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阿城文庙的美丽传说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8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阿城文庙的美丽传说,文庙初建时被称为孔庙,供奉孔子的牌位,阿城文庙的历史将近200年,经过清朝道

  文庙初建时被称为孔庙,供奉孔子的牌位,阿城文庙的历史将近200年,经过清朝道光、咸丰、同治三代逐步建成。

  6月22日的早晨,微风夹着细雨轻拂在脸上,感觉十分惬意。在这样的天气里走访有近两百年历史的文庙,无疑是非常适合的。

  藏身民宅

  在阿城市文物管理所有关人士的带领下,记者团向文庙进发。从阿城市中心出发,步行20分钟左右,宽敞平整的柏油马路变成了沙石路,从沙石路又转向一个小胡同,文物管理所有关人士说,“从这条小胡同进去,就是阿城文庙了。”

  胡同两旁是居民家,都是一排排的平房,每家的院墙都不高,可以清晰地看到院落里的情形。5分钟左右,有一处院墙明显高于其他居民家,两扇灰色的大门也非常高,紧紧关闭,从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情形,这就是阿城文庙。谁也想不到在民宅之中竟然隐藏着一座文庙。

  推开灰色的大门,文庙内的各种建筑呈现在众人的面前,已看护文庙十年的韩润生正在这里等候记者。“阿城文庙1995年被核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是1996年和老伴搬进文庙里的,在这里一直住了10年。由于老伴有病在身,这里的条件又很简陋,所以刚刚搬到了楼房里。”韩润生说。十年过去了,韩润生犹如了解自己工作过的学校一样了解文庙,他对文庙的感情也不是一言一语能够表达清楚的。

  传统风格

  文庙坐北朝南,为二进庭院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四面为砖构围墙,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文庙建筑布局中轴线上,自南往北有影壁、泮池、泮桥(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大成殿前置有东西两庑(厢房);后置崇圣祠、启圣祠,布局规范、严谨。由于年久失修、自然损坏和改作他用,致使影壁、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崇圣祠、启圣祠已经不存在。目前的大成殿、东西两庑和大成门是阿城市政府于1997年开始修复的。

  文庙开始被称为孔庙,唐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孔庙又被称为宣王庙,明代以后被称为文庙。大成殿以木构架为主,即采用木柱、木梁、木檩等基本构件组成矩形框架结构。

  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位于文庙二进院,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高9.1米。大成殿的大成二字源于孟子语“孔子之谓集大成”。因为孔子创立的学说吸收了夏、商、周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博大精深、影响久远的儒家学说。大成殿面积110平方米,坐落在高1.6米的砖石砌筑的台阶上,屋顶为单檐歇山式,檐下以斗拱承托,檐柱与四幕间构成回廊,屋面盖青灰色小瓦,正脊两端装饰鹈鹕,飞檐上摆设六兽。

  大成殿前,建有宽敞的露台。露台出现在汉代,主要是让人在上面表演歌舞技艺或是陈列供品。在露台前有三处台阶,正中台阶为一块正方的浮雕石,称为丹陛。记者拿出米尺测量一下,丹陛为1.5米,虽然经过了近两百年的风吹雨打,但仍可清晰地看到上面的各种图案。在丹陛的正中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栩栩如生。丹陛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是等级与权力的象征,只有皇帝的行宫和孔庙才可以修建。祭祀时供皇帝行走,又称为御路。

  大成殿内正中是雕龙贴金的神龛,供奉孔子的牌位,牌位上写着“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圣”字在古代是聪敏智慧的意思。孔子曾教诗书、传文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声誉甚高,古代公认他是有学问的圣人,于是孔子逐渐被称为至圣先师。到宋代时称大成至圣,并以大成作为孔子庙的殿名。在大成殿东西两侧有两排厢房,青灰瓦覆顶,屋檐下为明廊。大成殿对着的是大成门,是文庙的第二道大门,也是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

  历史久远

  哈尔滨文庙在全国属较具规模的文庙,但比较起历史来,却远逊色于阿城市的文庙。据阿城文物管理所有关人士介绍,阿城文庙的历史将近200年,是经过清朝道光、咸丰、同治三代逐步建成的。

