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语言文字—藏语的魅力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58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语言文字—藏语的魅力,藏语是富有表现力的优美雅致的语言,藏语的语调抑扬顿挫,十分明快。据统计,在国

  藏语是富有表现力的优美雅致的语言,藏语的语调抑扬顿挫,十分明快。据统计,在国内使用藏语的人口有460多万人。
  
  藏族人从小就学习谚语。藏族谚语有悠久的历史,在公元9世纪前后的藏文史料中,有一部《松巴谚语》集,就记录了一批谚语。公元11世纪时,藏传佛教噶当派高僧博多哇善于引用谚语宣讲佛法,后来由他的弟子将他的讲话整理集录成书,名为《喻法宝聚》,其中也记叙了大量的谚语。在藏区流传的谚语集有六七部。藏语称谚语为“丹慧”,无数丹慧内容丰富,寓意深邃,贯穿在神话、传说、寓言和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中。藏族谚语常用排比、譬喻、夸张等手法,而它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具有灿烂的民族色彩和浓郁的高原气息。在藏族谚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大多同雪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密切相连,如雪山、湖泊、峡谷、牧场;如、菩萨、经典、白螺;如大鹏、白鹤、牦牛、骏马;如糌粑、乳汁、氆氇、哈达,都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事物。所以,藏族谚语光彩照人,充满智慧之光。像“心善如奶汁,良言似钥匙”、“人不要纠纷,树不要节疤”、“马贵不在鞍鞫,人贵不在财富”、“马踏软地失前蹄,人听甜言栽跟头”、“布谷鸟爱黎明,猫头鹰盼黄昏”等等民谚,犹如草原盛开的花朵,姹紫嫣红,令人耳目一新。难怪藏族有这样的说法:“话无丹慧难说,器无把柄难握”,“语言要丹慧,姑娘要妆饰”,“可口的酒是甘露,悦耳的话是丹慧”。 

  “水积多了成江河,丹慧积多成学问”,藏族把一个人的辩论能力和掌握谚语的多寡视为其才智高低的标准。他们娴于辞令,善于使用谚语,在讲话时如同清泉汩汩,滔滔不绝,倘若一时确定不了该用什么词继续表达时,就会用一种不带任何含义的语言空间。藏语有不同的声调,所以同一发音用不同的声调来说,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凡是来到藏区的客人,当他第一次听到藏族朋友讲话时,尽管对讲话内容一无所知,但仍会感到,在高低轻重配置中的藏语音调是那么和谐入耳。 

  毫无疑问,语言的功能是交流信息,然而,当一个民族步入审美领域后,语言就同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构成了美感追求中的几个方面。对藏族来说,由于他们世代过着游牧生活,除了民歌和土风舞外,其它审美欣赏是有限的,于是,迁徙在千里草原上的牧人,更多是在言谈中娱悦自己,久而久之,语言成了审美享受的中心。在藏区常有这种情况:每当遇到地区或个人间的纠纷时,双方便推举口才好的人出面对垒说理,这种善言者藏语称之为“中间人”。双方的雪堪当众辩论,高明的雪堪善于使用异乎寻常的平缓语气,投出极富哲理的丹慧,向彼方发难,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以尖刻的诘问使对手难以招架。双方“雪堪”的说理,有时遮遮掩掩,意在言外;有时单刀直入,冲刺要害。他们互相申说责问,劝谏商榷;他们引经据典,慷慨陈辞。这种演说不受时间限制,当某方面“雪堪”发言时,所有在场的人认真谛听,绝不交头接耳或前仰后合。按照藏族习惯,在别人结束议论前,用语言或行动打断是失礼的行为。就这样,双方“雪堪”都运用自己的言词,去揭示事情的和本质,用哲理去说服对方,最终达到明辨是非,平息事态的目的。

  在藏区,讲演会在社会交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参加讲演会是一种享乐。不论是什么性质的谈话,只要允许参加,人们就一定按时到场,哪怕那天下着瓢泼大雨,狂风卷地;哪怕那天他因病正发高烧,头重脚轻,他也绝不会缺席。在谈话会上,如果某人能抢先发言是一种荣耀,如果事先喝了一点酒,讲起话来更是铺天盖地,没完没了,好像在这个会上需要讲话的只有他一个人。
  
  藏族人说话彬彬有礼。有许多民间谚语是阐述言谈艺术的,如“慢慢熬出来的茶味道好,慢慢讲出来的话意思明”;“不放盐的茶没喝头,不加谚语的话没听头”;“话未出口先考虑,鸟未展翅先鼓翼”;“没套嚼子的马嘴巴硬,缺少礼貌的人口气大”;“马要跑在平滩上,话要讲在道理上”等等。这些语言的精妙,不仅在于比喻形象和辞藻华美,而且在于它们寓意的深刻,在这些谚语中浓缩着丰富的人性内容。
  
