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独角龙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0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独角龙,镜泊湖冬季有一奇景,在每年数九前三天,或是早上刚蒙蒙亮,或是晚上刚擦黑,就听

  镜泊湖冬季有一奇景,在每年数九前三天,或是早上刚蒙蒙亮,或是晚上刚擦黑,就听冰冻的镜泊湖,发出“轰隆隆”、“咔嚓嚓”的响声,震天动地。随着响声,只见从南湖头小沙滩到北湖头大孤山的八十里冰面上,明晃晃地鼓起溜直的一道“冰墙”,高有一两丈,宽有两三丈。人们管这响声叫“冰炸”,把这种现象称做“独角龙”。从这天开始,沿湖打鱼的,拉脚的,才开始下湖拉冰道。

  为什么把这叫做“独角龙”呢?这里有一段传说。

  传说龙王爷的小儿子,是个独角龙,它一生下来就只有一个犄角。这个犄角象个小宝塔似地从头顶心钻出来,溜光铮亮,又尖利又好看。龙王爷对这小儿子无比喜爱,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娇生惯养,看作掌上明珠。它自个因为有这么一只独角,父王又那么宠爱,就觉得高人一头,看不起别人,想干啥就干啥,淘气得没边儿,哥们儿里谁也管不了它。龙王爷这下可就犯了愁了:长此下去,将来怎么能腾云驾雾呢?狠狠心把它打发到镜泊湖来修真养性。

  独角龙来到镜泊湖,一看真山真水,遍地都是宝,乐得什么都忘了,一天到晚逍遥自在,不顾正事,专门调理人。它开个玩笑,人们就受不了;它打个嚏喷,人们都吓一跳。入冬封湖,它淘得更欢,摇头摆尾,撒欢尥蹶,动不动就用犄角作祸,把冰湖戳得稀烂,闹得冰上不能打鱼,拉脚的不敢跑冰。

  北湖头有个打鱼的叫于红眼,南湖头有个拉脚的叫车掌包。有一年刚插上湖,他俩碰到一起,坐在冰湖上唉声叹气。

  于红眼说:“兄弟,我不是吹,你说是看水头还是找鱼卧子,是打‘明水’还是打‘串笼网’,咱不是‘囊收’就是‘偏得’,总得打它个鱼红眼儿,比别人‘快当快当’。可是让独角龙这一豁弄,我这个于红眼变成干瞪眼了。”

  车掌包说:“兄弟也不是跟哥哥你吹,人家都管我叫车掌包的,我是鞭头硬,腿脚灵,铁瓦钢轴,车马相当,拉上千斤载,跑上百里路,当天打来回,两头见日头。可让独角龙这一闹腾,我歇车歇马带歇牙,蹲了个牙干口臭。”

  于红眼说:“独角龙太不象话了!”

  车掌包说:“我真想往他头上浇泡尿!”

  两人正说着骂着,独角龙来了。就听那冰湖“嗡嗡”直响,只见那犄角溜尖铮亮,“嗄嗄嗄”大笑着,直奔他俩。两人一看不好,转身就跑,可是已经晚了,脚下的冰“咔嚓”一声腾空悬起来,他俩忽忽悠悠地站不稳,跑不迭,就势往下一坐,象从冰山顶上坐爬犁,一下子“出溜”下来了。虽说没掉进湖里,也没磕着碰着,可都吓了一头汗,真让人哭不得,笑不得。

  两人一核计,独角龙到底是神哪,得罪不得,还是躲着点为妙。就立了不少规矩,以后:闲言烂语封住嘴----乱说话它就给你“眼罩”戴;撒尿不准面冲北----冲北是冲着龙王庙门;打鱼不准上称约----上称约就是约了龙王爷的。

  两人说到做到,规规矩矩照这么办。可是不灵,独角龙照样捣乱,把于红眼的鱼群给吓跑了,把车掌包的马车给吓惊了。

  两人碰到一块,一核计,这独角龙到底是神哪,光躲着不行,还是敬着点为妙。烧香磕头多感化吧。

  两人带着香烛纸码,来到河神庙,点上三炷香,摆上猪头、小鸡、供果、馒头,又磕头又作揖,请河神爷“保佑打鱼的多打‘小钱柜’,网网都‘快当’;赶车的‘一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

  可是,这样还是不灵,独角龙照样捣乱。有一年封湖,独角龙上“吊水楼”串门,从南湖头“小沙滩”跑过来,不好好走路,撒开欢了,正赶上于红眼打“串笼网”,车掌包跑冰湖,它捎带地就把鱼网给挑个稀胡烂,鱼儿全跑了,于红眼也掉水了;把马车给挑个轱辘朝天,马也抻水了,车掌包也摔倒了。于红眼仗着会两下“狗刨”,从水里爬上来,冻成了“冰棍”;车掌包好歹把马救上来,一大车货物全交待了。

  这下两个可火了,他俩又碰到一起。于红眼说:“独角龙欺人太甚,咱俩也太熊气啦!”

  车掌包说:“那有啥办法呢?”

  于红眼说:“找龙王爷告状去,让龙王爷好好管教管教,它要不管,就拆它的庙,烧它的殿!”

  于是两人来到东海龙王庙,一人手里拿着大鞭子,一人手里拿着大斧子,齐声大喊:“龙王,你的儿子为非做歹,你是管还是不管,今天说个痛快话!”

  龙王爷一听大吃惊,忙问:“你们俩这是从何说起啊?”

  两人说:“只因独角龙闹得太凶,俺敬着它也不行,躲着它也不行,害得俺打鱼的、拉脚的,活没法干,日子没法过,今天来找你,你是管还是不管,要是不管,我们今天和你拚了!”