  《吉林外纪》记载,“阿勒楚喀至圣先师庙在城内。”从现在的旧城垣遗迹可看到,至圣先师庙确在阿勒楚喀城内东南隅,即今阿城市区内柴市路文庙胡同内。《吉林外纪》成书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八月,其撰书人萨英额在道光二年任阿勒楚喀城都统公署堂主事一员。咸丰元年至十一年(公元1851年~1861年),文庙还在修建。《阿城县志》记载,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文庙落成;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文庙重修。

  民国初年,文庙仍在继续祭祀孔子。至1929年,文庙由阿城县慈善会监管,设有奉祀人员。1932年,文庙泮池遭到日军飞机投弹轰炸。1945年,文庙由阿城县人民民主政府民政科接管,在这里接收孤儿食宿,并办学对孤儿进行教育。到1959年10月后,文庙正式成为阿城县第一所聋哑学校校址。1966年,在中,文庙的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80年,文庙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文庙被核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97年7月至2000年11月,阿城市政府先后修复了大成殿、东西两庑和大成门。

  举人筹建

  韩润生告诉记者,1942年前后,阿城文庙每年仍接待所谓的社会各界名流。有很多民间故事为证。

  1942年(伪满康德九年),伪县公署副县长岸要五郎因受平山柴炭株合“经济”案件的牵连,唯恐上司追究其罪责。一日,他带领公署官员和行政村村长来到文庙,在翻译官的主持下,他首先祭拜孔子,随后令警务科长板井打他数十“神棒”(全长二尺、上半为圆棒,下半为三棱棒),以示他受到“神”的处罚,并借此希望能够得到公署官员和社会各界的谅解。

  “相传阿城文庙是胡举人等捐资修建的,大成殿内还留有当时的功德碑和祭祀碑。”韩润生说。随后,记者在大成殿的角落里见到了功德碑和祭祀碑,但石碑已经断裂成数块,而且上面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记者用手擦拭后也看不清上面的字迹。韩润生说:“得用水使劲冲,才能看清上面的字。”记者找来一块抹布用力地擦拭,才看清了上面的字迹“公议会捐钱一万吊”,此外还有“和顺号、原聚店、恒盛店”等商号的名称。找来找去,才在石碑断裂处看到了一个“胡”字,而其他的字却连不成句子。

  韩润生说,院落中还有很多石碑,其中包括下马石、九孔透龙碑等等。在大成门左侧的角落中,记者看到了下半截埋在土中的石块,基座和碑冠都已经没有了,只是石块正面还能清楚地看到用汉文和满文写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旁边的九孔透龙碑上也能清楚地看到汉文“六经典谟”。在院落的另一侧堆放着30多块长条形的石块,韩润生说,那是复建时挖出来的状元桥桥基的用石。

  十年守候

  韩润生告诉记者,其实我们刚才走进来的只是文庙的侧门,因为文庙根本就没有正门,就像哈尔滨的文庙一样。根据传统,文庙的正门应建在此庙的正南方,然而文庙修建之初,建设的是影壁,等待状元来开正门。这是因为中国民间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无论何地修建孔庙或文庙,都必须由当地的状元前来祭祀孔子,然后才允许推倒影壁修建正门。但阿城乃至黑龙江在中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的时代里,都没有人能够考取状元,所以无法设立正门,影壁也就一直立在那里,后来被毁掉。

  韩润生1962年毕业于当时的黑龙江建设学院(该校早已取消),毕业后到克山县教书。“我上学的时候,校长还是李范五呢。我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考上大学了,毕业后在外地工作,没有一个回到身边的。后来我退休了,就住进了文庙。”韩润生这样介绍着自己和文庙的渊源。