  牧人见了客人打招呼时要说一长串的问候话,从家里人平安问到牲畜平安,从亲戚好问到朋友好,必须从头到尾一一问遍,他们对这种一长串问候话,不厌其烦;在同客人告别时,也要说许多送行的话,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祖父和老祖母们,一遍又一遍地祝颂客人无灾无难、吉祥平安、福运长久、扎西德勒,他们对这种一长串的祝愿语,也从来不厌其烦。
  
  语言并非虚掩之物,它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折射着社会和人们的意识。在藏族人的习惯中,说话直来直去,不须有那么多的顾虑,也不须有什么防卫,而是舒展自己的心灵,就像开在阳光下的花一样。藏族禁止以恶语伤人,藏族谚语说:“善言相睦是为人的根基”;“话语虽无刀刃,能把人心上的油脂挖去”;“一言失口无法捉住,利箭射出不再回来”,在藏语中实实在在找不出粗鲁的脏话来。当一个牧人和对方争执起来而激动了的时候,充其量不过是辱骂对方说:“你这个白痴”,“你这个恶蛇”,“你这个麻疯病患者”,或者说:“你这个来世成为鳄鱼的”,这已是胜过杀人刀子的、使对方难以容忍的言辞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藏语中没有污言秽语,但根据藏族的逻辑,如若某人得罪了你,你直接骂他本人才是,不应移怨到此人的亲属,特别是长辈亲属的身上。不把诋毁指向憎恶者本人,偏离真正的对象,指向其母亲甚至祖母、外祖母发泄的做法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因为伤害你的毕竟不是对象的亲属。而且,用那种与“性”相关的言辞对人辱骂,也违背藏族的习惯。
  
  藏族人对他人称呼时,语言是十分娴雅的,为了表达亲切,常在称谓或人名前后添加助词,如有些地方,习惯于在称谓或人名之后加“拉”字音,如“阿米拉”、“阿伊拉”、“丹增拉”、“扎喜尼玛拉”等;而在有的地方,习惯于在男性的名前添加“侠布”的助词,如“侠布多日杰”、“侠布当周才郎”等;在有的地方,当呼唤同辈或晚辈的名字时,习惯用“嘎”或“洛”的音加上名字的第一个音来表示钟爱,如把罗桑达杰称作“罗嘎”,把丹增吉布称作“丹嘎”,把才仁东主称作“才洛”,把扎西才让称作“扎洛”等;也可用某个名字的第一和第三音构成爱称,如巴桑罗布的爱称是巴罗,扎喜索朗的爱称是扎索。藏族在习惯上不准对老年人直呼全名,比如,有位老人叫南加才郎,晚辈只能称他为南加老爹,而南加只是他名字的一半。
  
  在藏语中有一般用语和敬语的区分。敬语的流传是与藏族社会中重身份、重等级的习俗相应的。比如,在藏语中的问候语:“您来啦”,一般用语说:“秋团当”,对长者或应说:“切拉亥不当”;“请坐”,一般用语说“秋多”,对长者或应说“切尤”;“请喝茶”一般用语说“加通”,对长者或尊才应说“加余”;“吃糌粑”一般用语说“糌粑索”,对长者或应说“糌粑撒”;在告别时所说的含有请走好之意的“慢走”,在一般用语中说“嘎力卓”,对长者或应说“嘎力撇”;说“过来”这个词时,对身份同等的人说“卓哇”,对长者或应“拍扒”;俗人使用的碗称“尕如”,使用的碗要称为“苏得喝”;俗人骑的马称“史搭”,的乘骑要称为“曲巴”;俗人的头称作“过”,的头称作“吾拉”;如某物是一般人送给的,在言谈中说此物由某人“新当”,若是贵人所赐,在言谈中要说此物由某人“阿能多”;对于幼年或青壮年人死亡称为“呵颂”,老年人死亡敬称“佳颂”,对的死亡要使用最敬语“仲颂“;对于一般人讲话中的嘱托以“呀呀”的声音来答应,对长者或的话,则以“拉索”的声音来应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藏语中,怎样根据对象及场合的变化来正确使用敬语和最敬语的规定,虽是藏族传统社会身份等级制的遗俗,但它却从另一面保障着语言的俊秀隽永,为藏语的措词增添光华。
  
  语言是历史的沉淀,能以它独具的性质帮助人们认识一个民族的过去;语言又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工具,它也直接关照现代生活。
  
