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工艺技术—玛尼石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1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工艺技术—玛尼石,在离太阳最近的高原上,经常会看到用刻有经文、祈愿文和佛像的石块砌成的石墙或石

  在离太阳最近的高原上,经常会看到用刻有经文、祈愿文和佛像的石块砌成的石墙或石堆。我们将其称为——玛尼石。“玛尼”是佛经中六字大明咒的略称,它是藏传佛教密宗莲花部的根本真言,作为中心轴式的这六个字,概括了大乘佛法的全部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本源,涅槃解脱的大道。能证悟清净菩提心,除却一切烦恼,断除一切垢染,具足一切功德。

  玛尼石刻表现的的题材十分丰富,早期是反映藏族土著宗教——苯教的一些图案,后来发展为灵兽动物类,兽头人身的神祗类,佛教经典、六字真言和其他符号类,以及佛教人物造像艺术类等诸多内容。

  自佛法深入青藏高原后,刻有经文的玛尼石在藏族聚居的村寨里相继出现,几乎村村都有玛尼石堆。大的村子多达六、七个。而如今每片居民区几乎都有一个。在寺院所在地,玛尼堆更大、更多。玛尼堆没有固定的形状。有的呈方形,有的呈椭圆形,有的似墙形,有的似塔状。大多有一个正面,通常向东,因为面朝太阳象征着吉祥。玛尼堆上的六字真言,被描绘成六种颜色:第一个字为白色,是大日如来的法色;第二个字为蓝色,是金刚持如来的法色;第三个字为黄色,是不动如来的法色;第四个字为绿色,是无量光如来的法色;第五个字为红色,是不空成就如来的法色;第六个字为黑色,是五种姓佛共同镇除一切罪恶的法色,以此预示熄灭三界众生的仇恨、嗔痴、欲望、愚昧、嫉妒和烦恼。

  藏传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风格有几类:1.静态善相的造像,如佛、菩萨、度母等。2.忿怒相的造像,如护法神系列中的大威德金刚、护法金刚、玛哈噶拉、马头金刚、降阎魔尊、不动明王等。3.兼有善怒两种表情的造像,如密集金刚、胜乐金刚、欢喜金刚、时轮金刚等等。在护法神造像中还有怒相和善相,以及兼而有之的造像之分。

  先祖们在山崖上镌刻佛像时首先会在一张揉制好的羊皮上按照严格的度量经绘上佛像,然后镂空其线条。于夜里用篝火将羊皮上的图案放大投射到石崖绝壁上,从崖顶吊下一人将崖面上的图案线条勾勒出来,这样就不会使造像的比例失调,等到白天再将线条进行凿刻。凿刻绝壁时所用的登临工具一般是用木材搭建脚手架,在一些条件困难的地方则是把湿牛粪一次次地投掷在崖面,几日后冻结成“牛粪梯”顺其攀缘而上进行操作。于是,摩崖石刻上的内容就在这样特殊的方法下以阴刻、阳刻、线刻、浮雕、施彩等艺术技法将藏传佛教石刻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尽情态……

  藏族石刻文化在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而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传说当时吐蕃王朝第32代赞普(国王)松赞干布为了选择新的国都,来到拉萨河畔。当他下河沐浴时,见水中闪烁的灿烂毫光映射到一块岩石上时显出了六字真言神秘的线条。随之,水面和岩石间又显现出吉祥的七色彩虹,并在对面岩石上显现观世音、空行母和马头明王诸佛身像……松赞王应此吉兆,于拉萨河谷建都。从此,在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石刻,象雨后春笋般遍及整个藏区。佛教盛行于后,更加丰富了藏地的石刻文化。使这些沉默了千万年的石头从此在大自然中充满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的气息。

