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居住—藏族传统建筑室内装饰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9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居住—藏族传统建筑室内装饰,藏族民居室内装饰讲究工整、华丽、亮堂,上至天花板下至与地板相接的墙角都采用雕

  藏族民居室内装饰讲究工整、华丽、亮堂,上至天花板下至与地板相接的墙角都采用雕刻、彩绘等艺术手段加以装点,尤其是横梁、柱头和大门等木结构空间是充分展示装饰才能的地方,在这里装饰效果尽其所能。此外寺庙重点佛堂,回廊墙壁上绘制彩画,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段,而百姓居室内的墙壁上用绘制花卉、彩条来取得装饰效果。

     1、柱头装饰

     柱头装饰包括柱头、斗拱、大梁等部位的雕刻、彩绘。在藏族居室中柱子、横梁位置显要,因此对这部分的装饰在整个室内装饰中至关重要。无论高雅精致的殿堂还是普通百姓的民居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进行合理装点以求庄严、堂皇、舒适的效果。就拿寺庙集会大堂的柱头、横梁来讲,装饰十分考究。天花板下的椽子木顶端整整齐齐地、略有间隔地排列在大梁上方,用彩绘的办法进行装点。椽子本至大梁之间夹着两道横杠,其上道用累卷叠函凹凸方格木雕处理,下道横杠用莲花瓣依次排列的雕刻或彩绘完成,这种装饰是约定俗成的,上下图案不能随意调换。横梁上的装饰大多采用填充连接长方格来进行。横梁表面划分大小等同的长方格,这些连接的长方格内或填写梵文经文,或绘各种花卉,用这样的手段装饰大梁。柱头与横梁之间是斗拱,藏族建筑对斗拱的装饰非常讲究。斗拱分两层,上为长弓,下为短弓。斗拱长短两弓本身形状要精心雕镂,其表面也用雕刻着色的办法加以渲染,以求良好的装饰效果。斗拱装饰有简有繁,最简单的斗拱形状为梯形,这种不加任何雕饰的斗拱多见于底层的储存室内。而寺庙建筑大堂、佛堂之类重要殿堂内的斗拱是经过精心雕镂的艺术品,尤其是斗拱长弓形状千姿百态,通常见得较多的有祥云状,此外还有各种花瓣状,其装饰效果相当强。除了斗拱形状的雕刻外,表面上雕刻各种图案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长弓中心雕刻佛像,两边及边缘雕刻祥云、花卉、整个斗拱表面显得饱满、大方。柱子、柱头也是装点的一个良好的空间,柱子形状有圆有方,也有部分多角柱。柱子最上面的部位或雕或绘花瓣,在下是长城箭垛式图案,这两样图案的下面是短帘垂铃式图案,所有柱头装饰图案基本上按此模式制作。除了雕镂精细的寺庙大殿柱头大梁装饰以外,大量的柱头装饰见于藏族民居室内。民居室内柱头大梁装饰的基本走向、风格与寺庙装饰设有大的区别,彩绘图案、颜色运用、布局结构除了个别外,与寺庙装饰相同,只是民居室内柱头大梁装饰多半是彩绘,几乎见不到雕刻,这是经济条件所限呢还是等级待遇不同不得而知。两者除了装饰上的简繁区分之外,其余部分很好地保持了藏民族建筑风格的一同性。