  龙王爷一听,吓了一跳,对于红眼和车掌包说:“你俩先别动怒,我自有发落。”

  说完马上打发人把独角龙找来。骂道:

  “小孽种!不好好修行,这些年都干什么啦?”

  独角龙满不在平,摇头晃脑地说:

  “我夏天玩水,冬天玩冰,唏哩哗啦,哄隆哄隆。我没家更好,随便乱跑,今个贪黑,明个起早,逗逗于红眼,吓吓车掌包,翻身打滚,谁也管不着。”

  龙王爷越听越来气,喝道:“太不象话!你三天两头作祸害人,闹得黎民百姓不得安生。都是我把你娇惯坏了。这回给你戴上笼头,听着:“你夏在镜泊湖,冬进吊水楼,不准进崴子,家住崴子头,数九前三天,南北一条线,再若不听话,定斩不能留。”

  独角龙这才害怕。从那以后老实多了,每到数九前三天,只把大湖从南到北豁一条大沟,挑一道冰墙,再也不敢胡闹了。人们记住它行动的日子和路线,打鱼的敢下网,拉脚的敢跑冰,这是湖上人的老规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黑龙江传奇
有关黑龙江的传说,众口不一。有这样一种传说,说的是在远古时期,黑龙江叫白龙江。白龙江边住着一户姓李的人家。男人以捕鱼种地为生,女人在家织布做饭。夫妻倒是恩爱,怎无奈李妻总是没有身孕,二人很是着急。婚后第十八年,李妻终于产下一胖小子,李老汉与妻别提多乐呵了。不久,有一天突然间狂风暴雨,乌天黑地,白龙在兴风作浪了。方圆百里,一片汪洋,许多百姓又遭涂炭。老汉与妻幸免于难,可未满周岁的小儿,便成了白龙腹中之物。每年白龙都要让江边的百姓进贡食物,还必须献出几个童男童女,李老汉的小儿就是其中的一个。否则,一片汪洋相见。一年后,李老汉的妻子又产下一个儿子,浑身油黑,且与前儿不同的是,体大而壮,特别能吃,李妻的奶水供不应求。夫妻两人四处为儿寻奶吃,好不辛苦。不久,李老汉的黑胖儿子便会走路,会说话了。他经常帮二老做家务,帮邻居干活,很得百姓的欢心。一日,黑小子在母亲怀中吃奶,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他现了原形,...
·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镜泊湖的传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有年三月三日,王母娘娘召开蟠桃盛会,各路神仙赴约,一连热热闹闹玩了33天。女仙们梳洗打扮,倒在天河里胭脂水越来越多。结果天河暴涨,流进牡丹江上游的崇山峻岭中,汇成一泊流金淌银的大湖。就在群仙洗脸时,一神仙不小心,将宝镜碰落,掉在湖里恰好镜面朝天,在烟波飘渺的大湖上闪闪发光,无论刮多么大的风,湖中也没有波浪。再说,王母娘娘知道宝镜失落后很生气,急令雷公雷母查找,一道道闪电,一道道雷声,终于在宁安县附近镜泊湖里找到了宝镜。王母娘娘飘落在湖边,被这里青山绿水,幽美的环境所吸引,决定把宝镜放在这里。
·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驿马山的传说
位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县城以西16公里处的驿马山,海拔333.3米,方圆7.5公里。此山虽然不算高大,但风光却十分美丽。山石鬼斧神工,古树伟岸苍劲,处处峰峦叠翠,游人络绎不绝。来到驿马山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山林风光,而且还能拾到一串串古老的传说。驿马山,顾名思义,是与“驿马”戚戚相关的。驿马山原名泥玛刺山。传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率“岳家军”北上抗金,正当他要挥师“直捣黄龙府”之时,宋高宗听信秦桧的谗言后,在临安(今杭州)连下12道金牌,命岳飞率兵“班师回朝”。于是,传令的“驿使”就骑上“驿马”向北飞奔,路上一站接一站地传递,当一个驿使骑着驿马,路过泥玛剌山的时候,驿马竟脱缰冲入金兵营中,也像“岳家军”一样“英勇杀敌”,最后战死疆场。从此起,泥玛剌山就被人们改称为“驿马山了”。鹰嘴砬子是驿马山的主峰。沿鹰嘴砬子向西行走,可见一断崖。此崖高5米,崖面直立,断崖左右及上方均有直线裂缝,下方被土石掩盖。从...
·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黑龙江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黑龙江的名字并不叫黑龙江,江里住着一条白龙。据说这一条白龙,是在大禹治水的时候,许多性情凶恶的龙都被制伏了,而它却逃到这里,常使江水泛滥,冲毁房屋,淹没五谷,家畜野兽命丧汪洋;东西几千里,两岸少人烟,只有从山东来东北的一些伐木工人和船夫们,沿江搭着几间小窝棚,临时居住着。后来怎被叫做黑龙江的呢?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有一年夏天,在山东胶州湾一带,一住家姓李的,是兄妹二人过日子。这天哥哥出了远门,妹妹李姐到海边去洗衣裳,因为天气炎热,她洗完衣裳便倒在滩上睡了一觉,醒来之后,感到腹中有些疼痛,忙收起衣服,回到家中。不料从这以后,李姐的腹部一天天地凸起来,既不敢对外人去讲,又不能再出家门,只好整天呆在家里。说着,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这夜,天上阴云滚滚,窗外雨如瓢泼,李姐分娩了。可是她生下来的不是个娃儿,而是条小黑龙。起初李姐很害怕,但天下的母亲,没有不爱自己生下来的孩子的,所以李姐渐渐...
·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