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衣食住行”
东北网7月24日电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
狍头皮帽:“狍头皮帽”,鄂伦春语称“密塔哈”,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鄂伦春族妇女的绝活。因为此种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与狍子的头一模一样,故称其为“狍头皮帽”。
鄂伦春族猎手之所以喜欢这种帽子,除为了防寒外,主要是因为这种帽子在狩猎时能达到伪装的目的,并能起到猎物的作用。
全羊席:“全羊席”又称“清水煮全羊”,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蒙古族人民在喜庆之日用来款待贵客的传统佳肴。全羊席的做法是:先把宰杀后去掉四蹄和头下颌的二三岁绵羊放至一二小时,再用刀将各关节卸开,不割面部的肉,然后将其放入锅内用文火烧煮。煮熟后放少许食盐再出锅。出锅后,去掉肉膜、筋头等,放在长方形的托盘内,上边放腰背部,胸腔骨放在盘子的左边,最上边放羊头,羊头上放一块奶酪。盘子边上放一把蒙古刀,以备宾主使用。羊头要朝主宾。开席后,应先向主宾敬三杯奶子酒,然后主宾拿刀切下羊背部两旁的肉条,以表示先享用了,接着宾主就可以尽情地品尝了。
朝鲜冷面:“朝鲜冷面”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朝鲜族的传统食品之一。其以荞面为主,加少量面粉、白薯粉等压制成面条,煮熟晒干备用。食用时,用冷水浸软后,去水拌以牛肉片、辣椒、泡菜、梨或苹果片、酱、醋、冰块等佐料,加入事先做好的牛肉汤即成。味道甜中带酸,香里渗辣,清爽可口。
仙人柱子:“仙人柱子”是鄂伦春语音译,意为“遮阳光的房子”,是指黑龙江省北部少数民族狩猎用的一种游动性帐篷。它用30多根树杆搭架,冬春用兽皮围盖,夏秋则在外面覆盖芦苇、干草、桦树皮可很快搭成,可随时拆卸。其大小依人口和季节而定,通常情况下是冬小夏大。所盖位置和内部布局,因民族而异。鄂伦春族多将门向东或朝南开,柱内中央设置篝火处;鄂温克族的门多向南开,顶端留一出烟孔,屋内有两根横木,用来支锅做饭,左侧是男女主人的铺位,右侧归家庭其他成员所属,正北是供奉祖先的位置。“仙人柱子”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装有神像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蒙古包:“蒙古包”亦称“蒙古博”,古称“毡帐”等,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蒙古包分牧区移动式和半农半牧区固定式两种,其外形均为圆形尖顶。移动包一般由一或二层毛毡覆盖,包架叫“哈那”,由木条编的网状块组成。包架上部叫“乌尼”,由许多根椽木与中间叫“套脑“的圆顶结成伞骨形顶架。上连接后,帐顶及四壁盖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留下一木框,用来装门,帐顶“套脑”为一圆形天窗。固定式包则把周围砌成土壁,上用苇草搭盖,包的大小不一。包内中央砌火炉,四周地上铺毛毡或牛羊皮……
勒勒车:此种车为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达斡尔族的交通工具,又名“草上飞”。该车的大车轮用桦木制作,结构简单、轻便,适合于在草原上奔驰和在泥地上行走。
桦皮船:此种船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鄂温克族传统的船楫,鄂温克语称“佳写”。此种船用柳木条作骨架,外包一层乳白色的桦树皮,骨架、船帮的接缝处涂松脂油粘合。船形窄长,无船头船尾,舳舫锋尖,前后均可行使。主要用来渡水和猎取犴达罕。
滑雪板:是黑龙江省北部少数民族渔民和猎户冬季的交通工具。鄂温克族称其为“金勒”,赫哲族称其为“恰尔奇刻”,达斡尔族称其为“肯古冷”。俗称“踩木”、“飞板”,古称“木马”。多用松木或桦木制作。据有关资料记载:“飞板长约50至60寸,宽约5至7寸,厚0.5寸。”飞板前端呈圆形微上翘,后端成坡状,中间钻有四个孔,用以穿绳系足。板底多顶以犴、鹿皮,爬山时不至向后滑。滑行时双手各撑一竿,可日行80多公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