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衣食住行”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4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衣食住行”,东北网7月24日电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狍头皮帽:“狍头皮帽”

  东北网7月24日电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

  狍头皮帽:“狍头皮帽”,鄂伦春语称“密塔哈”,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鄂伦春族妇女的绝活。因为此种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与狍子的头一模一样,故称其为“狍头皮帽”。

  鄂伦春族猎手之所以喜欢这种帽子,除为了防寒外,主要是因为这种帽子在狩猎时能达到伪装的目的,并能起到猎物的作用。

  全羊席:“全羊席”又称“清水煮全羊”,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蒙古族人民在喜庆之日用来款待贵客的传统佳肴。全羊席的做法是:先把宰杀后去掉四蹄和头下颌的二三岁绵羊放至一二小时,再用刀将各关节卸开,不割面部的肉,然后将其放入锅内用文火烧煮。煮熟后放少许食盐再出锅。出锅后,去掉肉膜、筋头等,放在长方形的托盘内,上边放腰背部,胸腔骨放在盘子的左边,最上边放羊头,羊头上放一块奶酪。盘子边上放一把蒙古刀,以备宾主使用。羊头要朝主宾。开席后,应先向主宾敬三杯奶子酒,然后主宾拿刀切下羊背部两旁的肉条,以表示先享用了,接着宾主就可以尽情地品尝了。

  朝鲜冷面:“朝鲜冷面”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朝鲜族的传统食品之一。其以荞面为主,加少量面粉、白薯粉等压制成面条,煮熟晒干备用。食用时,用冷水浸软后,去水拌以牛肉片、辣椒、泡菜、梨或苹果片、酱、醋、冰块等佐料,加入事先做好的牛肉汤即成。味道甜中带酸,香里渗辣,清爽可口。

  仙人柱子:“仙人柱子”是鄂伦春语音译,意为“遮阳光的房子”,是指黑龙江省北部少数民族狩猎用的一种游动性帐篷。它用30多根树杆搭架,冬春用兽皮围盖,夏秋则在外面覆盖芦苇、干草、桦树皮可很快搭成,可随时拆卸。其大小依人口和季节而定,通常情况下是冬小夏大。所盖位置和内部布局,因民族而异。鄂伦春族多将门向东或朝南开,柱内中央设置篝火处;鄂温克族的门多向南开,顶端留一出烟孔,屋内有两根横木,用来支锅做饭,左侧是男女主人的铺位,右侧归家庭其他成员所属,正北是供奉祖先的位置。“仙人柱子”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装有神像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蒙古包:“蒙古包”亦称“蒙古博”,古称“毡帐”等,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蒙古包分牧区移动式和半农半牧区固定式两种,其外形均为圆形尖顶。移动包一般由一或二层毛毡覆盖,包架叫“哈那”,由木条编的网状块组成。包架上部叫“乌尼”,由许多根椽木与中间叫“套脑“的圆顶结成伞骨形顶架。上连接后,帐顶及四壁盖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留下一木框,用来装门,帐顶“套脑”为一圆形天窗。固定式包则把周围砌成土壁,上用苇草搭盖,包的大小不一。包内中央砌火炉,四周地上铺毛毡或牛羊皮……

  勒勒车:此种车为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达斡尔族的交通工具,又名“草上飞”。该车的大车轮用桦木制作,结构简单、轻便,适合于在草原上奔驰和在泥地上行走。

  桦皮船:此种船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鄂温克族传统的船楫,鄂温克语称“佳写”。此种船用柳木条作骨架,外包一层乳白色的桦树皮,骨架、船帮的接缝处涂松脂油粘合。船形窄长,无船头船尾,舳舫锋尖,前后均可行使。主要用来渡水和猎取犴达罕。