  在守护文庙的十年里,韩润生夫妻俩每天早上都要把院子的每个角落转到,看看大成殿、东西两庑有没有损坏的地方,院子里有什么变化,杂草是不是该修剪了。看似十分单调而又枯燥的工作,竟然让韩润生对文庙越来越感兴趣。对于韩润生来说,要不是因为老伴身患重病,他还会在这里住下去,继续守护文庙。文庙对他来说,已经是后半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念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镜泊湖的传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有年三月三日,王母娘娘召开蟠桃盛会,各路神仙赴约,一连热热闹闹玩了33天。女仙们梳洗打扮,倒在天河里胭脂水越来越多。结果天河暴涨,流进牡丹江上游的崇山峻岭中,汇成一泊流金淌银的大湖。就在群仙洗脸时,一神仙不小心,将宝镜碰落,掉在湖里恰好镜面朝天,在烟波飘渺的大湖上闪闪发光,无论刮多么大的风,湖中也没有波浪。再说,王母娘娘知道宝镜失落后很生气,急令雷公雷母查找,一道道闪电,一道道雷声,终于在宁安县附近镜泊湖里找到了宝镜。王母娘娘飘落在湖边,被这里青山绿水,幽美的环境所吸引,决定把宝镜放在这里。
·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驿马山的传说
位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县城以西16公里处的驿马山,海拔333.3米,方圆7.5公里。此山虽然不算高大,但风光却十分美丽。山石鬼斧神工,古树伟岸苍劲,处处峰峦叠翠,游人络绎不绝。来到驿马山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山林风光,而且还能拾到一串串古老的传说。驿马山,顾名思义,是与“驿马”戚戚相关的。驿马山原名泥玛刺山。传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率“岳家军”北上抗金,正当他要挥师“直捣黄龙府”之时,宋高宗听信秦桧的谗言后,在临安(今杭州)连下12道金牌,命岳飞率兵“班师回朝”。于是,传令的“驿使”就骑上“驿马”向北飞奔,路上一站接一站地传递,当一个驿使骑着驿马,路过泥玛剌山的时候,驿马竟脱缰冲入金兵营中,也像“岳家军”一样“英勇杀敌”,最后战死疆场。从此起,泥玛剌山就被人们改称为“驿马山了”。鹰嘴砬子是驿马山的主峰。沿鹰嘴砬子向西行走,可见一断崖。此崖高5米,崖面直立,断崖左右及上方均有直线裂缝,下方被土石掩盖。从...
·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黑龙江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黑龙江的名字并不叫黑龙江,江里住着一条白龙。据说这一条白龙,是在大禹治水的时候,许多性情凶恶的龙都被制伏了,而它却逃到这里,常使江水泛滥,冲毁房屋,淹没五谷,家畜野兽命丧汪洋;东西几千里,两岸少人烟,只有从山东来东北的一些伐木工人和船夫们,沿江搭着几间小窝棚,临时居住着。后来怎被叫做黑龙江的呢?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有一年夏天,在山东胶州湾一带,一住家姓李的,是兄妹二人过日子。这天哥哥出了远门,妹妹李姐到海边去洗衣裳,因为天气炎热,她洗完衣裳便倒在滩上睡了一觉,醒来之后,感到腹中有些疼痛,忙收起衣服,回到家中。不料从这以后,李姐的腹部一天天地凸起来,既不敢对外人去讲,又不能再出家门,只好整天呆在家里。说着,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这夜,天上阴云滚滚,窗外雨如瓢泼,李姐分娩了。可是她生下来的不是个娃儿,而是条小黑龙。起初李姐很害怕,但天下的母亲,没有不爱自己生下来的孩子的,所以李姐渐渐...
·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
· 东北文化—民间文学—镜泊湖珍珠门的传说
珍珠门风景如现,景色迷人,两座小礁山宛若荷叶上浮动的晶莹露珠,熠熠发光。这里世代相传着许多盛产珍珠的故事。据说古时候珍珠门岛上有家孙氏店房,过往者皆在此投宿。夏日一天傍晚,一位衣衫褴褛的人来到店中,声称闯关东取三宝,积蓄点钱与相爱的姑娘成亲。不久他果然发了财,可是却迟迟不肯回去成亲。一天,午夜时分,店主突然钓到一个蛤蜊,劈开后,见一颗珍珠闪闪发光,把昏黑的小屋照得通明。那人一见垂涎三尺。他骗过店主,廉价收买了这颗珍珠,又趁月夜来到店主得珠的地方甩钩垂钓。顷刻间,只见鱼竿猛地一抖,他用力把鱼竿拉到岸上,看见钓上来一只比碾盘还大的蛤蜊,在刚刚合扰的缝隙间还闪着金光。但当他刚要动手摘珠时,大蛤蜊却一下又滚回湖中,并将鱼竿也拽进水里。那贪婪的人不肯罢休,不顾一切地跳下水去,紧紧抓住鱼竿不放,结果葬身湖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