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工艺技术—藏族造纸技艺
藏文化—工艺技术—藏族造纸技艺,藏族的造纸法是随着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一些造纸工匠而发展起来的。但内地传统上用
藏族的造纸法是随着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一些造纸工匠而发展起来的。但内地传统上用的是一张帘子反复入水池捞纸的“抄纸法”,而则用的是把纸倒进纸框,然后连框一起搁在露天自然干燥的“浇纸法”,并且两种方法的原料也不一样。所以有人认为,的造纸应属于以印度佛教文化所影响的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的造纸体系,而与汉族地区发明的造纸方式有很大的差异。用浇纸法造的纸,质地厚实,不适合柔软的毛笔,却适合藏族、纳西族的硬笔书写,而且能防虫蛀。
造纸原料是一种叫“狼毒”的植物,康巴藏语称为“阿交日交”,属瑞香科,生长于高海拔的山坡和牛场。许多摄影者喜欢拍摄草场上红色的植物,其实那就是狼毒,是一种毒草,接触多了皮肤会过敏。先把狼毒的根刨出,里边的黄心心不能用,用中间白的一层,撕下来刮成细条,晒干,放水中煮一到两个小时,捞起来,把料子放到石臼里用木槌打成浆状,再搁到酥油茶桶里捣作纸浆。然后把捞纸框(木框绷纱布做成)摆在水面上,倒纸浆进去,然后慢慢晃动框架,让浆液变得均匀平整,再轻轻提起框架,等水滴完,拿到院子里靠墙斜放,自然晾干。最后把纸从纸框揭下,用石头砑光纸面,就可以使用了。藏纸坚韧洁白,吃墨好,不易污染,可题词绘画,也可糊窗作帐,品质可与高丽的枸皮纸比美,也不输给西洋的纸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工艺技术—藏族邦典与卡垫织造技艺
“邦典”是农区、城镇妇女均系有围裙,藏语叫“邦典”,是藏族妇女的标志。邦典是羊毛织品,编织精密,美丽大方,色彩艳丽。它的生产首先要将羊毛纺成线,再染色和刷毛,织成条状后再缝合成围裙。围裙织法独特,编织精密。农牧区妇女喜欢以强烈的对比色条相配,城镇妇女则选择以纤细的相关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调子。邦典有宽纹和细纹两种,宽纹以强烈的对比色调相配制,具有粗犷明快的风格,为广大农牧区妇女所喜爱;细纹以纤细的相关色调组成娴雅温和的格调,为广大城市妇女所选用。“卡垫”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的原料纤维长,弹性强,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卡垫”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卡垫用绵羊毛手工织成的毯子,一般宽2.5尺,长5尺,用于座卧处铺垫。卡垫结构紧密,色彩艳丽,多以龙、凤、鹿、花草为图案,具有浓郁的藏族艺术风格,是最富盛誉的手工艺品。拉萨、日喀则、江孜和泽当为传统产区,其中,江孜卡垫...
· 藏文化—工艺技术—拉萨甲水坊制作技艺
从公元17世纪开始专为磨制糌粑的古老水磨坊--“甲米曲果”,在沉寂了39年后最近成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项目。位于拉萨城以北6公里的城关区娘热乡吉热村的“甲米曲果”。巨大的花岗岩石磨在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间里随时“待命”,磨坊的窗户上遮挡着显示不凡身份的黄色幔布。七世时期,水磨坊正式被命名为“甲米曲果”,意思是“美味可口糌粑之水磨坊”。早期的糌粑是用人力手工磨制,后来开始借助水力。水磨坊大都建在河边或大江支流沿边的草地上,水渠源头设有控制流量的闸门,水流通过从高到低的木槽注入磨坊底层,推动连接磨盘中轴的木转轮。磨坊上层设有大小相等的上薄下厚同心圆(直径约1-1.2米)石质磨盘。磨盘四周是糌粑蓄池,磨盘上方吊有盛青稞的布袋,布袋底部装有出料管并与磨盘接触,随着石盘的转动,青稞自动均衡地通过磨孔落入磨擦面。过去,每月藏历15日和30日为“甲米曲果”专门磨制糌粑的“吉日”。届时,贴身僧...
