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风俗习惯—的牛粪火俗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08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风俗习惯—西藏的牛粪火俗,   在西藏人的眼里,牛粪是个宝。这是因为除了南边的林区以外,其它地方都在高海拔

    在人的眼里,牛粪是个宝。这是因为除了南边的林区以外,其它地方都在高海拔地区,燃料多以草皮和牛粪居多,尤以牛粪容易得到且好烧,所以牛粪成为大部分地区的主要燃料。一个人如果在马路或田野上看见光滑的牛粪时,会亲切地说一声:“好一朵漂亮的黄蘑菇哟!”赶紧捡回家中。

    人们这么喜欢牛粪是因为藏族人素来有一种说法:儿不嫌母丑,人不嫌牛粪脏。还有当一个人瞧不起另外一个人或对一件什么事不屑一顾时,看不惯的人会说出一句古老的谚语:黄牛粪底下也有人呐。听者再不言语什么。大家都认为不能小看牛粪,它很重要。没有它,你就吃不上饭,喝不成茶。另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即使再不起眼的地方,也会有宝物或能人。所以藏族人能从牛粪火味里嗅出了家庭的温馨;艺术家也能从中悟出艺术的真谛。

    牛粪不仅仅是燃料,它还是木柴、煤炭、天然气和其它现代燃料所替代不了的一种吉祥物,是人们的生活和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这就是——雪域高原自然环境中所特有的民俗事象。

   听老年人讲,牛粪作为燃料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牛粪在藏语里叫“久瓦”,意为燃料,没有粪、尿的含义。人们对它不但没有不干净的概念,而且还觉得很亲切。很多拉萨人虽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豪华住宅,但因为自己是来自牧区或农区的人,对牛粪和牛粪火有一种别样的感情,依然从八廓街市场上买回或从乡下带回来半卡车干牛粪,整齐地码在房檐上,一来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煨桑时用一些,再则有事没事瞅上一眼心里就舒服。

    农村和牧区一日三餐和取暖都要靠牛粪,牛粪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平常,家里人不管有多忙,都要抽空将圈中之牛粪铲出来拌些麦杆草屑调匀,再贴到院墙上,用手拍实。掺有麦草屑的牛粪,晾晒干以后,不易碎且耐烧。几天后,再把干透的牛粪取下来,整整齐齐地码在房檐或院墙上,或者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码成垛,甚至在嘛呢堆旁都有牛粪垛。像后藏日喀则地区的人将牛粪要么贴在墙上,要么做成牛粪砖,等稍干后整齐地码在院墙顶上,四周都是,有的还码成各式各样的花样,也不失为一种环境装饰艺术。

    在整个,干牛粪储存得多的人家,在人们的眼里是治家有方,勤劳和富有的象征。

    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吉古村人在夏天牛粪多时,将牛粪饼集中起来在自家门前码成围墙,里面是菜园。进入冬天又在围墙里圈养牛羊,待来年春天,牲畜被赶上山进入夏季牧场后,再用牛粪饼作燃料烧茶做饭。那曲的藏北牧民在帐篷外用牛粪围一圈一米多高的矮墙,用来挡风。帐篷入口的左边是安置锅碗瓢盆的地方,有的人家还在这里堆放一点牛粪,以便随时取用。

    定居的牧民一般都盖有简易土房,土房旁边用牛粪砌一圈一米来高的矮墙作牛羊圈,用牛粪筑圈方便、省工,还可以根据风向降低或加高围墙的背风面和迎风面。用牛粪围的畜圈一般在藏历九月底前砌好,准备越冬。畜多的牧户给牛羊分别围砌畜圈,牛羊少的牧户只围一个圈,小羊在中央,大羊在小羊的外边,牛在最外围,这样既可防止野兽侵袭,又可以防寒保暖。

