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工艺技术—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藏纸制作技艺重现光芒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1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工艺技术—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藏纸制作技艺重现光芒,彩泉学校制作的藏纸灯笼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成立于1993年,主要收养拉萨市一

彩泉学校制作的藏纸灯笼

  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成立于1993年,主要收养拉萨市一区七县的部分孤儿、残疾儿童和家庭特别困难儿童入学,接受基础教育,使之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输送到各地为建设新服务。

  这所特殊学校从建校初期的3名教师,35名孤、残、特困学生发展至今已有教师19名,学生145名;学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设有学前班,小学1-6年级班级,教学大纲同全国同步,并参加全国升学考试。学校对所有学生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穿。

  在拉萨,这所学校可谓家喻户晓,不仅仅因为学校的慈善义举,更因为学校校办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得到了发展并为在校学生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

彩泉学校制作的藏纸唐卡

  在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校办企业的众多项目产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对藏纸制作工艺的恢复和发展。藏纸制造工艺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其复杂的制作工序和高昂的制作成本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手工产品,也在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制作藏纸所用的材料极为特殊,几乎都是以高原植物为制作原料,将多种植物混在一起制造而成。藏纸拥有五个独一无二的特点,1、纸张上千年也不会生虫;2、不会被虫类和老鼠啃食;3、不会因为时间而自然老化分解;4、纸张上写绘的字画不会模糊、淡化;5、藏纸比其他任何纸张都轻,便于搬运至高楼存放。而藏纸的制作工艺同时又拥有久远的历史,也从公元六、七世纪开始,但是由于制作工序的复杂、制作成本的高昂,这一民间工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困境。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校长强巴尊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不愿让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失传,在克服了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等重重困难后,他带领学校员工从1990年开始,对藏纸产地塔布、罗扎、阿里、尼木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并采访了当地的工匠,专门听取了老艺人的口传技艺,并与当地建立联系,更邀请了年逾古稀的老艺人传授藏纸制作技艺,终于使地藏纸工艺得到了继承。在这个时代,仅仅是继承是不够的,民族的文化更需要发扬和创新,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校办企业更是在原有工艺和原料的基础上,集五、六种藏职工艺原料为一体,从开始单一藏纸的生产,发展到了能够生产多种类多系列的彩泉品牌藏纸。而且还研发了很多相关产品,例如藏纸笔记本、藏纸像框以及藏纸灯笼等。藏纸产品也成为了国际市场上的珍藏品,也因此,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别为藏纸制作颁发了特色产品证书,自治区经贸委和企业管理局也特别为藏纸制作颁发了众多奖项。