· 藏文化—工艺技术—藏族民间木雕大师
藏族民间木雕大师德庆1915年出生于拉萨,1980年进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从事木工雕刻工作,1989年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他18岁开始学习木雕技艺,24岁跟随师傅参加哲蚌寺措多大殿和宫殿甘单颇章的维修工作。之后,又参加楚布寺、萨迦寺的维修工程。1980年后由他负责设计、施工的土木维修工程有:扎什伦布寺强巴佛殿、班禅夏宫德钦格桑颇章及萨迦寺的维修。他的杰出之作是桑耶寺“乌孜”大殿的维修设计。“乌孜”大殿原高三层,“文革”中遭到破坏,第三层荡然无存,金碧辉煌的金顶也不知去向。德庆老艺人从未到过桑耶寺,但他凭着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访问桑耶寺的老等僧人,终于建成了和原来一模一样的“乌孜”大殿第三层,使祖国这一文化遗产又重新屹立在雅鲁藏布江畔。德庆老艺人虽已退休,但当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开工后,他仍每天到工地检查、指导、解决维修中的疑难问题。
· 藏文化—工艺技术—藏族器物造型的艺术特色
藏族器物给人的总印象是看上去端庄敦厚,收放适度,和藏族建筑及服装的特点基本趋于一致。如酥油灯的造型就很象一个穿皮袍的藏北妇女;壶、罐、坛类,虽都用了倒置梯形的形式,但上下宽窄与高度所形成的比例关系,都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安定的感觉。不故弄玄虚,不哗众取宠,崇尚自然美的规律,这正是藏族人民的性格在造型形式中的体现。藏式器皿的两条侧轮廓线,往往有一种速放急刹的感觉,蕴藏着一种凝聚力。有人曾用“粗犷奔放”四个字来概括器皿造型的特点,看来也不太确切。从不依照力学的最小稳定系数去制造工艺品,而只着重依照自然感觉来求得最大安定这个意义上说,它们的确没有过多雕琢的痕迹,是可谓“粗犷”,但却引而不发,欲“奔”不“放”。器表装饰在器物造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装饰手法是:錾花、雕镂、刻画、模冲、冷锻、塑雕、镶嵌、鎏金等。鎏金在藏族地区颇为流行,历史也很悠久。鎏金就是镀金、镀银的工艺,它是把溶好的金、银“...
· 藏文化—工艺技术—藏族常见图案的喻意
十相自在图一、十相自在“十相自在”是由时轮佛心咒七个梵文字和三个附加符号(共十相)组成的一个代表时轮教理的图案。其中ya,ra,la,wa四个字符分别代表风、火、水、土四大,ma,qia,ha三个字符分别代表欲界、色界、无色界,新月符号代表生命,日符代表辅助生命的体温热气、那答符号代表虚空界。这是一个象征宇宙和生命合一的时轮图,代表了内、外、他三时轮甚深教理。在藏传佛教中将十相自在图视为神圣的吉祥标志,并将其作为坛城、佛殿等建筑物装饰品和驱邪消灾的护身符广为流传。生死轮回图二、生死轮回图生死轮回图系藏传佛教图式和艺术表现题材之一,藏语称“斯贝廓罗”。是佛教四谛教理的象征,生死轮回图作为佛教教理示意图,画在佛教寺院的墙壁上,来源于佛经律藏。画面上一个棕色的凶恶的魔王抱着巨大的轮,巨牙獠齿衔着轮的上部,象征着轮回中的六道众生都逃不脱死亡魔的控制,整个构图呈圆轮图式,内外共分四道圆层。圆轮中心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