     2、门框装饰

     大门由于它的位置所在不应该列入室内装饰,但它与室内装饰息息相关,连成一体,故我们把它当作室内装饰在这儿加以介绍。门框装饰包含门框本身、门楣、门楣上的屋檐、门板等。藏族建筑大门装饰十分讲究,从屋檐到门坎都用雕、绘的手段充分加以装饰。屋檐用两道方木间隔排列,上盖青石片和黄土筑成底小头大的形状,它不仅有美观的装饰效果,而且起到防水作用。屋檐下是门楣,门楣上彩绘各种图案,门框的木构件上雕刻莲花花瓣和累卷叠函凹凸方格图案,这种图案处理形式,大部分民居大门大同小异。门板为单开式,板门为了加固起见,上、下分层钉铁条。门板一般涂单一色,不作绘画处理。除了这些装饰以外,门框上挂短绉帘,门框左右边缘墙上涂两道黑色竖条,每年过年前短绉帘要弃旧换新,黑色竖条与粉刷外墙一道重新涂漆,这是一般民居门框装饰。寺庙门框装饰较为复杂,门楣的间隔方木上加一层雕刻动物头像的木雕作品排成一行,装饰门楣这一板块,门框木构件多则六、七层,层层雕刻各种图案,可见其讲究程度。寺庙门板大多是对开式,用铁条包装门边缘,中间分层钉铁条,涂一层单一的颜色,特殊殿堂如护法神殿大门门板上要进行绘画处理,寺庙大门讲究厚重、庄严。无论是民居大门还是寺庙大门,其装饰要求与室内梁柱装饰相协调,从颜色的运用到雕刻内容都要做到这一点,保持内外装饰效果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居住—的传统民居
的传统民居,与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民居的历史十分久远,四千年前的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了丰富的建筑遗存。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
· 藏文化—居住—工布藏族的搬家习俗
近年来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出现在工布地区的八一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工布藏族居民将住上宽敞、明亮、舒适的高楼,乔迁新居自然成了工布地区藏族人民生活中既平常又隆重的事情了。在过去,搬新居要择吉日吉时,这要请寺庙里的算出吉日吉时。搬家时,还要把“唐东杰布”(能保平安、带来财运、吉祥的佛像或唐卡画)挂在新居里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前面点上一柱香;然后往新居里搬炉灶,还要一桶水(或一壶水)、五块干牛粪(或一些柴火)、一袋盐和一袋茶砖,并分别在其上面相对应的三个地方点三下酥油,用以祭三宝。现在,百姓生活富裕了,搬新居首先是添置新家具。八一镇上已经有家具一条街,藏式家具非常多,做工也很考究,色彩、款式应有尽有,高、中、低各档次的任人挑;如果还不能满足需要,可以到拉萨去购置,直到满意为止。藏式家具极具特色。一律的矮组合,高约一米五左右,全部是雕刻,且做工精细。柜面上雕龙画凤,...
· 藏文化—居住—藏族居室的陈设与装饰
藏族居室一般分卧室、客厅、经堂和厨房等部分。经堂属净地,供奉佛圣,一般不作他用。藏族习惯不用床铺和椅凳。一般家庭都是靠窗沿墙摆着一圈“卡垫”,形成马蹄形的环绕形式,或两面墙摆成直角形,在拐角处或马蹄形中间安放一张藏桌,供家人或客人围坐饮茶用膳。“卡垫”上面铺上漂亮的彩色“冲丝卡垫”。全家睡卧起坐均用“卡垫”。“卡垫”一般高30厘米,宽约1米见方,用细帆布做包套,内装独獐子毛或干软草。“卡垫”质软结实,隔潮保暖。“冲丝卡垫”是毛纱或棉纱做经纬制成的,它具有编织精密、颜色鲜艳、花纹富有民族特色、经久耐用之特点。藏族室内家具,主要有藏柜和藏桌。藏柜有放书的“比岗”,高约1.1米,上方玻璃对开门。一般放置在坐垫的一角。“洽岗”(意为双柜),必须成对,略高于“比岗”、相连摆设在屋内正面沿墙,上面摆放佛龛。藏桌高60厘米左右,为面宽80厘米的正方形,三面镶板。一面有两扇门,桌腿形似狗腿。不论藏柜或是藏...
· 藏族的风俗传统少数民族藏族的风俗习惯传统
藏族的风俗传统:藏族主要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2013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以马背为天下,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藏民族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婚丧习俗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
· 藏文化—居住—建筑形式的多样性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不仅反映在形式多样的民间居住建筑。还体现在其它建筑结构中,下面我们将一一具体说明。城镇建筑。著名古城镇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夏鲁、阿里、萨迦、穷结等地。布局方式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于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使得城镇与寺庙结合一体,宗教色彩浓厚。拉萨、昌都等城镇,均是以佛教经堂或寺院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拉萨古称“惹萨”,而“惹萨”最初正是大昭寺的名字。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兴建大昭寺,拉萨成为王朝的政治中心。公元17世纪,五世建立了噶丹颇章王朝,重建拉萨,大昭寺周围出现了贡德林、泽门林、丹杰林、泽觉林寺院,各大寺院的扎仓、康村,僧俗官员与贵族府邸,市场以及民房等。整个城镇占地1.3平方公里,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周延伸。设内、中、外三条朝拜道,并以中、外朝拜道组成城市交通网。每年大、小法会时,市内可容纳2、3万讲经说法。它既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一座典型的宗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