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服饰文化—安多藏族服饰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814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服饰文化—安多藏族服饰, 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产物,它是一个区域或一个民族生活情趣及审美观的展现。在当

   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产物,它是一个区域或一个民族生活情趣及审美观的展现。在当今人类意识到自己所造就的文化艺术时,不难发现藏族服饰的独具特色,它的雍容华贵、美观而大方,让世人为之叹服。

  从总体上来看,藏族服饰大同而小异,男性追求威武而宽松舒适的装束,女性则以纤巧、美观、华丽为主。我国藏民族居住的地域辽阔,素有每条山沟都有自己的特色之说,其中安多藏族服饰为一大支系,可谓是藏族服饰文化的一个侧面,它不仅美观大方,更体现出其贵重、豪华的特点。

样式迥异的帽子

   帽子作为防护头部功效的用具,藏族人民在其功效的基础上,点缀成头饰,既实用又美观。 与其它藏区一样,安多地区帽子种类繁多,按季节可分为冬帽和夏帽两种;按特性又可分成普通帽,艺人帽、僧帽和牧人帽等;依样式,又以四耳帽、狐皮帽、礼帽和羔皮帽等为主。原先以不戴帽作为孝节(农区),现代却不同以往,许多年轻人总不戴帽而穿着藏装。其实穿着藏袍,还是戴上相配的帽子为宜。

  四耳帽 藏语称“那西”,因帽体有四个耳朵而得名,也称金毡帽。该帽在安多地区多被城镇和农区妇女戴,男人也戴,但帽体细微之处有所分别,男式四耳帽呈筒形较圆又有点高,而女式四耳帽帽体稍呈椭圆形,帽筒较矮,四耳帽的形体巧妙,帽筒下缘分布四个对称的“U”形耳翼,翼多以黑色呢绒为料,讲究色泽,多以水獭或其它珍贵兽皮毛丕为料,帽筒体外绕有金丝缎,形成规则的环状卷叶纹,水波纹等,因帽体高雅、美观,属帽中的高档层次,如今该帽的色泽及形体变化多样,普及全藏区。
 
  狐皮帽 此地狐皮帽的样式与其它藏区狐皮帽几乎相同,但又呈现出多样的地方特色,农牧区间的差别尤为明显。农区多将一张狐皮分成左右两半,可做成两顶狐皮帽。帽筒高为一尺左右,料以黑色为主,顶口皱褶成簇角,总体呈钟形,下口续以狐皮,上翻后戴用。牧区多将一整狐皮整张做成一顶帽子,与农区狐皮帽不同点为帽体高大,顶口不皱褶或圆顶形各异,帽顶自然垂于脑后。但有些地区干脆将整张狐皮简单加工后,自然地包缠头部,狐头、尾及四肢系脑后,狐的尾部自然垂耳后一侧肩,看上去颇感活狐盘于人头之威。狐皮帽属冬季用帽。

  礼帽 为牧民常戴的帽子。藏式礼帽与其他民族的礼帽有所不同,帽筒体两侧与对应的帽沿有一按扣,可随主人嗜好上卷帽沿扣住后戴用。

  羔皮帽 流行于牧区,牧民选用最佳的纯色羔皮制作,造价便宜而帽体又形式多样,特点是帽筒矮小,下沿续以与帽筒等高的羔皮,多将羔皮向上卷起或后开口类狐皮帽样戴用,帽筒用料依个自喜好,不很讲究。

用料多样的藏袍

  因气候、环境、经济等条件所限,藏族喜着长袍,称藏袍。 安多藏袍与其它地区藏袍样式几乎相同。做藏袍讲究用料,因材料、质地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氆氇袍、羔皮袍、羊皮袍、 羊毛袍和单褂袍等。

  氆氇藏袍 氆氇属羊毛织品,各藏区都出产,但拉萨周边的氆氇较为有名。氆氇因其选用羊毛的质量、纺织的手法、染料的优劣不同而各异,因此做出藏袍的档次也有很大差别。旧时贵族、领主参加重要活动穿它,贫苦农牧民放牧、下地干活也穿它。此地氆氇藏袍多为绛红色,质地细腻,手感柔软,保暖性强,新的或上等氆氇袍还可以兼雨衣。氆氇藏袍结实耐用,一年四季均可穿着。

  羔皮藏袍 为羊羔皮加工制品,外加面料缝制而成,多视为礼服。依其颜色的不同,分为白羔皮袍和黑羔皮袍,如今将黑色羔皮袍视为珍袍。羔皮袍又按毛的长短、卷曲程度和皮质的优劣,被分成若干等级,所制衣袍多用同等级,一件中等羔皮藏袍,一般用40余张羔皮。 


  羊皮藏袍 可分为山羊皮袍与绵羊皮袍两种,农区妇女多穿山羊皮袍,具有宜裁剪、轻巧、柔软和美观等特点。绵羊皮因季节不同而皮质有差异,故被分成冬、夏和秋季绵羊皮。羊皮藏袍为藏区普遍穿用的皮制品,制作衣袍时对皮质加工程序很有讲究,方式也各异,其中生挖成的皮质最具柔韧性,耐磨擦并可充当雨衣,属皮袍中最具魅力的一种。