  在旧,藏纸依靠支差役进行非常艰苦的手工制作;而现在,藏纸已经属于国家级文化遗产继承保护的范畴,工人们已经采用了机器化和现代化的制作手段,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令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工艺技术—拉萨甲水坊制作技艺
从公元17世纪开始专为磨制糌粑的古老水磨坊--“甲米曲果”,在沉寂了39年后最近成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项目。位于拉萨城以北6公里的城关区娘热乡吉热村的“甲米曲果”。巨大的花岗岩石磨在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间里随时“待命”,磨坊的窗户上遮挡着显示不凡身份的黄色幔布。七世时期,水磨坊正式被命名为“甲米曲果”,意思是“美味可口糌粑之水磨坊”。早期的糌粑是用人力手工磨制,后来开始借助水力。水磨坊大都建在河边或大江支流沿边的草地上,水渠源头设有控制流量的闸门,水流通过从高到低的木槽注入磨坊底层,推动连接磨盘中轴的木转轮。磨坊上层设有大小相等的上薄下厚同心圆(直径约1-1.2米)石质磨盘。磨盘四周是糌粑蓄池,磨盘上方吊有盛青稞的布袋,布袋底部装有出料管并与磨盘接触,随着石盘的转动,青稞自动均衡地通过磨孔落入磨擦面。过去,每月藏历15日和30日为“甲米曲果”专门磨制糌粑的“吉日”。届时,贴身僧...
· 藏文化—工艺技术—藏族造纸技艺
藏族的造纸法是随着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一些造纸工匠而发展起来的。但内地传统上用的是一张帘子反复入水池捞纸的“抄纸法”,而则用的是把纸倒进纸框,然后连框一起搁在露天自然干燥的“浇纸法”,并且两种方法的原料也不一样。所以有人认为,的造纸应属于以印度佛教文化所影响的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的造纸体系,而与汉族地区发明的造纸方式有很大的差异。用浇纸法造的纸,质地厚实,不适合柔软的毛笔,却适合藏族、纳西族的硬笔书写,而且能防虫蛀。造纸原料是一种叫“狼毒”的植物,康巴藏语称为“阿交日交”,属瑞香科,生长于高海拔的山坡和牛场。许多摄影者喜欢拍摄草场上红色的植物,其实那就是狼毒,是一种毒草,接触多了皮肤会过敏。先把狼毒的根刨出,里边的黄心心不能用,用中间白的一层,撕下来刮成细条,晒干,放水中煮一到两个小时,捞起来,把料子放到石臼里用木槌打成浆状,再搁到酥油茶桶里捣作纸浆。然后把捞纸框(木框绷纱布做成)摆在水面上,...
· 藏文化—工艺技术—拉萨风筝
在很久以前雪域高原就有许多民间广为流传的游艺,其中的风筝有它别具一格的特点。按以往的习俗,放风筝的季节一般为每年的秋季中旬间,问一些老者就可知一二。为何认为秋天才能放风筝,因为卫藏地区这时风力较足。放风筝时间过早会引起农民的非议,说放风筝的时间早了秋季就过早终结。比如:庄稼和果树的叶子过早的凋落。一般在藏区的各个地方都有放风筝的习俗,但最集中的在拉萨和日喀则的各城镇中。放风筝的人主要以青少年居多。他们主要在房顶或广阔的原野上放风筝,一些特别喜欢放风筝的小伙子一放起风筝就会忘记整天的劳累,越放越起劲,有时还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特别是风筝在空中相互争斗时有一种战斗机在空中作战的风采。藏族风筝虽然它的形态单一,菱形平面,但是它的图形丰富,具有争斗玩耍的功能。放风筝的人按放线和收线的微妙变化可以使风筝在空中上下迅速升降、旋转、左右打滚。秋天在碧蓝的天空中风筝与白云并肩飞翔的情形给丰收的季节增添了一...
· 藏文化—工艺技术—藏族邦典与卡垫织造技艺
“邦典”是农区、城镇妇女均系有围裙,藏语叫“邦典”,是藏族妇女的标志。邦典是羊毛织品,编织精密,美丽大方,色彩艳丽。它的生产首先要将羊毛纺成线,再染色和刷毛,织成条状后再缝合成围裙。围裙织法独特,编织精密。农牧区妇女喜欢以强烈的对比色条相配,城镇妇女则选择以纤细的相关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调子。邦典有宽纹和细纹两种,宽纹以强烈的对比色调相配制,具有粗犷明快的风格,为广大农牧区妇女所喜爱;细纹以纤细的相关色调组成娴雅温和的格调,为广大城市妇女所选用。“卡垫”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的原料纤维长,弹性强,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卡垫”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卡垫用绵羊毛手工织成的毯子,一般宽2.5尺,长5尺,用于座卧处铺垫。卡垫结构紧密,色彩艳丽,多以龙、凤、鹿、花草为图案,具有浓郁的藏族艺术风格,是最富盛誉的手工艺品。拉萨、日喀则、江孜和泽当为传统产区,其中,江孜卡垫...
· 藏文化—工艺技术—七彩经纬:藏毯的颜料
藏毯用途很广,分为卡垫、地毯、靠垫、坐垫、挂毯等。它以纤维长、软硬度适中、弹性强为特点,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今的藏毯产品花色除了保持传统图案龙、凤、仙鹤、花木、白云等外,还开发了许多具有时代风貌的新图案,赢得了国内外用户的赞赏。藏毯用色比较丰富,过去染色用料主要由植物、矿物、色土等调配制成各种不同颜色,其次是从印度、尼泊尔等邻国进口化学颜料。天然颜料着色后稳定性强,持久,但采集、加工这些染料所用时间长、工序繁杂,如今大多数人都使用化学颜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