  言为心声,一个美的心灵,需要美的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语言文字—藏语语音结构
(一)声母藏语有单辅音声母和复辅音声母两类。单辅音声母一般是30个左右。拉萨话中有28个,而康区德格话有42个。复辅音声母主要有前置辅音加基本辅音和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两类。在能够反映古代语音的书面语中有180多个复辅音声母,而且还有三合、四合复辅音,但现代藏语中主要是二合复辅音。属安多方言的道孚话,还保留有较多的古复辅音声母。(二)韵母藏语分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3类。单元音韵母多的达十六七个,如拉萨话;少的只有6个,如夏河话。必须说明的是:第一、现代藏语中卫藏、康方言元音分长短,配合声调,并与声调互补;安多方言元音则不分长短。第二、卫藏、康方言中有鼻化元音。复元音韵母主要是二合的复元音韵母,按性质可分两种:其一,真性复元音韵母是几个无音并立不分主次,同样紧张清晰的元音结构。这也是藏语语音的一个特点。有的地方话,如普兰话,不仅有非鼻化的真性复元音,还有鼻化的真性复元音。其...
· 藏文化—语言文字—藏语方言的划分
藏族有统一的书面语,但其口语因地而异,至今尚未形成全民族公认的口头标准语或普通话。藏语方言的形成历史久远。早期藏文文献中,已有方言差异的迹象。7—9世纪,藏文的产生促进了藏语方言的统一。随着吐蕃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大,藏族长期生活在地广人稀、山水相隔、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中,极易助长方言的发展。9世纪中叶后,吐蕃王朝解体,藏族社会长期处于割据状态,进一步加剧了方言的分化。关于早期藏语方言,历代藏族学者如萨班·贡噶坚赞和司徒·曲吉迥乃等在他们的著作中早已谈及。关于藏语方言的划分,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学说有:苏联学者罗列赫30年代提出的五分说,匈牙利学者乌瑞50年代提出的四分说,日本学者西田龙雄提出的五分说,美国学者李方桂和谢飞提出的三分说和四分说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语言调查组在对藏区语言进行调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卫藏方言、康区方言和安多方言的三分说。此后,我国藏学...
· 藏文化—语言文字—藏语基本特点
藏语是我国藏族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省的部分地区。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现代藏语有以下特点:(1)浊辅音声母趋于清化,局部地区所保留的浊声母都是来源于古复辅音声母中的浊基本辅音;(2)复辅声母趋于简化和消失,只在局部地区保留带前置辅音的二合复辅音;(3)单元音韵母增多,特别是鼻化元音;(4)元音有长短区别,并与声调有互补关系;(5)有鼻化和非鼻化两类真性复元音韵母;(6)辅音韵尾趋于简化,从而引起带辅音韵尾韵母的简化;(7)有较完整而稳定的声调系统,而助数量有增多的趋势;(8)谓语是后置表达系统(即谓语的语法意义由谓语之后的万分表示);(9)构语和构形的语素之间有丰富的减缩变化;(10)动词只保留简化的屈析变化,而且它已失去独立表达语法意义的功能;(11)动词有丰富的体的范畴;(12)判断动词和存在动词有两种表示不同人称的词汇形式;(13)动词无人称和...
· 藏文化—语言文字—藏语词汇结构
藏语的词汇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藏语的固有词,比重最大;第二是借词;第三是用固有词作为语素构造的新词。借词和新词丰富了藏语的表达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许多已成为藏语的基本词汇。(一)固有词中的敬语与非敬语藏语固有词中有敬语与非敬语之别。在1000多年前的藏文文献中就有许多敬语词。敬语是社会严格地分成不同等级及等级间界限不可逾越在语言上的反映。敬语作为藏语整体中的一个方面,是受藏语一般规律制约的。同时,又具有相对自成体系的表达形式。敬语的形式和用法是多样的,一般用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平辈中的年幼者对年长者或互不相识的客人。使用敬语是对上级、长辈、长者和客人的尊重。讲敬语使人感到亲切、文雅,是“语言美”的一种表现。在旧社会,敬语又分若干层次,对农奴主说话要用最高层次的敬语。敬语的使用因地而异:卫藏地区使用较为普遍;康和安多地区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只有少数动词、名词和人称代词有敬语...
· 藏文化—语言文字—藏语言越来越丰富
拉萨市编译局强巴尽管从事翻译工作26年,但他不时翻阅厚厚的藏汉词典。他说:“日新月异的新名词,只有借助词典来翻译。”强巴回忆说,1972年他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藏汉文翻译时,能买到一部藏汉对照词典简直是“如获至宝”。曾参与过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翻译工作的彭措扎西说,由于当时藏文里的现代词汇贫乏,诸如“帝国主义”、“共同纲领”等翻译成藏文时只能音译。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藏文,最早的藏文词典的出现距今只有52年。1949年一位名叫格西·曲吉札巴的僧人学者,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拉萨一贵族的资助下,出版了第一部木刻板《藏文词典》。1957年,民族出版社用现代印刷再版了这部词典,并且用汉文注解。然而这部局限于帮助阅读佛经和藏文古籍的工具书,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1959年民主改革后,随着藏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藏文词汇越来越丰富。藏汉族学者先后编著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