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礼仪文化—诞生礼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1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礼仪文化—诞生礼,诞生礼仪作为人生开端的第一个礼仪活动,集中表现了人们对人口再生产的重视程度。

  诞生礼仪作为人生开端的第一个礼仪活动,集中表现了人们对人口再生产的重视程度。诞生礼就是一个具有连续的人生礼仪,是对婴儿降生人世的 一种认可。

  1、孕育期的习俗
  
  从江孜地区的情况看来孕育期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习俗,但也有一些禁忌。比如有的村庄,孕妇不能在娘家或兄弟家中分娩。其原因据说是在孩子出世时因为母亲羞于见自己的兄弟而导致难产或不产。所以,在临产时孕妇一般不回娘家,也不到叔伯兄弟家串门,以防万一。另外江孜有的地方孕妇怀孕期间不吃犏牛犊肉,据说孕妇吃这类肉食会使孕期延长,而牛羊肉、鸡蛋、骨头汤等都是孕妇不可缺少的营养食物。过去农村妇女分娩时有助产婆接生,如今农村妇女摆脱了旧的思想桎梏,愿意到县医院或乡卫生所生孩子,大多数请接生员接生。

  2、诞生期的习俗
  
  诞生礼,藏语叫“旁色”,“旁”是污浊的意思,“色”是清除,也就是说清除晦气的活动。藏族认为,小孩出了娘胎,会带来许多污浊和晦气,举行这个仪式,便是要为孩子清除污秽,预祝健康成长,同时,也祝产妇早日康复。据有关学者考证,“旁色”仪式从1500多年前苯教时期流传下来,是由本教的一种祭神方法演变而来。小孩子生下来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吉度”户便要前来参加“旁色”活动。他们带的礼物是青稞酒、酥油茶、肉、酥油、礼金及给小孩的衣物等。客人进屋,先给父母和襁褓中的婴儿献上哈达,而后敬酒、倒茶并献礼,然后端祥初生婴儿,对孩子说些吉利祝愿的话。有些农户还为前来给婴儿除秽的亲友举行汤饼宴。“旁色”结束后,便给孩子取名。取名是件郑重的事,一般请活佛或村里有威望的长者进行,也有的是由父母起名。在江孜有的农村也有让新生儿的姑妈起名的习俗。取名者根据家人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决定婴儿的名字,总是起一些表示吉祥的名字。
  
  孩子满月之后,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出门仪式。这天小孩要换装,一般从家门出去往东走,以图吉利。有的第一天到寺庙朝佛,目的是祈求佛保佑新生儿一生平安。孩子第一次出门,往往在婴儿鼻尖上擦一点锅底的黑灰,意思是使婴儿在出门时不被魔鬼发觉。
  
  过去平民百姓向活佛或求取名字时,没有什么特殊仪式,只需向活佛或高僧敬献一条哈达、几两藏银,说明婴儿性别。贵族等上层则常常将婴儿抱去向活佛献发,活佛剪去婴儿一小撮顶发以此象征剃度,然后取一吉祥的名字。如孩子长大后出家(或在家)为僧,仍需经堪布、翁则或活佛等高僧重新剃度取法名。活佛、堪布等在给孩子取名时,常把自己名字中的两个字加在婴儿名字中,如:活佛名叫“阿旺赤列”,他就给人取“阿旺顿珠”、“阿旺卓玛”或“赤列朗杰”、“赤列曲珍”等名。但也有不含自己名字的成份而随便取名的。在城镇和农村,请活佛和取名较为普遍,因此,城镇和农村的人名比起牧区人名,宗教色彩更为明显。
  
  如:
  
  丹巴——佛教
  多吉——金刚
  群佩——兴教、兴法
  丹增——主宰圣教
  卓玛——度母
  央金——妙音天女
  旺姆——自在母、主宰之母
  
  除了活佛取名之外,通常是由家中长者或村里有名望的长者取名,虽然少带宗教色彩,但都有一定的含义,寄托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堪称丰富多彩。这些名字往往是用自然界的物体、小孩出生的日子或星期为新生儿起名的。如:
  
