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工艺技术—格萨尔石刻艺术
享有“金马草原”美誉的色达县,格萨尔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被世人称作“梦幻般的艺术”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在境内能找到众多遗迹。
格萨尔彩绘石刻是藏族美术史上的一个创举。它以英雄史诗《格萨尔》核心内容为表现对象,融精湛的刻石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再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其岭国众将士为民造福、不畏、英勇奋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战斗场面。能够再现这些石刻艺术,不知凝聚了多少石刻艺人的心血和汗水。
第一次见到尼秋时,他和他的儿子一道正在县城一个极其简陋的工棚里为已凿刻完的格萨尔雕像着色。由于气温较高,工棚里显得异常闷热,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来。因为要赶时间,他每天必须工作13个小时左右,虽然睡眠不足,但依然精神抖擞。他告诉我们,石刻艺人的生活很苦也很单调,有时为了赶时间,几天几夜休息不好是常有的事。尼秋是色达县年龙乡人,虽然只有42岁,但现在已是色达县乃至周边藏区有名的格萨尔石刻艺术家,同时岁月的沧桑在他古铜色的脸上深深地留下了印记。他从10多岁就开始从事格萨尔石刻画像的雕刻,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据说,他亲手雕刻的格萨尔石刻画像,如果垒在一起,可以排成一道长50米、高1米的石墙。
“格萨尔彩绘石刻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包括采选石料、构图、刻制、上色等工序。”色达境内有丰富的天然页岩资源,艺人一般就地采选石质相对坚硬、板体形状好的天然板石作刻石原材料。构图一般分两个步骤:一是根据板材的大小和人物构思,进行画面定位;这个步骤只需用铁凿在板材上勾勒出画面大致轮廓即可;二是用描笔依照已经勾勒出的画面大致轮廓,进行准确的线描。一幅作品的好坏,线描是一道至关重要的环节。接下来是艺人采取立刻、刮刻等手段,依照精描的构图进行雕刻。这是整个石刻中最细致、最重要的工序。
“最后一道工序是给已经雕刻完毕的画像上色,这关系到彩绘石刻的整体效果。色彩不鲜明,整体效果就显现不出来。”他说,通常的做法是先将已刻制完毕的刻石画面通刷一道白色颜料,称之为基色。基色干定后,开始着彩,该道工序有两大特点。首先是遵循藏族绘画的基本规范,多使用红、黄、蓝、白、黑、绿六种色,一般不使用中间色,以;其次是根据《格萨尔》中对画面人物、战马、武器等的具体描述进行着色。着彩完毕后,为了有效保护彩绘石刻的色泽,需要在刻石画面上涂一层保护层。个别情况下可使用“巩砾水”,而多数情况下则刷一道清漆。“一般了解格萨尔知识的人,单从画面的色彩处理上就能够断定是哪位将士。”他对自己的技术充满自信。
格萨尔彩绘石刻是藏族民间美术中的一门创新艺术,它不仅是格萨尔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也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据权威人士介绍,色达格萨尔彩绘石刻有如下特点:一是岭国人物谱系完整。彩绘石刻就单幅而言,可独立成画,单独保存,表现出一位将士或一位王妃的基本面貌;若组合在一起,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忠实于《格萨尔》文本的精神和内容。每一位人物的性格和外表特征,每一位人物所使用的武器和所骑战马,都根据文本中的具体描述而创作。三是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每一幅彩绘刻石都刻绘了自然背景,有草原、森林、高山、蓝天、白云、雪峰,为画面平添了鲜活的高原气息。四是雕刻与彩绘协调统一。以画补空,以色填空,弥补了石刻本身在画面效果上的不足。
虽然格萨尔彩绘石刻为弘扬藏族民间传统文化作出了不朽贡献,但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的阴影并未消除。想到这些,尼秋显得十分忧虑,“以前很多人干这一行是为了生计,那个时候有门手艺就等于有了饭碗。现在生活逐渐好起来了,愿意继续干这一行的少了。”他说,凿刻格萨尔画像是一件又苦又累的活,且挣钱不多,多的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有时一个月只能挣几百元。年轻一点的都愿意出去打工挣钱。由于格萨尔彩绘对艺人的素质的特殊要求,以及艺人受从业性质的限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有的艺人放弃这项技艺而改从其他职业,艺人青黄不接的状况堪忧。“如果不加强对年青一代艺人的培养,彩绘石刻的技艺就有消失的危险。那就太可惜了。”他还告诉我们,长期以来,格萨尔彩绘石刻均露天放置,严寒的高原气候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早期石刻受到较为严重的自然损坏。
值得欣慰的是,色达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保护,建立了专门的保护组织机构,并对县境内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和民间艺人进行了普查,拨出专款,复原了泥朵乡格萨尔石刻群,并制定了保护计划。相信通过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保护措施,色达格萨尔彩绘石刻定能早日走出无人传承的阴影,使格萨尔文化艺术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