   在牧区人们生活燃料基本上全是干牛粪。不论是在家,还是游牧在外,甚至朝拜神山圣湖也都如此。条件好一些的人家,不论在家还是外出都备有牛粪火炉和风囊,一般人家牛粪火只在家中用,出门时不带炉子,生火烧茶时,捡三个石头支起炉灶,把茶壶或平底铝锅平放在石头上,石头中间燃起牛粪即可。 这就通常人们所谓的三石一顶锅。草原上风很大,没有相当的技术,生起牛粪火还是很不容易的。从前没有火柴时,牧人们用火镰磨擦干牛粪,使之发热起火。火是暗火,再将暗火吹燃成明火做饭烧茶。现在有了火柴,但火柴是不能立刻点燃牛粪的,尤其是在寒风嗖嗖的草原上,火柴一闪即灭,没有辅助工具是根本不行的。聪明的牧人用当地产的一种苔藓,灰色,酷似灸,长度在一厘米上下,很软,燃点很低,谓之火绒草,将其搓成灯芯装在火柴盒里存放。用时,用两根火柴夹住一根火绒草,把火柴擦燃后,明火虽被风吹灭,但己将火绒草点燃,当然也是暗火,微弱得几乎看不见有火,但牧人非常麻利地将火绒草埋进牛粪末里,用风囊轻轻地吹,初不见动静,再吹三两下,就有青烟从牛粪里升起,再吹三两下就有火苗往上串,接着明火忽忽直舔壶底。要不了一根烟的功夫,一壶茶便烧好了。牧人们不管自己多么渴,第一口茶自己是不能喝的,一定要献给神灵。把烧好的茶往壶盖里倒上少许,分三次洒向旷野,并说:“祭神了!”这句话用藏语说出来非常好听,尤其是他们对神灵虔诚的面容,显得与大自然那么和谐而自然,令观者感动不己。

    牛粪除了作燃料,还有保温的作用。在,人们的一日三餐中不可缺少的酥油茶是用牛粪火煮的。煮好的茶,放凉了不能喝,酥油凝固了易闹肚子;如若再烧开,酥油与茶水分离,不好喝。煮好的酥油茶需要保温,要做到既不凉也不开方能随用随喝。在暖瓶出现以前,藏族人早就发明了用牛、羊粪火使酥油茶一天之内保持恒温的方法。将煮好的酥油茶盛在陶壶中,再将陶壶坐在陶火炉上。事先在陶火炉底铺上一层三四寸厚的羊粪,又在羊粪上面放一层牛粪火灰,将底部的羊粪盖得严严实实,既要让羊粪燃烧,又不能使其冒出烟来。每隔一两个小时,用火铲从炉边轻轻铲动一遍,使之慢慢燃烧,又无明火,也无烟味,既可保持清洁又可长时间使酥油茶保持恒温。

    在、甘肃、青海等藏区的人们还有用牛粪火灰烙饼的习俗。他们在用牛奶和成的面中加入酥油,摊成饼状,扒开牛粪火灰,将饼平放在火灰上,再盖一层牛粪火灰,不时翻看,烙好后存放起来,随用随取,香甜酥脆,非常可口。日喀则一带还有用牛粪火灰烙手镯形面圈的习惯,不但好吃,而且也好看,这种面圈在藏语中叫“帕廓”。

    甘、青牧区还有一种烤大饼的习俗,这种大饼一是用于祭神,二是用于敬献活佛。一般的大饼用二十斤面粉,中等的用五六十斤,大的得百十来斤,据说还有更大的。这些面饼都烤得外脆内香,都是各家派出来烤饼能手,能烤出祭神敬佛的大饼的人在人面前是很风光的,人们很看重这项技术。当然对烤这种大饼所需的牛粪也有特别的要求。一定要用黄牛牛粪火灰烤饼,火硬而且旺,烤出来的大饼格外香。祭神或做完佛事活动后,信徒们都以能分享到一点这样的大饼而感到莫大的荣幸。

    人除了用牛粪烧茶、烤饼、做饭外,还用它来烧制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陶锅、烙饼锅、陶蒸笼、香炉、背水桶、青稞酒壶、酥油茶壶、牛粪火炉、香插、酥油灯、花盆等陶器。如墨竹工卡县陶村、江孜陶村等都是用牛粪和草皮混合作燃料来烧制陶器。

    此外,在的其他一些习俗中,牛粪也是重要角色。在新居落成乔迁之喜时,新居里一定要事先安放好汤东杰布(为教噶举派僧人。本名尊追桑布,曾演藏戏募捐集资修建雅鲁藏布江铁索桥,又被称为铁桥活佛。民间一直流传着他的故事。藏戏演员、铁木工匠均奉他为祖师。民间在新居中供奉他为柱神,有他在,则房屋千秋永固)塑像,一袋上好的牛粪和一桶清水。寓意主人住进新居后的生活富裕,幸福安康。同样,民间举行婚礼时,在特定的位置中央要悬挂用五彩哈达挽扎的象征婚礼吉祥物的彩箭,彩箭下面摆放一袋上好的牛粪和一桶清水,上面各系一条洁白的阿喜哈达,象征新婚夫妇婚后生活美满,儿孙满堂。

