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落草”与育儿之俗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2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落草”与育儿之俗,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逐渐“落草”之俗也被黑土地上的其它民族人民接受。早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逐渐“落草”之俗也被黑土地上的其它民族人民接受。早年的满族孕妇生产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上谷草,让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称婴儿降生为“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

  一个孩子的“落草”往往是全家的大事。妇女一旦怀孕,对孕妇有许多清规戒律,如: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进产房;不准祭祀祖先和参加别人的婚礼;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盐和酱,惟恐孩子成“喉巴”。

  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射的勇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

  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给孩子。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热水等。老太太一手托着孩子,一手给孩子。边洗边唱:“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洗脸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最后,老太太用一根大葱连打三下婴儿,边十丁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后,孩子的父亲将葱扔到房上,亲友们一起贺喜。孩子满月后,将悬于门上的“公子箭”和红布条收回栓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正中北侧的子孙袋里,旁边供奉着“佛托妈妈”,是保婴之神,满族人家每到春秋,要祭祀佛头妈妈以求赐福。祭祀之时,把子孙绳从神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里未字男女和抱孩子的妇女跑拜案前,众人叩首。萨满用柳枝蘸水向洒孩子头部,又让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驱邪,随后取下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的颈上。过三天把五彩线收回贮在子孙袋里。因五彩线称为“锁线”,此俗谓之“换锁”。

  满族生育还有“采生”和“开奶”之说。婴儿看到的第一个外人被称为“采生人”,意为采生人将对婴儿产生影响,有的还被认为干爹干妈。开奶,是请多子女的妇女给婴儿喂第一口奶,意谓消灾无病好养活。

  做满月,女客将两个馒头合在一起,拿着让产妇咬一口,谓之“满口”。从这天起,产妇要增加饮食,没有什么禁忌了。设宴招待客人,以长面条为主款待客人,意谓绵绵不断健康长寿。

  “抓周”。孩子周岁时已初懂人事,传说这一天可以测出孩子一生的情趣和志向,所以满族人多有“抓周”习俗。婴儿满周岁之日,其家人将纸笔、书册、弓箭、顶戴、乐器、烟酒、赌具等,放在炕上,让婴儿去抓。据说抓到什么,将来就要干什么。

  “挂悠车”。满族人生第一个孩子,满月时,姥姥家要给孩子蒸“河咧”(长蛇型的面驹驹),俗谓吃了可多生发。为了避免孩子翻动从悠车上掉下来,也考虑孩子长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骑马腿的位置端正,便将孩子胳膊肘、腿膝盖、脚脖处用带子捆绑起来,孩子动弹不得只能仰卧。因此满族少年身体多健美,很少驼背弯腰。满族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梁装枕头,枕在孩子头下,俗称“睡扁头”。其舅父在这天要送给一个悠车,并亲手挂起来。悠车以经人用过的为佳,俗称“养活孩子吊起来”。亲友要送小衣服和小铃铛等玩具。如婴儿哭闹,要边推悠车,边哼“悠悠调”。如《月儿圆》悠悠调这样唱到:

  月儿圆,月儿大,月儿已在树上挂。

  小妞妞,别哭了,额娘领你找阿玛。

  船儿摇,别害怕,长大嫁给渔老大。

  鱼皮鞋,鱼皮袜,鱼裙鱼袄鱼马褂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端午、艾蒲与满族人
端午,满语称“孙章嘎依能吉”;艾,满语称“崔哈”;蒿,满语称“哈木甲”。满族人把艾、蒿合称“艾蒿”。菖蒲,满语称“沃克吉哈”。艾,植物草属。《字说》:“艾可入病,故字从艾。”《巴彦县志》:“艾,茎、叶青而微白,高一、二尺,叶片生为羽状分裂,皆生白毛,甚密。”夏、秋之交,刚开小花,淡褐色,结实累累。取叶干后揉之,则成艾绒,医者灼以治病,谓之“炎”。蒿,草之高者曰蒿,有白、赤、青、黄、黑之别。白者味清香可食。《诗·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同蒿,形、气同于蒿,亦可茹。蒌蒿,俗称“柳蒿菜”,植物疏之属。《诗·国风》:“于以采蘩”,蘩即同蒿菜,叶长、多缺、有尖、色淡绿,叶甘辛。春种与秋种均可食。《呼兰县志》:“有水蒿,碎而绳之,可以引火。”艾蒿,农历五月初,顶着露水珠采的药性最佳。嫩江两岸的满族村屯人将艾蒿入沸水中以箸搅、凉后为幼儿,大人用其。上了岁数的人将艾蒿擦成火绳,盘成球形,吊于屋内成...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东北三大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东北三大怪”第三怪。说怪,其实并不怪,“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的是“悠车子”,是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育儿习俗。北方民族早期妇女和男人一块外出劳作,为了照料方便,孩子从小就随着父母外出,“绳之以板”挂在马上。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等盛孩子的“悠车”挂在勒勒车上。后来游牧民族走出草原,定居下来,便开始了“挂在房梁上”悠车育儿阶段。可以这样说,悠车子不但摇大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摇大了驰骋中原的努而哈赤……悠车是满族抚育孩子用的工具。悠车形似船,用绳子系在大梁上。当孩子要睡觉时,母亲就把他抱进悠车里,边唱边悠,孩子很快就入睡了。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聪明的关东妇女发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东北的妇女劳动量很大,她们往往是手里干着活,嘴里哼着摇篮曲或唠着喀。为把自己解放出来,琢磨着创造一种工具,既能让孩子睡觉又能干活,悠车子应运而生了。这里还有一个有关悠车子的传说:过去东北森...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
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见怪不怪,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许许多多抵抗严寒的故事。它是那么奇特,那么有趣。“窗户纸糊在外”就是其中一怪。风雪交加的东北地区,过去没有玻璃,居民用纸糊窗。南方把纸贴在窗里面,而东北却把窗纸糊(贴)在外面。传说是东北人好面子,也有人说是东北人把好处让着外人,实际上他体现了东北人的聪明。一是因东北冬季寒风凛凛迎窗扑来,如果把纸贴在里面就会吹掉;二是因东北冬季窗纸上结霜,白天太阳一出,霜化成水,会把纸润湿掉下来;三是东北冬季下雪,纸贴在里面窗棂积雪,融化润湿窗纸也会掉下来。这里,从十月起,凉风渐渐吹落树上的叶子,吹黄地上的青草,严冬迈开匆匆的脚步,来到了东北。漫天的大雪在北风的吹刮下,覆盖了这里的一切。气温下降到零下40℃以下,室外滴水成冰。老人们嘱咐孩子们:“戴好帽子,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呀!”东北...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黑土风表摔跤
在朝鲜族的体育活动中,摔跤是青年们最喜爱的项目。在朝鲜族聚居的地区,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竞技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摔跤的场面。只要哪里围了许多人,哪里就一定是在进行摔跤比赛。每年的仲秋节,一般都要进行摔跤比赛。到时远近的摔跤好手都闻讯而来,争标夺魁。在比较正规的比赛时,人们常常选出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以此来鼓励优胜者。比赛时双方穿上特制的摔跤服,每人在右腿上扎一条摔跤带,双方都将左手套进对方的摔跤带里,右手抓住对方腰带,裁判员宣布比赛开始,双方同时站起,比赛正式开始。双方使出全身的解术,互不相让;围观者则更是喊声震天,叫好助威,场面十分活跃。经过几番较量,优胜者最后选出,这时由主持人宣布奖品的归属者。获奖者要牵着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