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端午、艾蒲与满族人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8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端午、艾蒲与满族人,端午,满语称“孙章嘎依能吉”;艾,满语称“崔哈”;蒿,满语称“哈木甲”。满族

  端午,满语称“孙章嘎依能吉”;艾,满语称“崔哈”;蒿,满语称“哈木甲”。满族人把艾、蒿合称“艾蒿”。菖蒲,满语称“沃克吉哈”。

  艾,植物草属。《字说》:“艾可入病,故字从艾。”《巴彦县志》:“艾,茎、叶青而微白,高一、二尺,叶片生为羽状分裂,皆生白毛,甚密。”夏、秋之交,刚开小花,淡褐色,结实累累。取叶干后揉之,则成艾绒,医者灼以治病,谓之“炎”。蒿,草之高者曰蒿,有白、赤、青、黄、黑之别。白者味清香可食。《诗·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同蒿,形、气同于蒿,亦可茹。蒌蒿,俗称“柳蒿菜”,植物疏之属。《诗·国风》:“于以采蘩”,蘩即同蒿菜,叶长、多缺、有尖、色淡绿,叶甘辛。春种与秋种均可食。《呼兰县志》:“有水蒿,碎而绳之,可以引火。”

  艾蒿,农历五月初,顶着露水珠采的药性最佳。嫩江两岸的满族村屯人将艾蒿入沸水中以箸搅、凉后为幼儿,大人用其。上了岁数的人将艾蒿擦成火绳,盘成球形,吊于屋内成杆中间,火绳终日燃,散发一股清香味,不仅抽烟取火方便,而且还有催蚊虫之功效。

  蒿之初之芽,称“柳蒿芽”,满语称“额穆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种野生疏之植物,年复一年的生长在嫩江两岸。春日采“柳蒿芽”,食甚鲜。满族村屯,有的在5月第二个星期日举行一年一度的“额穆毗”节。

  菖蒲,生湖泊(满语称“泡子”)中,俗称“臭蒲”。《扈从日录》:“濒水丛生,枝叶如柳,长不盈寻。用以作箭,不矫作而坚,泽之蒲不及也。”《盛京通志》:香蒲生水滨,叶二、三尺,抽茎开花,花抱茎端如杵,俗称“蒲棒”,嫩根如笋。《诗》“唯笋及蒲”。嫩江两岸的满族人取蒲棒摔之如棉作被垫等,取蒲草编席娄等。

  《淅东盖》:“都门习俗,每岁自五月初一起,各宅结艾蒲于门旁,悬黄纸殊符于门官,其符绘钟进士(钟馗),或张天师,或绘五毒虫,奇形怪状物为可晒,至初六始揭去。”《民社北平指南》:“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阳节,又称端午。于是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谓能驱避邪。”自唐代以来延续的钟馗驱傩风俗,在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可见至清代,无论是南北方,钟馗驱傩捉鬼以由除夕改为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满族人称“单五节”。传说,努尔哈赤起兵那年,率兵征讨尼堪外兰于图伦城,尼堪外兰逃至嘉班,尼堪外兰带着妻儿老小逃至鄂勒欢屯(今齐齐哈尔城西南30里),送信的人就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把信给“当误”了,使尼堪外兰逃至明朝边境,三年后才抓获他。“当误”皆音“单五”。当时查找尼堪外兰的藏身之处,清兵挨门挨户的搜查,满族人家免查,但以挂“艾蒲”为号。于是,每岁端午,家家户户都挂“艾蒲”示以免查,又有“逢凶化吉驱鬼邪”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落草”与育儿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逐渐“落草”之俗也被黑土地上的其它民族人民接受。早年的满族孕妇生产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上谷草,让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称婴儿降生为“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一个孩子的“落草”往往是全家的大事。妇女一旦怀孕,对孕妇有许多清规戒律,如: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进产房;不准祭祀祖先和参加别人的婚礼;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盐和酱,惟恐孩子成“喉巴”。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射的勇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给孩子。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热水等。老太太...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黑龙江地区的端午踏青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全国各地都有,各地过节的习俗也不同。由于黑龙江地区在端午节期间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所以这里的人们在过节时又增加了野外踏青活动。端午节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唯温州地区为纪念明代忠臣刘景下狱而定在五月初四),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据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端者,初也。”即每月初五这一天,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把“端五”改为“端午”。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踏青,古时也叫远足或远游,现在则叫春游或郊游,它是“清明”时节的主要习俗。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
· 东北艾姓
艾姓是小姓,但是在东北,也有很多艾姓人,大约有九万人,富有爱心,爱家爱家乡爱岗位爱祖国,胸怀宽广,精英荟萃。2020年,辽宁省有艾姓人口39612人,黑龙江省30848人,吉林省19115人,合计89575人,约占全国艾姓总人口69万的13%。辽宁省列全国第4,黑龙江省列第8,吉林省列第11位。迄今所知,辽宁省15支艾氏宗族,黑龙江省6支,其中4支是以尚文公为始迁祖的辽宁省凤城县艾氏宗族的外迁后裔,另2支于1904—1910年间由山东迁徙而来。祖籍山东省10支,河北省8支。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东北三大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东北三大怪”第三怪。说怪,其实并不怪,“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的是“悠车子”,是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育儿习俗。北方民族早期妇女和男人一块外出劳作,为了照料方便,孩子从小就随着父母外出,“绳之以板”挂在马上。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等盛孩子的“悠车”挂在勒勒车上。后来游牧民族走出草原,定居下来,便开始了“挂在房梁上”悠车育儿阶段。可以这样说,悠车子不但摇大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摇大了驰骋中原的努而哈赤……悠车是满族抚育孩子用的工具。悠车形似船,用绳子系在大梁上。当孩子要睡觉时,母亲就把他抱进悠车里,边唱边悠,孩子很快就入睡了。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聪明的关东妇女发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东北的妇女劳动量很大,她们往往是手里干着活,嘴里哼着摇篮曲或唠着喀。为把自己解放出来,琢磨着创造一种工具,既能让孩子睡觉又能干活,悠车子应运而生了。这里还有一个有关悠车子的传说:过去东北森...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
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见怪不怪,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许许多多抵抗严寒的故事。它是那么奇特,那么有趣。“窗户纸糊在外”就是其中一怪。风雪交加的东北地区,过去没有玻璃,居民用纸糊窗。南方把纸贴在窗里面,而东北却把窗纸糊(贴)在外面。传说是东北人好面子,也有人说是东北人把好处让着外人,实际上他体现了东北人的聪明。一是因东北冬季寒风凛凛迎窗扑来,如果把纸贴在里面就会吹掉;二是因东北冬季窗纸上结霜,白天太阳一出,霜化成水,会把纸润湿掉下来;三是东北冬季下雪,纸贴在里面窗棂积雪,融化润湿窗纸也会掉下来。这里,从十月起,凉风渐渐吹落树上的叶子,吹黄地上的青草,严冬迈开匆匆的脚步,来到了东北。漫天的大雪在北风的吹刮下,覆盖了这里的一切。气温下降到零下40℃以下,室外滴水成冰。老人们嘱咐孩子们:“戴好帽子,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呀!”东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