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达斡尔人的祈雨祭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5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达斡尔人的祈雨祭,每逢夏季干旱少雨,达斡尔族村屯的妇女们自发组织起来举行祈雨祭祀活动。祈雨祭祀

  每逢夏季干旱少雨,达斡尔族村屯的妇女们自发组织起来举行祈雨祭祀活动。祈雨祭祀活动首先由村屯中年长的妇女发起,各户妇女积极响应,每家每户都从自家中带一只鸡和一碗稷子米,聚集到村屯外面河边的大柳树下,同时还邀请两、三个男子帮助宰杀鸡。人们来到柳树旁先架设好吊锅,邀来的男子开始宰杀鸡,妇女们从男子手中接过剥下带毛的鸡皮挂在河岸搭起的三角木架上,妇女们从河中提水倒入吊锅内,男子把宰杀干净的整鸡放入锅内开始煮鸡,待鸡煮熟后捞出来放到桌子上的盘内,然后插上三炷香备祈雨祭祀之用,对于摆放好的熟鸡达斡尔族语称:“多德、嘎贝日”。祭祀鸡摆放好后,妇女们就各自整齐的跪在祭祀桌前,周围的环境显得庄重肃穆,祈雨祭祀仪式准备就绪。

  祈雨祭祀仪式开始时,先由“巴格奇”(达斡尔语:助巫,即巫师的助手)来致诵祈雨祷词,“巴格奇”一边口诵祷词,一边用右手拿木匙不断舀左手所持木碗中的用奶和酒拌的稷子米,把它们撒到河水中。诵祈雨祷词和撒稷子米完毕后,妇女们全体叩拜后起立,帮助男人把祭祀桌上的鸡切成肉块,同稷子米齐下锅煮熟后再次举行祈雨仪式。仪式上,“巴格奇”再次口诵祈雨祷词,把米粥撒向河水中,祈求上苍降雨解除旱情,妇女们再次面朝河水齐跪在河岸上,焚香叩拜,祈求降雨,解除旱情来赐福人间。祈祷完毕后,众人席地而坐于柳树下,共食鸡肉米粥。食毕,人们自动拿着带来的水桶和盆到河边取水,然后拎着盛水的桶和端着盛水的盆到河岸上互相追逐着往身上泼河水,反复取水泼撒,以此为乐,寓天降雨之意,直到参加仪式的人个个泼得满身衣服湿透为止,待整个祈雨祭祀仪式结束,人们返回村屯家中。

  达斡尔人祈雨祭祀活动是承袭了祖先辽朝契丹人祈雨祭祀的风俗。据《辽史》记载:“若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又翌日,植柳天棚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应历十二年五月庚午,以旱,命左右相沃,顷之,果雨。……应历十七年四月,射柳祈雨,复以水沃群臣”。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唯独达斡尔人承袭了契丹人的泼水祈雨风俗,其他少数民族中是没有这种风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达斡尔人的敖包祭
优美动听的达斡尔族民歌《敖包相会》流传甚广、久唱不衰,敖包会是从敖包祭承继演变而来的。所谓的敖包,即在达斡尔人村屯附近的高岗或山上用石块堆积成的圆锥塔形的祭坛,其中心植有一棵树。达斡尔人具有祭祀敖包的传统,达斡尔人称敖包祭为敖包·沃贝。早在清代,达斡尔人以莫昆(氏族)为单位祭祀自己的莫昆(氏族)敖包,除此之外,各地总管衙门也有单独的敖包,称衙门敖包。敖包祭也分为民祭和公祭两种祭,达斡尔人的敖包祭时间分春祭和秋祭。举行敖包祭祀时,要供奉宰牲致祭词。举行春祭敖包的目的,主要是祈求天、地、山、川等诸神,赐予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畜业兴旺、除病消灾;举行秋祭敖包的目的,主要是感谢天、地、山、川等诸神,赐予人间的恩惠,人们获得了五谷满仓,畜群满圈的农牧业大丰收,同时还祈求诸神们显灵消除一切病灾,保佑人们平安幸福。每当达斡尔人举行民间敖包祭时,全村屯的人都来到敖包前席地而坐,巴格奇(巫师助手)在敖包...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齐齐哈尔的达斡尔族风情
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生活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的达斡尔人被迫迁居齐齐哈尔西、北—带,建立一批达斡尔族村屯,以有血缘关系的哈拉、莫昆形式构成社会组织。后来逐步被多哈拉、莫昆成员混居一村的格局替代。[婚俗]达斡尔族历史上有早婚的习俗,20岁左右的年青人基本已完婚。达斡尔族人订亲时只要认为双方年龄、家教、出身适当就可。通常先通过介绍人探听女方父母的意见,经媒人说合,女方家同意后,媒人便磕头致谢,并及时将结果传达给男方家。之后,择日由男方备齐活马、活牛、肉类、酒肴、点心等、在媒人的带领下拜访女方家。女方家则摆下酒宴招待亲朋好友,席上将未来的女婿介绍给大家。同时举行正式的订婚仪式,未婚女婿磕头礼拜,表示信守诺言,他将牛赠给未来的岳母,马赠予未来的岳父,以此感谢女方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婚礼那天,新郎身着盛装,骑着高头大马去迎娶新娘。女方家则派出三四名男宾乘马,女宾二三人陪伴...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北方人的春节
要说过春节,从南到北,由西向东,还得说北方人最为讲究。至今,古时春节的许多风俗,还在北方保留着。一到腊月初八,北方人家家户户都要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核桃、莲子、果脯之类熬成一锅香甜稠粘的腊八粥。当然现在北方城市已很少有人做腊八粥,但吃腊八粥,还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小时候这一天,大人们将剥净的蒜瓣浸入醋瓶中,泡上20多天,准备除夕夜吃饺子时蘸着吃。过完腊八,离过年就越来越近了。北方民俗流传着: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里里拉拉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就是人们说的小年。到了这一天,过年的气氛已充盈大街小巷,置年货,卖年货,或许这是一年中买卖最兴隆的时候。祭灶,也是北方人,特别是北方农村必不可少的节目。“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是流传已久的民俗,现在更多的是人们图个吉利。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来扫房;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东北三大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东北三大怪”第三怪。说怪,其实并不怪,“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的是“悠车子”,是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育儿习俗。北方民族早期妇女和男人一块外出劳作,为了照料方便,孩子从小就随着父母外出,“绳之以板”挂在马上。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等盛孩子的“悠车”挂在勒勒车上。后来游牧民族走出草原,定居下来,便开始了“挂在房梁上”悠车育儿阶段。可以这样说,悠车子不但摇大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摇大了驰骋中原的努而哈赤……悠车是满族抚育孩子用的工具。悠车形似船,用绳子系在大梁上。当孩子要睡觉时,母亲就把他抱进悠车里,边唱边悠,孩子很快就入睡了。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聪明的关东妇女发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东北的妇女劳动量很大,她们往往是手里干着活,嘴里哼着摇篮曲或唠着喀。为把自己解放出来,琢磨着创造一种工具,既能让孩子睡觉又能干活,悠车子应运而生了。这里还有一个有关悠车子的传说:过去东北森...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落草”与育儿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逐渐“落草”之俗也被黑土地上的其它民族人民接受。早年的满族孕妇生产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上谷草,让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称婴儿降生为“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一个孩子的“落草”往往是全家的大事。妇女一旦怀孕,对孕妇有许多清规戒律,如: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进产房;不准祭祀祖先和参加别人的婚礼;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盐和酱,惟恐孩子成“喉巴”。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射的勇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给孩子。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热水等。老太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