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傩文化—傩俗崇拜—三川土族的“纳顿节”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4
转发:0
评论:0
傩文化—傩俗崇拜—三川土族的“纳顿节”,青海东部民和县土族聚居的三川地区,至今仍保存着一种古代军事部族时期的祭祀仪式——

青海东部民和县土族聚居的三川地区,至今仍保存着一种古代军事部族时期的祭祀仪式——“纳顿会”。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举行的纳顿会,是三川土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和规模盛大的民俗活动。

纳顿会是三川土族为所信奉的“二郎神”和“地方神”而举行的祭祀盛会,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纳顿会前一天下午要举行迎请“二郎神”的仪式,即把二郎神从庙内请进神轿中,由4人抬轿,1人鸣罗开道,沿途焚香化表,燃放鞭炮,把二郎神迎请到会场。善男牵羊抱鸡敬献在二郎神香案前,当牲祭摇头摆尾时,表示神将受用,随即宰杀并分给众人享用。当天下午举行的仪式称为“小会”,第二天的仪式为“正会”。

 
正会的会场一般设在村庄的广场或打麦场上。会场要扎一顶坐北朝南可容纳百人左右的白布帐篷,场地四角按金、木、水、火方位各立一根幡杆,场地中央为土,立一根最高的幡杆,每根杆顶系黄白两色纸做的长幡,中间那根幡杆顶部用红布条系着一个直径约50公分的大馒头,馒头下面系着很多很长的各色纸幡。至此,便拉开了“纳顿”盛会的序幕。

“纳顿”是由“跳会手”、“跳面具舞”、“跳法拉”等内容组成的民间祭祀仪式和民俗文化娱乐活动。“会手”队伍由上百人至数百人组成,队伍前导为十几至几十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最前面的几位老人手持箫管,随后数十位老人分别手执三角旗和古代兵器,最后是按辈份、年龄、军中品级排列的旗手及头戴红缨帽的锣手。会手们在锣鼓伴奏下,踏着舞步缓缓向前行进。

会手队伍每到路口或桥梁处要狂欢一番,意为“过关”。当主队与客队汇合时,锣鼓齐奏,鞭炮齐鸣,两队相互用大碗敬酒,人们高呼:“大好!大呀好!”此时称为“合会”。合会之后要“摆阵法”,如:“龙门阵”、“八卦阵”等。挥阵后举行“搭头”、“报喜”、“打杠子”等仪式。“搭头”主要是向神禀报参加“纳顿”的村庄、人数及办会的目的;“报喜”是向神报告今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也是纳顿会的开始仪式。

从各乡镇“纳顿”会演出的节目看,多以《会手》、《庄稼其》、《五将》、《三将》、《杀虎将》五个节目为主,除《会手》外,均为面具舞蹈。而面具舞蹈中最重要的是《庄稼其》和《杀虎将》,这两个舞蹈一为开场,一为最后压轴。

《庄稼其》是表演农夫教育儿子专心务农生产的情景,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体现出土族人勤劳、朴实正直的品格。《杀虎将》表演的是神通广大的“山王”战胜群妖、为民除害的传说,是风格粗犷的面具舞蹈。该舞蹈源自民间祭祀动物图腾时的拟兽舞,从中可看出,土族先民早期崇拜动物图腾的原始宗教信仰。