  为保一方水土,祈祷世间安泰,天花落雨般的玛尼石遍布青藏大地,无论是清新的黎明、明媚的午后,还是安详的黄昏、静谧的月夜,都会看到玛尼石堆旁有转经的人默诵经文虔诚走过。那旷野里偶遇的石堆、村头庄严的石堆、路边零落的石堆、水中圆润的石堆,透着山岭冰雪的气息,闪着日月云天的灵光,成为沧海桑田中波澜壮阔的——大地经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工艺技术—阿里古格玛尼墙和卵石剔刻
阿里古格王宫玛尼墙长达千余米,墙体为泥土夯筑内外墙表的上部均整整齐齐镶嵌有千余块玛尼石刻。表现内容有各种神佛、祖师造像、经文、符咒、图案等造型多彩多姿,石材色彩斑斓,有锈红、青灰、深蓝、浅绿、乳白等。王城脚下的扎布让寺院北坡下和阿里玛那寺也建有规模宏大的玛尼石刻墙,上嵌有数百鹅卵石剔刻浮雕人物造像和六字真言经文玛尼石。古格卵石剔刻石质多为光滑、玲珑,白而坚实的大卵石,雕刻效果明显,卵石的浑圆形制,自然产生出一种立体感,规格一般在20-60厘米之间。刻画简洁,线条均匀流畅,造像多为单体,一般不加纹饰,站立的像选择稍长的椭圆形卵石,坐像则选择稍圆的卵石,三人组合像则将长椭圆形卵石横置布局,充分利用卵石的自然形态,因石布局,因材施雕。古格卵石玛尼剔刻具有北部地域特色,以造像为主,题材较宽泛,现实题材增多。石刻中写实人物造像十分突出,其中的《贵妇诵经礼佛图》,是一件表现现实题材的极有价值的卵石剔刻...
· 藏文化—工艺技术—皮雕
· 藏文化—工艺技术—铜雕
在聂赤赞普之前的远古时代,藏区已有了冶炼业,并有专职铁匠的手工业者。在吐蕃第七代藏王时期,大臣罗囊弑杀君王之后,把尸体殓入铜棺,而后抛进了江河。吐蕃王朝第九代藏王布德共杰时代,藏区已有制造金属的工艺。其实,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期兴建的雍布拉康也早已证明藏族冶炼的时代的到来。吐蕃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处于吸收外来艺术营养、融汇藏族民间艺术的发展阶段,表现出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有典型的犍陀罗艺术风格,有明显的敦煌唐代风格,有中原雕刻风格,有尼泊尔古代艺术风格,同时也出现了同藏族民间艺术结合产生的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艺术发展史上的开放时期。这种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艺术形式和技术的作法,对手工艺术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藏传佛教及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藏族雕刻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强烈的民族风格。藏族雕刻艺术的内涵与形式都十分丰富。了解这样丰富多彩的艺术,首先要知道它的分类,其分类方法很多,...
· 藏文化—工艺技术—泥塑
泥塑是从古印度石板塔腹内置放圣物的风俗中演变而来的宗教圣物。“擦擦”一词有的说是来源于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是梵文的藏语音译。也有的说是对制作过程中发出声音的拟声词。还有人说因为藏语中“萨”是土的意思,而擦擦是由土制作的,所以应该叫“萨擦”。当然,擦擦的用料不一定都是纯土。有些病人将自己吃的药和泥一同烧制成擦擦,这是为了祈愿早日痊愈。还有将死者的骨灰和泥一同烧制成擦擦消除罪孽,祈求善业。每一个擦擦的最终完成都要以僧人的开光仪式为结束。如今的擦擦意为一种凹形模具,用来压制出成型的泥塑浮雕。内容上原来仅指佛像浮雕,现今衍生出了圆锥形等宗教供品样式。在藏区各地都设有专门放置擦擦的“擦康”即“存放擦擦的房子”。当舌头上生出小疙瘩时拿来一个擦擦或者擦擦上挂下来的土,抹在患处进行治疗。人们相信它能够抵御或治疗很多疾病。有人将擦擦发展的历史概括为几个阶段:1.处于藏传佛教前弘期的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是擦擦的...
· 藏文化—工艺技术—酥油花
这是在寒冷的冰点下盛开的艺术之花。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祖神仙、菩萨金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林树木、花卉盆景等内容组成各种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此项工作从农历10月15日开始到翌年正月15日完成。在塔尔寺,“智美更登”、“唐僧取经”、“天女散花”、“天仙配”、“白蛇传”是一般常见的题材,但因为杰宗曾扎和贡茫曾扎(即上花院和下花院)年年都要进行酥油花展的比赛,因此,每年展出的内容都是有所变化并且保密的,以便在亮相时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因为岁末草黄之后,牦牛奶经过提炼的酥油是纯白的。所以用这种酥油塑造出的佛像会面如皎月,肤质白皙。在制作之前艺僧们要先沐浴发愿,举行所需要的宗教仪式。然后一同议定所选的作品内容,并分配给各种题材中擅长专项的师傅带领其弟子分头工作。制作时,首先选取上好的酥油浸泡于凉水中,进行长时间的揉搓,直至搓成膏状,去除酥油中的杂质使其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