    后藏日喀则一带藏历初一有纳新的习俗,这天一大早,每家每户的人端上祝福吉祥的“切玛”(五谷斗) 和糌粑出门纳新,在路上看到谁家的牛粪好,乘人不备时拿上几块装进背篓里,在取牛粪处撒些糌粑,祝那家人吉祥;再到泉水处汲水,向泉水献上哈达,还要煨桑,往桑烟上撒些糌粑,以谢水神。回家后,在请来的牛粪上贴上酥油花,称为“牛粪新”,放进牛棚里,再把取来的“水新”供奉在正屋护法神面前,为供水。民间认为如此这般便可招福纳祥,还可防止新的一年中庄稼免受霜、雹之灾。

    在初一十五祭神时,用烧得半透的牛粪作火引,来煨桑,是为火种,以为吉祥。老人过世后,家人即可从售陶小贩处买来一个小陶锅,用烧得半透的牛粪作火引,放在陶锅里,其上撒上糌粑、红糖、白糖、牛奶等三荤三素食品,将陶锅悬挂在家门口,一则报丧,二则让其始终冒烟,以为是死者的食物。直至七七四十九天,送至拉萨河,让其顺水向西漂去,祝福死者魂归西方极乐世界。

    藏医中有一种独特的嗅烟疗法,藏语谓之“龙杜”,即将一种安神藏药,撒在牛粪火灰上让其冒烟,让病人用鼻嗅,病人嗅到这种烟味,能起到镇定、安神的作用,且疗效显著。

    的面具久负盛名。在众多的面具中有一种是以牛粪为材料做成的。这种面具是将牛粪与各种草药、植物胶混合,再与布等纤维材料脱胎成形。此类面具的特点是重量轻、防腐烂、有韧性、防虫蛀。这种面具一般作为供奉的圣物悬挂。