  尼玛——太阳、星期日
  达瓦——月亮、星期一
  梅朵——花
  白玛——莲花
  次吉——初一
  次尼——初二
  次杰——初八
  朗嘎——三十日
  米玛——星期二
  拉巴——星期三
  普布——星期四
  巴桑——星期五
  边巴——星期六
  
  还有根据父母意愿取名的,如:
  
  仓木决——停止。子女很多,不愿再生,给最后一个孩子取此名(一般只给女孩子起此名。)
  琼达——最小的,意为再不要小孩(此名男女均用)。
  普赤——带男孩来。如前头几个都是女孩,或头胎是女孩,希望有个男孩,就给女孩起此名。
  普琼——最小的男孩,意为再不要孩子。
  
  有的家中共生育6个儿子时,看作是吉祥征兆,并给孩子起名普楚,意为第六个儿子。
  
  有的父母因为自己生下来的孩子死得多、活得少,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故意把孩子名字起得很贱、很随便,如:
  
  吉加———狗屎
  吉律———狗屎
  吉珠———小狗
  帕加———猪屎
  
  藏族人名一般都是四个字,就是把两个单名联在一起。如:索朗次仁、白玛卓嘎等。也有两个字的,如:班觉、朗杰、达瓦等。还有不少把四个字的名字简称为两个字的名字。如:次罗是次旺罗布的简称;扎卓是扎西卓玛的简称。简称常取名中的第一、三字;也有用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做为简称。比如:一人全名为为“索朗多吉”,其简名可以是“索多”,也可能会是“索朗”或“多吉”,但极少有用第二、四字作简称的。
  
  藏族人名有很多同名者,于是在称呼时,人们想了不少区分的办法。
  
  以地名或住处、房名区分称呼,如:
  
  江孜次仁——江孜的次仁
  江赤巴普——园林边上家的巴普
  加仲阿旺——加仲村的阿旺
  
  以年龄和个头大小区分称呼,如:
  
  尼玛仁布——高个尼玛
  达瓦根巴——大达瓦
  达瓦琼瓦——小达瓦
  
  以生理特征区分称呼,如:
  
  杰布跌过——矮个杰布
  石达板坚——大脖子石达
  罗布巴杂——麻子罗布
  米玛国钦——大头米玛
  拉姆甲巴——胖子拉姆等等,当然像这类名字一般用于区分称呼,因此很少在当面直呼。
  
  以职业区分人名,如:
  
  噶本尼玛——赶马车的尼玛
  彭廓次旺——赶驴的次旺
  多索普顿——石匠普顿
  孜巴阿旺——会计阿旺
  玛钦达普——厨师达普
  
  以性别和年龄来区分称呼,如:
  
  普扎西——男扎西
  普姆扎西——女扎西
  波扎西——扎西爷爷
  嫫扎西——扎西奶奶
  
  藏族人名中,很多名字男女通用,如:扎西、次仁、格桑等以及以星期命名的都是男女通用的;但有些是有区别的,如像旺姆、卓玛、卓嘎、普赤、央金、桑姆等只用于女性,而像多吉、晋美、占堆、罗追、旺堆等只用于男性。
   