  羊毛袍 如内地北方的棉衣,只是棉花改为羊毛、短状改为长袍,故为绵羊毛夹心制作成的袍装,制作方法相同。特点是穿着轻巧、保暖,活动自如。

  单褂袍 主要流行于海拔较低,气候温暖的农业区。其特点是凉爽、宽松舒适、落落大方,与内地旧时长衫区别只是样式不同。穿之,显现男人的阳刚之气,女性的纤巧之美。

  衬衣 为着藏袍的点缀,分大襟和对襟两种。用料及颜色按个自喜好,传统的有丝制品和棉制品。 用桔黄和浅黄色为衬衣者,多为僧人或有佛缘者。 款式多样,有平领、立领之别,领柱又分为单扣,双扣或三排扣,嵌深色压条为饰,以兽皮饰边则相当华丽。

琳琅满目的佩饰

  对佩饰的喜好是与人的年龄、性别、地位及爱好、审美等有很大关系,佩饰种类较多可谓琳琅满目,比比皆是。主要有头辫饰、项胸饰、指腕饰、衣袍边饰、腰佩等等。

  头饰有很多种,珊瑚、琥珀等为骨架做成的头饰被视为头饰之冠,为当今少女所追求。红珊瑚间有绿色宝石镶嵌,在少女的头顶无比明快、亮丽,多彩多姿显现出婀娜风姿。成年妇女的头饰多见于安多南部的许多地方,硕大的珊瑚和玛瑙自妇女头顶排列而下,还有金银打制的工艺品配在各色珍贵饰品中间,在显露天然美的同时也展示了富有。

  牧区妇女注重头饰,农区的妇女都将辫梢的辫套作为装扮的重点。

  辫套为妇女后背辫梢相连的装饰品,农牧区辫套各式各样,农区所用辫套呈长方形,宽十二三公分,长自后脊背及辫梢。两侧相仿的“佳仑”和相夹其间的“扎序”组成,“佳仑”为一对,用彩线刺绣分隔成几个框,佩以许多的珊瑚串,其间镶嵌绿松石或其它宝石,“扎序”上同样用彩线绣成框,框内佩带八九个草帽形、直径10公分左右的银盾做装饰,向下至膝窝外续以红穗交绺。牧区妇女的辫套有大小两种样式,大辫套形长方,中央布有形如碗状的大银盾6个,周围分别排列有23个小碗状银盾,辫套下方续以红穗。小辫套呈正方形,上镶以各种珍贵的玛瑙、珊瑚、绿松石等为饰,下方也续红穗。 


  至于耳环,安多地区的妇女可能认为是属于自己的专利,细碎链条式的、金银铜铁雕凿而就的饰品,还有珊瑚、绿松石镶嵌的样式,无不显示出她们的品味。

  项链有许多种,安多藏区的项链注重珊瑚的大小,色泽和形状,配戴的项链多为中间的珊瑚较大,继而则渐渐细小,珊瑚间又镶嵌鲜艳的绿松石、九眼珠、金或银的点缀,依家庭条件,富有者项链的珊瑚个头及镶嵌宝石等均较大。另外农牧区又有各自的审美情趣,农区妇女追求协调,搭配得当,而牧区妇女则追求隆重、华丽,这也像农区衣袍紧瘦而牧区衣袍肥大舒适一样。

  衣袍的边饰从任何角度都可观赏,安多地区多用水獭皮来点缀,并用彩色的氆氇衬托。据说衣袍用兽皮饰边,起源于朝时期。为奖励争战中的勇士,依兽皮的等级奖给勇士水獭皮、豹子皮或虎皮,勇士为了炫耀功绩也为了让大家共享荣光,就将兽皮缝在衣领或衣襟边,演变后就成了衣袍的装饰品,继而流行各地。现如今水獭的色泽、用料的宽窄都成了种富有的标志。穿上镶了兽皮的藏袍,男性显出阳刚之威武、剽悍,女性则显出妩媚、高雅。

  “雪龙”是藏语,意为挤奶用环,其形似汉字“山”,大小不一,多为高五寸,宽两寸,有银制的或是铁制的,主体呈银白色,高档雪龙上镶有对称的或中上下巧妙地嵌入珊瑚、绿松石等为饰,主板面也被雕镌出吉祥的图案与花纹。可以肯定的是,雪龙是藏族妇女在劳作过程中携劳动工具为装饰品的一个例证。原本的雪龙是最简单的倒“T”形用具,一端系于妇女腰带,另一头用于系奶桶,当妇女挤奶时,可防止奶牛弄翻奶桶。

