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工艺技术—藏族邦典与卡垫织造技艺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9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工艺技术—藏族邦典与卡垫织造技艺,“邦典”是农区、城镇妇女均系有围裙,藏语叫“邦典”,是藏族妇女的标志。邦典是

  “邦典”是农区、城镇妇女均系有围裙,藏语叫“邦典”,是藏族妇女的标志。邦典是羊毛织品,编织精密,美丽大方,色彩艳丽。它的生产首先要将羊毛纺成线,再染色和刷毛,织成条状后再缝合成围裙。围裙织法独特,编织精密。农牧区妇女喜欢以强烈的对比色条相配,城镇妇女则选择以纤细的相关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调子。邦典有宽纹和细纹两种,宽纹以强烈的对比色调相配制,具有粗犷明快的风格,为广大农牧区妇女所喜爱;细纹以纤细的相关色调组成娴雅温和的格调,为广大城市妇女所选用。

  “卡垫”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的原料纤维长,弹性强,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卡垫”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卡垫用绵羊毛手工织成的毯子,一般宽2.5尺,长5尺,用于座卧处铺垫。卡垫结构紧密,色彩艳丽,多以龙、凤、鹿、花草为图案,具有浓郁的藏族艺术风格,是最富盛誉的手工艺品。拉萨、日喀则、江孜和泽当为传统产区,其中,江孜卡垫最为出名,被誉为“卡垫之乡”。 