    最有特色的要数藏族人过年时用牛粪做馅讨运气的习俗了。年二十九年夜饭是一顿面食,将面掐成小疙瘩,与青稞麦片、豌豆、人参果、碎肉、萝卜等九种食物煮在一起,平时这种饭叫“突巴”,而在二十九夜的这顿饭是专为驱鬼仪式做的,故而改称为“古突”。 为了增添吃年夜饭的气氛,做饭时在面团里包了些不能吃却又能在引人发笑时讨个吉利的东西。饭端上来后,每个人顾不上吃饭,而是一个劲地在自己的碗里挑东西,有的人吃出来的是辣椒,有人吃出来的是火炭,因为吃到辣椒的人说明他是个辣子嘴,引得众人哄堂大笑,而吃到火炭的人说明他的心是黑的,又是一阵大笑。就这样每吃出来一样东西,众人就笑一阵,到后来吃出来的东西还有石头、羊毛等九种以上。最后当有人吃出来一小块牛粪时,大家又是一阵哄堂大笑。笑完后,众人举杯向他祝福,因为吃到牛粪的人是最有福气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风俗习惯—藏历
藏历是根据密续《时轮金刚》中所说的星象规律与天文历算法推算出来的结论。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藏历的日食、月食日,以及每月望日与晦日的确定,其精确度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其它历算方式所得出的结果。因此,如果想在殊胜日行持各种善法,最好能依照藏历来执行。在每个月都有一些殊胜的日子: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三十等等。而在一年中又有四个月都有极其殊胜的节日:藏历正月上弦的初一至十五为神变节;藏历四月初七为释迦牟尼佛诞辰日,四月十五日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与涅槃日。因此,该月就汇集了三个节日;在藏历的六月初四,为释迦牟尼佛初日,六月十五日又为佛陀入胎日。因此,该月又汇集了两个节日;而在藏历的九月二十二日,又为释迦牟尼佛天降日。虽然因为认定方式的不同,而使这些节日的具体时间会有少许差别,但其中最可靠的,就是以上结果。据经书记载:在普通殊胜日行持善法也有极大功德,尤其是在四大节日和每年的日食、月食的时候行...
· 藏文化—风俗习惯—藏族揣碗习俗
人喝茶,一般都用的是木碗。木碗的用法,很有讲究。光景好的人家顿顿喝的是酥油茶,贫寒人家向来靠清茶打发日子。但是有钱汉也好,穷光蛋也罢,喝茶却都用木碗。即使有了玉碗和瓷碗,人们仍垂青于木碗。在家用它,出门也用它,形影不离,浪迹天涯的旅人的怀里都揣着个木碗,人在碗在,碗不离人。居家过日子,没有不出门的人。小小一个木碗,在家有在家的用法,出门有出门的讲究。木碗虽小,其俗颇丰。藏家人客厅的藏式茶几上总是摆放着一大一小两只木碗,大的是父亲的,小的是母亲的。同样的木碗,因家境的不同,又大有讲究。一般人家每个家庭成员拥有一个木碗就不错了,而家境好的人家的木碗,还有银盖,银盖上镌刻着吉祥图案。更甚者,木碗通体镶银雕花,碗腰处只留有指宽的部分,让你明白碗胎是木质的。其上为碗盖,下为碗托,均为银质。盖成塔形,雕银嵌金,顶端一颗红玛瑙为手柄。碗托尤其别致,是盛开的八瓣莲花状,每瓣上有一幅吉祥图案,八瓣合成传统的...
· 藏文化—风俗习惯—青稞生产习俗
青稞,藏语谓之“耐”,别名叫“祝”,青稞的粮名也叫“祝”,有白、黑、蓝、紫、褐等多种,是大麦的一种,籽实没有外壳,所以也称之为裸大麦、米大麦。按芒分为长芒、短芒、钩芒、无芒等几种,按生长期又分为冬青稞、春青稞,以及早熟、中熟、晚熟青稞等。它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几乎占粮食作物的一半以上,有些高寒地带甚至达到80%以上。播种青稞,传统的是点播方法。点播青稞,有两样专用工具,即搅棍和氆氇袋。搅棍,长约一尺,宽5厘米,是把一块木板削成双刃刀样的按在一个五寸长的木柄上的木质工具,藏语叫“搅播”。氆氇袋,藏语叫“搅贝”,是用羊毛织成的小口袋,本色为主,间或有杂色,长27厘米,宽19厘米,有带,内装青稞种子,使用时把带子拴在腰上,氆氇袋便垂吊在腹部。点播青稞时,右手点穴,左手从袋里抓一把青稞,向洞穴内撒几粒青稞进去。抓一把能撒到六十次上下,每次撒七八粒者认为...
· 藏文化—风俗习惯—藏族的节日
藏族主要节日正月藏历年:传统节日,藏历正月初一,节期三五天,藏语称“洛赛”节。祈愿法会(传大召):正月初三、初四至十五日举行,纪念释迦牟尼,藏语称“莫朗钦茂”。摆花节: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青海、甘肃两地的藏民居聚地称为“酥油花灯节”。二月送魔节:二月初七日,将化装成魔鬼模样的人赶至大夏河对岸,七天内不准返回。亮宝会:二月初八日,晒大佛像,展示各种宝物。“充曲”:二月下旬,也称小祈愿法会或传小召,展示唐嘎佛像和三大寺的珍贵宝物三月世轮金刚节:三月十五日,纪念藏历第一个绕回的第一天(火兔年——公元1027年)。四月萨葛达瓦节:藏历四月十五日在龙王潭畔举行,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圆寂和文成公主进藏的日子,拉卜愣地区僧俗男女不吃、不喝、不说话一天两夜。浴佛节:四月八日举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地区的转山会,祭神祈福拜佛。五月“桑吉曼拉”节:五月初五日,传说这一天药圣要撒下圣水灵药,上山采药游...
· 藏文化—风俗习惯—藏族农事习俗
生产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由生产实践而形成的民俗,涉及整个民俗学领域。藏族的各类民俗事项,如居住、服饰、饮食等,都与生产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条件有关,或者说他们都是由生产实践派生出来的民俗事项。农村,人们对土地每年的开耕和下种是十分讲究的。每逢开春,人们敬请星相师卜择吉日,才能开耕。开耕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端着青稞酒,手持“切玛”,庄重地来到地头,耕牛也被挂装饰,牛背上还专门涂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赭色。以示驯服、健壮和祛病。主持开耕仪式的人,是专门挑选出来的。一般必须父母双全,本人形象端正,又与星相师卜算之属相相吻合者才能充任。主持人按照星相师卜算的开耕方位,象征性地下犁和撒下第一把种子,即宣告仪式结束。人们休息娱乐一天,次日正式开耕、播种。庄稼若遇干旱,人们习惯请咒师诵咒祈雨,或者举行“出索”仪式,即请诵读三大龙经(《十万白龙经》、《十万花龙经》、《十万黑龙经》),同时妇女身背佛经排列单行,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