说,酥油桶是一个最基本的日常用具,因为他们天天都得使用它。酥油桶分两种。一种是从奶中提酥油的桶,叫做"雪董",这种桶较大,高约四尺,口径近一尺,是牧区经常见到地生产性酥油桶。一种是家庭日用的酥油茶桶,藏语叫"甲董"。这种桶较"雪董"小,高二尺左右,直径约半尺。有的酥油茶桶很小,只有一尺多高,这适宜出门携带之用。酥油桶--不论是"雪董"还是"甲董",一般都是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桶筒;一部分是搅拌器,叫做"甲罗"。酥油桶的制作是十分讲究的,桶部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一般大,外围用铜皮箍,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可以打出各种花纹,显得精美大方。搅拌器的"甲罗",制作就比较简单。先做一块比桶口稍小的圆木板,木板上凿四个直径为四公分的小孔,以便在桶内搅拌时,液汁和气体可以通过孔上动。圆板的中心安上一根比桶长半尺的木柄,木柄同样用铜箍在把手部分,作为酥油桶的装饰。做酥油桶的木料,一般用...
· 藏文化—生活用具—藏族书法工具竹笔
藏族书法历来使用竹笔。竹笔是将用骨髓或酥油浸润的竹子烘烤、削制而成。竹笔一般长13厘米、宽1厘米,笔尖为鸭嘴状,正中有一蓄墨的细缝。的竹笔,以产于察隅、林芝的“普兰笔”为最多。其贵重与否,不但取决于产地,而且主要取决于笔帽的装饰原料。
· 藏族民歌藏族民歌有哪些特点
藏族民歌是藏族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花,反映出了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素有“歌舞海洋”之称。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假日,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每逢秋收打场时节,农民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一边围圈起舞。在牧区,经常举行有趣的簧火晚会,人们通宵达旦,跳呀唱呀,没有个完。在城镇,只要天气稍为暖和,人们便举家而出,到林卡里边喝青稞酒,边跳起民间舞蹈,从早到晚,尽兴而归……在,“歌舞”不完全是舞台上表演的概念,而是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确实是“歌舞海洋”,可以说“家家有舞,人人能跳”。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所以,人们往往一谈到民歌,便容易牵连到音乐和舞蹈方面,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常常把民歌与乐曲、舞蹈在概念上混淆。事实上,民歌与音乐、舞蹈是有很大区别的...
· 藏文化—生活用具—藏纸
藏纸是用草木的根和皮制造而成的,既薄又轻,在这种纸上刻印经书及各类文件,保存几千年也绝不会出现字体不清晰、损坏的现象,特别是不被虫蛀、不被老鼠啃、更不会腐烂。
· 藏族服饰藏族男饰分为哪几类
藏族男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三种。勒规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勒规也随之变化,春夏季上身普遍穿棉布或白茧绸镶锦缎齐腰短衬衫,左襟大,右襟小,再穿棉、毛料缝制的圆领宽袖长袍,藏语叫楚巴,一般用加差朶拉(七彩大花带子,用红、绿、青、紫等七色条纹装饰毛料长带,长约2米,宽约20厘米)将楚巴围系在腰间,两袖交叉经前腹围系在腰后,长跑下垂的部分边沿齐于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囊带,用来装随身携带的物品。裤子腰围、开挡和裤脚都很宽广,脚穿短统藏鞋,头戴毡礼帽。秋冬季衣裤均为牛羊皮革制品,或用人造裁绒逢制的,楚巴亦为毛料或羊皮,头戴有护耳的皮帽,脚穿长统皮鞋或皮底绒帮的自制藏鞋。赘规赘规为节庆盛装和礼仪服饰,选料昂贵,做工精致,是藏族服饰的。男性赘规上衣内外衫。内衫,藏语称囊规或对搪,多选用丝绸和萤绸布料,颜色普遍为白色、紫色、浅黄色,对襟高领,襟边和领口均用金边或银边镶嵌,也有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