  传统卡垫织机是一种斜靠在墙上操作的小型木制机台,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两根方型立身柱,上下梁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另有木楔,高度固定喙,固定喙上的支撑木等组成。它没有坐板架,绞缘等设施。上下梁和立身柱也都是活的,上经时根据活面宽窄的需要把两个立身柱平行地摆在地上,把它们的两端分别用两根枕木垫起,校正好宽度,然后再把上下梁放在定好宽度的立身柱上,这时就可以在平机上上经。经上完后,分别再在两个立身柱上的固定木喙上下加相同厚度的木楔,使经线紧到所需要的程度,这时就可以把机子竖起斜靠在墙上,开始织作了。活面增高,坐墩也要随之垫高。等织到一定高度时,取出木楔,重新调整位置后再用木楔紧经线,再织下一块,依次重复上述运作。除织机基本框架外,织卡垫还需套经竿、缯板、缯、分绞板,绕扣杆等附件,开始织作时,首先提缯出绞(一批缯),把分绞板从缯下现出的绞口中插入,从而使绞固定下来,随之将分绞板推向缯前,使绞口逼近活面约三寸处,再顺手把分绞板翻起(开头是扁平插入的),即可进行绕扣,扣结绕完一道后,用鸭口觜木郎头将其带绒扣的绕招杆砸抵活面,再从两边分别过粗,细纬线,然后用“打”(用青冈木或其它硬木作成的一种上圆下扁的工具,作用与耙子相同)砸实,这时就可以用刀片划开绕扣杆上的毛纱扣,拿去绕扣杆,剪齐茺毛即成一道栽绒。现在经线已恢复了平绞(原来的绞已经被纬线压在底下了)。抽出分绞板,再重新提缯分绞,插入分绞板,继续织作下一道依次往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族织造技艺
藏族织造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织造成品中以围裙和地毯最为著名。“帮典”千百年来一直被藏族妇女系在腰间,是用五彩丝线或毛线手工织成的色彩亮丽的横条围裙,是藏族妇女极具特色的传统服饰,也是藏族服饰的一种标志,更是藏族独特织造工艺的体现。<内蒙古森林藏族服饰(组图)
· 藏文化—工艺技术—藏族造纸技艺
藏族的造纸法是随着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一些造纸工匠而发展起来的。但内地传统上用的是一张帘子反复入水池捞纸的“抄纸法”,而则用的是把纸倒进纸框,然后连框一起搁在露天自然干燥的“浇纸法”,并且两种方法的原料也不一样。所以有人认为,的造纸应属于以印度佛教文化所影响的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的造纸体系,而与汉族地区发明的造纸方式有很大的差异。用浇纸法造的纸,质地厚实,不适合柔软的毛笔,却适合藏族、纳西族的硬笔书写,而且能防虫蛀。造纸原料是一种叫“狼毒”的植物,康巴藏语称为“阿交日交”,属瑞香科,生长于高海拔的山坡和牛场。许多摄影者喜欢拍摄草场上红色的植物,其实那就是狼毒,是一种毒草,接触多了皮肤会过敏。先把狼毒的根刨出,里边的黄心心不能用,用中间白的一层,撕下来刮成细条,晒干,放水中煮一到两个小时,捞起来,把料子放到石臼里用木槌打成浆状,再搁到酥油茶桶里捣作纸浆。然后把捞纸框(木框绷纱布做成)摆在水面上,...
· 藏文化—工艺技术—拉萨甲水坊制作技艺
从公元17世纪开始专为磨制糌粑的古老水磨坊--“甲米曲果”,在沉寂了39年后最近成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项目。位于拉萨城以北6公里的城关区娘热乡吉热村的“甲米曲果”。巨大的花岗岩石磨在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间里随时“待命”,磨坊的窗户上遮挡着显示不凡身份的黄色幔布。七世时期,水磨坊正式被命名为“甲米曲果”,意思是“美味可口糌粑之水磨坊”。早期的糌粑是用人力手工磨制,后来开始借助水力。水磨坊大都建在河边或大江支流沿边的草地上,水渠源头设有控制流量的闸门,水流通过从高到低的木槽注入磨坊底层,推动连接磨盘中轴的木转轮。磨坊上层设有大小相等的上薄下厚同心圆(直径约1-1.2米)石质磨盘。磨盘四周是糌粑蓄池,磨盘上方吊有盛青稞的布袋,布袋底部装有出料管并与磨盘接触,随着石盘的转动,青稞自动均衡地通过磨孔落入磨擦面。过去,每月藏历15日和30日为“甲米曲果”专门磨制糌粑的“吉日”。届时,贴身僧...
· 藏文化—工艺技术—藏族民间木雕大师
藏族民间木雕大师德庆1915年出生于拉萨,1980年进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从事木工雕刻工作,1989年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他18岁开始学习木雕技艺,24岁跟随师傅参加哲蚌寺措多大殿和宫殿甘单颇章的维修工作。之后,又参加楚布寺、萨迦寺的维修工程。1980年后由他负责设计、施工的土木维修工程有:扎什伦布寺强巴佛殿、班禅夏宫德钦格桑颇章及萨迦寺的维修。他的杰出之作是桑耶寺“乌孜”大殿的维修设计。“乌孜”大殿原高三层,“文革”中遭到破坏,第三层荡然无存,金碧辉煌的金顶也不知去向。德庆老艺人从未到过桑耶寺,但他凭着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访问桑耶寺的老等僧人,终于建成了和原来一模一样的“乌孜”大殿第三层,使祖国这一文化遗产又重新屹立在雅鲁藏布江畔。德庆老艺人虽已退休,但当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开工后,他仍每天到工地检查、指导、解决维修中的疑难问题。
· 藏文化—唐卡—藏族唐卡画家罗松西绕
他的绘画作品被挂在人民大会堂厅,他的绘画作品被中国民族文化宫收藏,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在自治区内外展出。他,就是唐卡画家罗松西绕。初见他时,罗松西绕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虽已年过花甲,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当笔者说明来意之后,我们之间的话题首先就从唐卡绘画的起源开始了。问:请您谈谈唐卡绘画历史的起源及发展情况。答:唐卡绘画产生的历史巳经很久远了。在藏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出现各种简单的图案符号,虽然具体产生的年代无法断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它的产生和佛教在的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到十五世纪中叶,山南的门塘巴根据释迦牟尼等有关佛教经典对佛教诸神的描述,准确地画出各种佛像的比例、风格,被誉为唐卡绘画的宗师鼻祖。此后,在他规范的基础上,他的众多弟子又分出许多流派。如昌都就有门宁、门萨尔、嘎玛嘎日等三个唐卡流派。问:请谈谈您的身世及怎样走上唐卡绘画的艺术之路的。答:我出生在四川阿坝的一个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