  滑雪板:是黑龙江省北部少数民族渔民和猎户冬季的交通工具。鄂温克族称其为“金勒”,赫哲族称其为“恰尔奇刻”,达斡尔族称其为“肯古冷”。俗称“踩木”、“飞板”,古称“木马”。多用松木或桦木制作。据有关资料记载:“飞板长约50至60寸,宽约5至7寸,厚0.5寸。”飞板前端呈圆形微上翘,后端成坡状,中间钻有四个孔,用以穿绳系足。板底多顶以犴、鹿皮,爬山时不至向后滑。滑行时双手各撑一竿,可日行80多公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东北三大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东北三大怪”第三怪。说怪,其实并不怪,“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的是“悠车子”,是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育儿习俗。北方民族早期妇女和男人一块外出劳作,为了照料方便,孩子从小就随着父母外出,“绳之以板”挂在马上。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等盛孩子的“悠车”挂在勒勒车上。后来游牧民族走出草原,定居下来,便开始了“挂在房梁上”悠车育儿阶段。可以这样说,悠车子不但摇大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摇大了驰骋中原的努而哈赤……悠车是满族抚育孩子用的工具。悠车形似船,用绳子系在大梁上。当孩子要睡觉时,母亲就把他抱进悠车里,边唱边悠,孩子很快就入睡了。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聪明的关东妇女发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东北的妇女劳动量很大,她们往往是手里干着活,嘴里哼着摇篮曲或唠着喀。为把自己解放出来,琢磨着创造一种工具,既能让孩子睡觉又能干活,悠车子应运而生了。这里还有一个有关悠车子的传说:过去东北森...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落草”与育儿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逐渐“落草”之俗也被黑土地上的其它民族人民接受。早年的满族孕妇生产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上谷草,让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称婴儿降生为“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一个孩子的“落草”往往是全家的大事。妇女一旦怀孕,对孕妇有许多清规戒律,如: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进产房;不准祭祀祖先和参加别人的婚礼;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盐和酱,惟恐孩子成“喉巴”。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射的勇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给孩子。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热水等。老太太...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
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见怪不怪,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许许多多抵抗严寒的故事。它是那么奇特,那么有趣。“窗户纸糊在外”就是其中一怪。风雪交加的东北地区,过去没有玻璃,居民用纸糊窗。南方把纸贴在窗里面,而东北却把窗纸糊(贴)在外面。传说是东北人好面子,也有人说是东北人把好处让着外人,实际上他体现了东北人的聪明。一是因东北冬季寒风凛凛迎窗扑来,如果把纸贴在里面就会吹掉;二是因东北冬季窗纸上结霜,白天太阳一出,霜化成水,会把纸润湿掉下来;三是东北冬季下雪,纸贴在里面窗棂积雪,融化润湿窗纸也会掉下来。这里,从十月起,凉风渐渐吹落树上的叶子,吹黄地上的青草,严冬迈开匆匆的脚步,来到了东北。漫天的大雪在北风的吹刮下,覆盖了这里的一切。气温下降到零下40℃以下,室外滴水成冰。老人们嘱咐孩子们:“戴好帽子,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呀!”东北...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黑土风表摔跤
在朝鲜族的体育活动中,摔跤是青年们最喜爱的项目。在朝鲜族聚居的地区,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竞技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摔跤的场面。只要哪里围了许多人,哪里就一定是在进行摔跤比赛。每年的仲秋节,一般都要进行摔跤比赛。到时远近的摔跤好手都闻讯而来,争标夺魁。在比较正规的比赛时,人们常常选出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以此来鼓励优胜者。比赛时双方穿上特制的摔跤服,每人在右腿上扎一条摔跤带,双方都将左手套进对方的摔跤带里,右手抓住对方腰带,裁判员宣布比赛开始,双方同时站起,比赛正式开始。双方使出全身的解术,互不相让;围观者则更是喊声震天,叫好助威,场面十分活跃。经过几番较量,优胜者最后选出,这时由主持人宣布奖品的归属者。获奖者要牵着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