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工艺技术—格萨尔石刻艺术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05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工艺技术—格萨尔石刻艺术,享有“金马草原”美誉的色达县,格萨尔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被世人称作“梦幻般的艺

  享有“金马草原”美誉的色达县,格萨尔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被世人称作“梦幻般的艺术”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在境内能找到众多遗迹。

  格萨尔彩绘石刻是藏族美术史上的一个创举。它以英雄史诗《格萨尔》核心内容为表现对象,融精湛的刻石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再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其岭国众将士为民造福、不畏、英勇奋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战斗场面。能够再现这些石刻艺术,不知凝聚了多少石刻艺人的心血和汗水。
  
  第一次见到尼秋时,他和他的儿子一道正在县城一个极其简陋的工棚里为已凿刻完的格萨尔雕像着色。由于气温较高,工棚里显得异常闷热,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来。因为要赶时间,他每天必须工作13个小时左右,虽然睡眠不足,但依然精神抖擞。他告诉我们,石刻艺人的生活很苦也很单调,有时为了赶时间,几天几夜休息不好是常有的事。尼秋是色达县年龙乡人,虽然只有42岁,但现在已是色达县乃至周边藏区有名的格萨尔石刻艺术家,同时岁月的沧桑在他古铜色的脸上深深地留下了印记。他从10多岁就开始从事格萨尔石刻画像的雕刻,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据说,他亲手雕刻的格萨尔石刻画像,如果垒在一起,可以排成一道长50米、高1米的石墙。

  “格萨尔彩绘石刻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包括采选石料、构图、刻制、上色等工序。”色达境内有丰富的天然页岩资源,艺人一般就地采选石质相对坚硬、板体形状好的天然板石作刻石原材料。构图一般分两个步骤:一是根据板材的大小和人物构思,进行画面定位;这个步骤只需用铁凿在板材上勾勒出画面大致轮廓即可;二是用描笔依照已经勾勒出的画面大致轮廓,进行准确的线描。一幅作品的好坏,线描是一道至关重要的环节。接下来是艺人采取立刻、刮刻等手段,依照精描的构图进行雕刻。这是整个石刻中最细致、最重要的工序。
  
  “最后一道工序是给已经雕刻完毕的画像上色,这关系到彩绘石刻的整体效果。色彩不鲜明,整体效果就显现不出来。”他说,通常的做法是先将已刻制完毕的刻石画面通刷一道白色颜料,称之为基色。基色干定后,开始着彩,该道工序有两大特点。首先是遵循藏族绘画的基本规范,多使用红、黄、蓝、白、黑、绿六种色,一般不使用中间色,以;其次是根据《格萨尔》中对画面人物、战马、武器等的具体描述进行着色。着彩完毕后,为了有效保护彩绘石刻的色泽,需要在刻石画面上涂一层保护层。个别情况下可使用“巩砾水”,而多数情况下则刷一道清漆。“一般了解格萨尔知识的人,单从画面的色彩处理上就能够断定是哪位将士。”他对自己的技术充满自信。
  
  格萨尔彩绘石刻是藏族民间美术中的一门创新艺术,它不仅是格萨尔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也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据权威人士介绍,色达格萨尔彩绘石刻有如下特点:一是岭国人物谱系完整。彩绘石刻就单幅而言,可独立成画,单独保存,表现出一位将士或一位王妃的基本面貌;若组合在一起,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忠实于《格萨尔》文本的精神和内容。每一位人物的性格和外表特征,每一位人物所使用的武器和所骑战马,都根据文本中的具体描述而创作。三是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每一幅彩绘刻石都刻绘了自然背景,有草原、森林、高山、蓝天、白云、雪峰,为画面平添了鲜活的高原气息。四是雕刻与彩绘协调统一。以画补空,以色填空,弥补了石刻本身在画面效果上的不足。
  
  虽然格萨尔彩绘石刻为弘扬藏族民间传统文化作出了不朽贡献,但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的阴影并未消除。想到这些,尼秋显得十分忧虑,“以前很多人干这一行是为了生计,那个时候有门手艺就等于有了饭碗。现在生活逐渐好起来了,愿意继续干这一行的少了。”他说,凿刻格萨尔画像是一件又苦又累的活,且挣钱不多,多的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有时一个月只能挣几百元。年轻一点的都愿意出去打工挣钱。由于格萨尔彩绘对艺人的素质的特殊要求,以及艺人受从业性质的限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有的艺人放弃这项技艺而改从其他职业,艺人青黄不接的状况堪忧。“如果不加强对年青一代艺人的培养,彩绘石刻的技艺就有消失的危险。那就太可惜了。”他还告诉我们,长期以来,格萨尔彩绘石刻均露天放置,严寒的高原气候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早期石刻受到较为严重的自然损坏。
  