“纳顿”节的最后仪式是“跳法拉”。“法拉”意为神汉,是人与神的中介。神附体后,法拉代表神说话、下圣意;跳神以驱鬼逐疫、祈福纳吉。三川土族“跳法拉”是萨满教的遗绪,它保留了古东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遗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傩文化—傩俗崇拜—青海三川土族“跳法拉”
青海省土族聚居的民和县三川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民众“纳顿”会。这种民俗活动,是三川土族特有的传统节日,也是延续至今的一种军事部族时期的祭祀仪式。“纳顿”的最后一个程序是“跳法拉”。“法拉”是土语的音译,意为“神汉”。法拉作为人与神的中介,在神附体后,他代表神说话,下圣意。法拉跳神时,手持钢制古戟,两腮插上两把长20公分、宽1公分的两支刃钎,绕场蹦跳作舞。也有将钢钎插在双鼻孔、双耳、双肩、双奶头、舌头上,被称为“十二钢钎”。当法拉进入亢奋状态后,口吐白沫,目光呆滞,此时即神灵已经附体。法拉跳舞向神献祭,并手执神刀,跑到幢幡前向宝盖、钱粮及帐前供物各击一下,随后他人将上述供物取下焚烧。法拉向村民宣示神谕:今天某村某家“纳顿”设下神坛请我来,我心里喜欢,钱粮已收下。今后你们安崇奉神灵,我去禀报玉皇,保佑你们村子,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此时人们呼号应和...
· 傩文化—傩俗崇拜—四川傩坛“三圣”之一川主
四川不少地区的傩坛,供奉川主、土主、药王(合称“三圣”)为坛神。所设之坛,也称“三圣坛”。至于“三圣为谁?传说甚多。”“川主”,即习称的“灌口神”或“灌口二郎”。一说是秦朝蜀太守李冰,一说是隋朝嘉州刺史赵昱。据说秦朝年间,李冰去灌县上任,正逢岷江江水暴涨,淹没了大片田地、庄稼。而下游东边,又缺水灌溉,稻谷干旱如柴,人畜饮水奇缺。为寻求治水办法,李冰到玉垒山等地察看,发现了一条没有凿通的干沟。仔细打听,得知此沟原是蜀国丞相鳖灵当年治水的遗迹。鳖灵曾想打通此沟,把河水分成两段,既疏导上游江水,扼止岷江恶水,又可灌溉川西坝子数万亩良田,造福民众。李冰十分叹服鳖灵的主张。但是,开通此沟,需劈开玉垒山石岩,修筑引水灌溉水渠,工程十分浩大。不过,天下无难事,全在有心人。经过实地考察,精确勘察,采用当地民间烧岩炸石的方法。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劈开了玉垒山,打通了岷江水道,根治了连年不断的水灾,使成都...
· 傩文化—傩俗崇拜—四川傩坛“三圣”之三药王
中国历史上,称药王的人有好几位:汉代的华陀,明代的李时珍,春秋战国时代宋国的扁鹊。可是,四川傩坛中所指的药王是生于隋朝、主要生活于唐朝的济世名医孙思邈。传说,唐王李世民在一次战争中,打了胜仗,命随军厨子办“九斗碗”(旧时四川农村中最丰盛的宴席)奖赏有功将士。不料,众将士暴吃一顿后,个个拉稀,直跑茅房,这下急坏了唐王。赶紧张榜招医,悬赏治病。这事被孙思邈知道了,立刻来到唐营。他了解了病因,查看了病人舌苔、脉搏后说:“这是因中暑受热,暴饮暴食所致。”接着开了药方,命人到山上采了不少草药,熬水吞服。真是神了,大家吃药后当天止泻。高兴得唐王连喊:“真是神医,药到病除呀。”即命中军,重金答谢。可孙思邈分文不取,悄然离去。后来,唐王的妃子生了重病,茶不思饭不吃,成天恶心欲吐。御医也曾相看,不见病情好转,唐王立即派人请孙思邈看病。孙思邈给唐王贵妃把脉,察看舌苔、神色后,向唐王双手一拱,笑道:“恭喜唐王,...
· 傩文化—傩俗崇拜—四川傩坛“三圣”之二土主
土主,四川壁山县人,是主管田蚕、五谷,驱赶虫蝗、瘟疫的田土保护神。如阳戏“出土主”一折中,土主自称:“吾是四川壁山土主神,主持泽吉宴临。红莲愿信皆圆满,田蚕五谷足丰登。”又说,土主原是壁山县鸡公岭的土地。任上,当地妖孽猖獗,瘟疫横行。土地力治群妖,保百姓以平安。玉帝因他伏妖有功,册封他为“土主清明河潼帝君”。让他主管土地,保百姓五谷丰登,百业兴盛。不过,在民间崇奉土主的同时,还把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神如谷父、蚕母、牛王、瘟主等一并敬奉。在剑门蜀道上,有一土主祠,祠中有几龛神像。中殿供着土主菩萨,象征着他是田地的总管,而两侧分别塑着谷父、蚕母、牛王和瘟主菩萨(也叫瘟神)。而且,每位神祗,都有传说故事。过去山里人,生活甚苦,一年四季吃的是红苕、包谷,穿的是粗陋麻片。某年,来了一男一女,男的带来一袋谷子,教人育秧、种稻。每逢“谷雨”下种,秋后,收谷上坡。家家吃上了白米饭;而女的,虽不下...
· 傩文化—傩俗崇拜—傩傩送丝蚕
在四川民间傩戏里,有一出《送丝蚕》的剧目。剧中主角傩傩面戴一个没有下巴的面具,在土地与春宫陪同下,挨家挨户送丝蚕贺春,祈祝人们四季兴旺,家境富强。可是,傩傩为什么没有下巴?为什么要挨家挨户送丝蚕,说来故事颇为传奇、生动。话说,傩傩自幼失去双亲,七岁即上财主家当马童牧马。傩傩主家,家境豪富,膝下只有一女,伶俐可爱,远近闻名。可是年已二十,仍不出嫁。远近宦官子弟、富豪人家,相媒求婚,概不应允。一天,又有一官宦大户前来提亲,员外见年轻人彬彬有礼,又门当户对,当即应下聘礼,可是小姐誓死不嫁。员外大怒立即究问原因,若说不清原因便立即许人成亲。无奈之下,小姐实话禀告自身已许他人。员外大惊追问许与何人,由何人媒证?小姐说,身许家中白马,马童傩傩为媒。并说白马乃神灵投胎,不久即可变人成亲。员外气极召来傩傩盘问,傩傩说,是梦中白马相托,小姐应允。员外怒不可遏狠狠打了傩傩一巴掌,把傩傩打倒在地,打掉了傩傩的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