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工艺技术—酥油花
这是在寒冷的冰点下盛开的艺术之花。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祖神仙、菩萨金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林树木、花卉盆景等内容组成各种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此项工作从农历10月15日开始到翌年正月15日完成。
在塔尔寺,“智美更登”、“唐僧取经”、“天女散花”、“天仙配”、“白蛇传”是一般常见的题材,但因为杰宗曾扎和贡茫曾扎(即上花院和下花院)年年都要进行酥油花展的比赛,因此,每年展出的内容都是有所变化并且保密的,以便在亮相时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
因为岁末草黄之后,牦牛奶经过提炼的酥油是纯白的。所以用这种酥油塑造出的佛像会面如皎月,肤质白皙。在制作之前艺僧们要先沐浴发愿,举行所需要的宗教仪式。然后一同议定所选的作品内容,并分配给各种题材中擅长专项的师傅带领其弟子分头工作。制作时,首先选取上好的酥油浸泡于凉水中,进行长时间的揉搓,直至搓成膏状,去除酥油中的杂质使其更加光滑细腻。这是用料准备阶段。
而酥油花艺术的具体创作分为四个步骤:
“扎骨架”
艺僧们根据作品将要表现的内容,用加工过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棍子等物扎成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基本模型。
“做胚胎”
用去年拆下来的旧酥油花掺拌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之后裹在骨架上完成大致的模型,其塑法类似面塑或泥塑。
“敷塑”
在加工过的白色酥油中掺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油塑原料,并涂塑在前期完成的模型上,有时需要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
在塑造五彩缤纷的红花绿叶、玲珑剔透的玉石宝玩时,一般需要用彩色油料一次完成。塑制过程中,为防止因手的温度而使酥油胚料融化变形,艺僧们必须处在零度以下的作坊里,并且在身边放一个盛有冰块的水盆,不时地将手浸入冰水中降温。所以很多艺僧手上生出了冻疮,这使制作过程变得非常艰辛。正是这些僧人们对佛教忠贞的信念和对艺术虔诚的诠释,酥油花才能从寒冷的岁月和坚韧的精神中盛开出它完美的花瓣。
“装盘”
把一件件完成的作品按设计好的总图用铁丝安装到位,并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立体悬空、栩栩如生。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几十个、甚至一二百个人物组成的故事画面。使观众从不同角度都能一饱眼福。在展出时,僧人们将酥油花架高高立起,并将各个组图安装成整幅的故事画面,最高可达十几米。最后进行开光仪式,顿时法号声声,青稞如雨,桑烟袅袅,檀香四溢,一盏盏闪烁着金光的酥油灯围绕着巨大的冰点之花。这时人潮如水,涌在花下,一条条吉祥的哈达带着虔诚的敬意飞舞在佛像栩栩生辉的光彩中。
酥油花起源于,但具体的时间众说纷纭。有的说当年由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原来没有佛冠,后来的宗喀巴大师,为佛像献上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和披肩,并且供奉了一束“酥油花”。从此酥油花就传到了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并在这里得到弘扬和发展,明万历年间油塑技艺的传入和艺人们长期精心的研制使塔尔寺的酥油花雕艺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也有的说当时为了向文成公主带来的释尊表示敬意,在佛像前献上了所有的供品。但是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供品必需俱全六色:花、涂香、圣水、薰香、果品和佛灯。然而当时正值草枯花谢之季,人们只好用酥油塑造了一束花献于佛前。
另一种说法是: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师为了纪念释尊,宏扬佛法,召集了万名僧人于藏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了一次祈愿大法会,在此期间,宗喀巴梦见荆棘变成明灯,杂草化为鲜花。为了再现梦中境像,他组织艺僧用酥油塑出各种花卉树木、奇禽异兽,连同酥油灯一起供奉在佛前,此后一直延续了下来,称为“觉阿却巴”(意为:正月十五日供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