  值得欣慰的是,色达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保护,建立了专门的保护组织机构,并对县境内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和民间艺人进行了普查,拨出专款,复原了泥朵乡格萨尔石刻群,并制定了保护计划。相信通过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保护措施,色达格萨尔彩绘石刻定能早日走出无人传承的阴影,使格萨尔文化艺术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工艺技术—古印艺术
此印为银纽,是如意纽头,正背面雕刻有狮子,印颈以下刻有三层覆形莲花纹及回形纹,该印为贵族所使用印章艺术传承着两千多年的藏族文明,凝聚着藏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无限风采。我从小非常爱好雕刻汉篆印章,当1985年第一次接触到印章时,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20年来,我一直生活在,潜心于对藏族印章文字、图纹、印纽的研究,足迹踏遍了整个及青、甘、川、滇等藏区,走上了漫漫的收藏、整理和研究藏印之路。在寺庙,我向们学习宗教文化,感受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在牧区,吃、住在牧民家里,学习藏语,同唱藏歌;在徒步行走中,得到了藏族兄弟无私的帮助;有些印章甚至是他们无偿赠送的。在印章的研究过程中,和藏学专家多次交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印章是中国印章史上极赋魅力的瑰宝,它所包含的历史、人物、政治、宗教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文字、图纹、材质的千姿百态都堪称一绝。印章既是历史的见证,权力的象征,又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现。有了印就...
· 藏文化—工艺技术—藏族器物造型的艺术特色
藏族器物给人的总印象是看上去端庄敦厚,收放适度,和藏族建筑及服装的特点基本趋于一致。如酥油灯的造型就很象一个穿皮袍的藏北妇女;壶、罐、坛类,虽都用了倒置梯形的形式,但上下宽窄与高度所形成的比例关系,都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安定的感觉。不故弄玄虚,不哗众取宠,崇尚自然美的规律,这正是藏族人民的性格在造型形式中的体现。藏式器皿的两条侧轮廓线,往往有一种速放急刹的感觉,蕴藏着一种凝聚力。有人曾用“粗犷奔放”四个字来概括器皿造型的特点,看来也不太确切。从不依照力学的最小稳定系数去制造工艺品,而只着重依照自然感觉来求得最大安定这个意义上说,它们的确没有过多雕琢的痕迹,是可谓“粗犷”,但却引而不发,欲“奔”不“放”。器表装饰在器物造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装饰手法是:錾花、雕镂、刻画、模冲、冷锻、塑雕、镶嵌、鎏金等。鎏金在藏族地区颇为流行,历史也很悠久。鎏金就是镀金、镀银的工艺,它是把溶好的金、银“...
· 藏文化—工艺技术—皮雕
· 藏文化—民间音乐—格萨尔仲鲁
格萨尔仲鲁是说唱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民间曲种,起源于吐蕃王朝崩溃之后,该书由众多的民间艺人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用口语传唱,其后有人整理成书。格萨尔说唱这一艺术形式是在“仲鲁”的基础上加工发展而成的。它的唱词基本上七字一句或八字一句,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主要表演形式有单说单唱和单群唱。它流传于藏东藏北广大地区。因此,格萨尔说唱曲调具有特别浓郁的藏东藏北的风格。
· 藏文化—工艺技术—铜雕
在聂赤赞普之前的远古时代,藏区已有了冶炼业,并有专职铁匠的手工业者。在吐蕃第七代藏王时期,大臣罗囊弑杀君王之后,把尸体殓入铜棺,而后抛进了江河。吐蕃王朝第九代藏王布德共杰时代,藏区已有制造金属的工艺。其实,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期兴建的雍布拉康也早已证明藏族冶炼的时代的到来。吐蕃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处于吸收外来艺术营养、融汇藏族民间艺术的发展阶段,表现出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有典型的犍陀罗艺术风格,有明显的敦煌唐代风格,有中原雕刻风格,有尼泊尔古代艺术风格,同时也出现了同藏族民间艺术结合产生的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艺术发展史上的开放时期。这种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艺术形式和技术的作法,对手工艺术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藏传佛教及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藏族雕刻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强烈的民族风格。藏族雕刻艺术的内涵与形式都十分丰富。了解这样丰富多彩的艺术,首先要知道它的分类,其分类方法很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