  过去贵族和政府官员的名字与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在他们的名字前冠以庄园或房宅名,如江孜地区的贵族噶喜瓦·欧珠热旦、帕拉·扎西旺久等。有的则冠以职衔于名字之前,如重孜第巴(重孜地区长官) 、列仲(宗政府秘书)等等。如果一户贵族有几个儿子,往往有长子或决定继承家业的儿子才可得以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父亲的封号、封地或房宅名。如江孜大贵族噶喜瓦在拉萨的房名为多仁,因此多仁家族继多仁·欧珠热旦之后的继承者分别冠以多仁之名。如:多仁·巴桑次仁、多仁·丹增班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礼仪文化—藏族的礼仪
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礼俗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礼仪: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料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哈达是在元朝时传入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回时,带了第一条哈达回来。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故可以说哈达是从内地传入的。后来,人们对哈达又附会上宗...
· 藏文化—礼仪文化—藏族婚俗礼仪
择婚过去贵族家庭的子女,男孩到了16岁,女孩14岁至15岁时,父母们便开始考虑他们的婚姻,选定配婚对象。首先为子女暗地选好几家与自己家族地位相当的姑娘或男子后,一般先委派家族里的强佐(即管家)作为主人的代表,带上缎绸、藏银、食物及哈达等礼品前去已择定的某个家族提亲,并请求告知家府子女的属相和元素。如果其家族同意作候选亲事,便会很乐意地告知子女的属相和元素;如果不同意,他们就会以子女已经定好亲事或不愿过早让子女结婚等为理由来婉言谢绝。当强佐(管家)获得对方的属相和元素后,家族要请高僧占卜,看与谁结缘合适。求婚和定婚经高僧择定与谁结缘后,便由家族内品位最高的兄弟或舅舅带上丰盛的彩礼和清单,前往择定的家族求亲。送礼谈妥后,再请高僧占卜,择出订婚吉日。订婚这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和丰厚的礼物,女方要准备好茶酒饭等,盛情款待。双方代表进入正厅依次入座后,主人家端上“切玛”敬茶酒。...
· 藏文化—礼仪文化—藏族饮食礼仪
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第一代赞普从天而降做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份专门论述待上接物、处事修养的长篇伦理学文献《礼仪问答写卷》,提出了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为友之道、为子之道的广泛伦理关系。如在阐述为人之道时,《写卷》云:“弟问:何为做人之道?何为非做人之道?兄云:做人之道为公证、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勤奋。虽不聪慧机智,如有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身上若有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松赞干布制定的《...
· 藏文化—礼仪文化—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
哈达是素重礼仪的藏民族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献哈达是一种普遍而崇高的礼节,这种习俗几乎反映在藏民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条洁白的哈达,不仅是藏民族内人与人之间友谊的象征,也是藏民族同其他民族间友好的信物。“哈达",藏语音译,更贴近的发音为“咔嗒儿",在藏语中是丝绸、丝绢之意,是礼仪往来使用的丝织品,近似于汉族古代的礼帛。在藏族地区凡觐见佛像、敬谒活佛、拜会尊长、迎送贵客、婚丧节庆都有献哈达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哈达的功能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如今在表彰会、庆功会、赛马会等活动中,除物质奖励外,还给立功获奖者献一条洁白的哈达,其深情寓于其中。哈达作为藏族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哈达是怎么来的呢?藏族自古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是纯洁、吉祥、诚挚、善良、正义和繁荣的象征。藏族崇尚白色由来已久,先民们把羊毛挂在门楣和各种器皿上;山口、要道的嘛呢石堆上放白色石头;插箭祭“...
· 藏文化—礼仪文化—藏族新年礼仪
藏族人民的礼节,也突出地表现在逢年过节上。农历初一早晨,家庭主妇去“抢”新年新水,在路上或河边碰到玩耍或随父母、兄妹一道赶来“抢”新水的小孩,要把怀中的节日糖果、油饼等送给他们。据说,新年第一天路遇欢乐的小孩,象征新年如意、顺安。在备新年第一餐时,主妇首先给家神供餐,而后给家里的长老敬茶,或给已故的父母、祖父母供餐,再给家庭每个成员倒茶。在这碗早茶的安排上,不能少了家庭成员的任何人,包括已出嫁的、或上门的兄弟姊妹;同时还要给本地的活佛、大、孩子的教师等备上年茶。第二天或几天后,要给以上诸位送去这新年茶料,表示没有忘了他们的恩德;随同年茶,还要带上新年馍馍、酒一二瓶或咂酒一坛、哈达一条等。送去时,先给活佛、教师,然后才是其他兄弟姐妹。新年初二,家家户户把门前或院内的狗要拴在离家门较远的地方,而且一定要拴牢固,使客人能放心前去。节日期间,谁家的客人多,就会受到全村人的敬重。客人来时,包里都带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