    有关佩饰,还有日月形的罗赛尔,挂在脖子上的护身符,腰佩的银制各种腰带,侧身的吊饰刺绣品,腰间的饰刀,精美的传统马靴等等。

    安多藏族服饰是安多藏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美好向往所展现出来的聪明才智。自然,也不排除不断吸收周边各族文化养分的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安多藏族服饰体现整体藏族服饰文化的一个侧面,但它又在许多方面美化和壮大了藏族的服饰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服饰文化—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眼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丰富多采的藏族服装、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据史书记载,九世赞普布带贡甲时,已能够纺牛毛线用来织帐篷、纺羊毛线织氆氇做衣裳。70年代,清理拉萨大昭寺文物时,发现寺内珍藏的松赞干布的一件衣服和公主的一双鞋。松赞干布的衣服是用质地较好的拉瓦(是氆氇的一个品种)制作的肥腰、长袖、大襟的藏袍。公主的鞋样式与现在的“嘎咯”鞋差不多,以牛皮作底,氆氇鞋帮,鞋面是在绿色氆氇上绣有简单的花朵。迄今发现最早的人体装饰品出自昌都地区的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卡若遗...
· 藏文化—服饰文化—康巴藏族服饰
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西部的地区,还有一些散居在青海、云南等省。康巴藏族主要是指居住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的藏族。康巴藏族的服饰在中国的藏族服饰中是极有特色的一种。通常情况下,藏族人喜欢穿长袍。尤其在牧区,长袍的好处更明显。藏族聚居的这几个地区,大多处在高原地区。无论农区还是牧区,日照都很充足,气温多变。常常是太阳当空时气温很高,云彩遮住太阳时,气温一下子就变得很低,而且常是一会儿晴,一会儿雨,甚至还有冰雹。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穿长袍自然很方便,热的时候,人们就把长袍的一只袖子脱下来掖在腰间用以散热。到了晚上,气温下降时,长袍摊在床上,又是一床挺不错的被子。只是长袍的袖子总有一只被脱下,时间一长,它似乎变成了装饰。于是,藏民们习惯了只穿一只袖子,另一只掖在腰间。藏袍的袖子一般比较长,平时挽着,舞蹈时,长袖甩起,十分好看。藏袍为直身大摆,穿起来宽松自在,束腰时人们常常先往上提摆,...
· 藏文化—服饰文化—羊卓藏族服饰
羊卓(羊卓雍湖周边,浪卡子县境)由于地处卫藏交界,当地人的服饰深受拉萨和日喀则(后藏)等地各方的影响,又由于羊卓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致使当地服饰有其独特之处,从而形成了既同整个藏区有共性也有本地鲜明特征的羊卓服饰。从总体服饰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张达、工布学两乡均与贡嘎县接壤,因而该区域的服饰与贡嘎县相似。其基本特点是,春夏秋季,妇女喜欢穿黑色或棕黑色并带有白道的氆氇裙,上身内穿各种颜色且带有花纹的丝绸衬衣,外穿领子、襟和底边镶上各色绸子的黑色氆氇马甲,前戴围裙,后戴绣有龙凤、八喜等各种图案的“加布丹”,即有后身围裙之意,脚穿松巴鞋;多却、打隆、浪卡子、阿扎、卡龙、白地等六乡(镇)的服饰均与后藏相似,其主要特点为男女的藏袍都是大襟服,男式以黑白氆氇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或绸子,脚穿松巴鞋;普玛江塘乡位于海拔5600米以上,纯属牧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服...
· 藏族服饰藏族服饰文化的地域与差异
藏族的服饰可能是我国民族服饰中存在时间最久远的,在四五千年前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就已经懂得审美观了。通过这些审美意识,他们还创造出了璜、珠等。为我国服饰文化打下浓厚的基础。青藏高原,这片位于地球之巅的高天厚土养育了勤劳智慧的藏民族,他们创造了与本民族历史一样古老、一样独特、一样灿烂的文化。藏族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服饰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总的来说,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性差异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拉萨为中心地区的农民通常穿白色圆领右衽氆氇长袍,领子、袖口、袍边镶红、黄、蓝色带十字花纹的花边,长袍略长于人身高,穿时...
· 藏文化—服饰文化—藏族服饰的区别
藏族服饰,农区、牧区因劳动特点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农区男子穿一种大领开右襟的氆氇长袍。穿时将衣服顶在头上,腰系一条带子,垂下去的部分使其略过膝盖,伸出头后,腰部就自然形成一个囊袋,可以放进随身带的物品。脚穿皮靴或“松巴鞋”,赤脚的也有。过去的俗人男子都留发辫,有时为了便于操作,就把辫子盘在头上。一般都穿两耳,左耳带一个大耳环,藏语叫“纳龙”。则一律穿紫红的裙子,长齐脚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外披一张有身长两倍半的紫红色的披单,称为“袈裟”;脚穿特制的靴,普通打赤脚的也不少;按规定应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经时才戴,平时出寺庙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规定的帽子,出门则要戴上。和尼姑的服装有等级界线,无论式样、颜色或质量,均要根据地位决定,地位较高的,他(她)们的坎肩上均镶有缎子,长裙和披单则为毛料,鞋上也镶有一块缎子表示其地位。农区和城镇的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内着各种颜色和花纹的衬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