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龙江民族—朝鲜族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3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龙江民族—朝鲜族,[民族由来]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有一部分

  [民族由来]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有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如辽宁省盖县朴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到19世纪中叶以后,陆续有大批的朝鲜人迁入。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到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不堪忍受帝国主义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爱国人士,大批移入到中国东北各地,成为中国当代的一个民族。朝鲜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族为抗击日寇和解放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民族建筑]

  朝鲜族多数村落坐落在依山的平地上,房屋别具一格。屋顶四面斜坡,屋里用木地板隔成单间,各个屋之间有门道相连通。屋内设有平地火道,即使在严冬,室内也温暖如春。室内有平炕,进屋后要脱鞋,席炕而坐。

  十三勇士纪念碑:座落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和龙镇体育场东侧。碑体高达15米,碑座由石梯、平台、台围、浮雕组成,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1933年农历一月十八日,日寇围攻和龙县委所在的渔浪村,为掩护县委和广大群众转移,以金世为首的十三名同志英勇阻击敌人长达三个小时,使县委和数千名群众安全转移。十三名朝鲜族战士全部壮烈牺牲。1981年8月1日,"十三勇士纪念碑"落成,和龙县召开隆重的追悼会,纪念碑前面刻有十三名勇士的名字。

  灵光塔:在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内的塔山上。由于建筑年代无法考知,只能根据建筑风格推断为辽、元代留下的。塔围30米,高15米,方形五层,塔顶有铁锅两口,相罩而立.堆旁有一览峰、瞻白峰、望葡峰,秀丽的山峰衬托着塔影,使这一带风景很美。

  [民族服饰]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服装。妇女穿短衣长裙,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色。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用带子打结、只遮盖到的衣服;长裙,朝鲜语也叫做"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外出时,多穿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基本上不穿,改穿制服或西装。

  [民族风俗]

  节日:朝鲜族的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一年主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每到节庆之时,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敲起长鼓,吹起筒萧,在伽耶琴的伴奏下纵情跳舞,放声歌唱。另外,每年的阴历六月十五日是朝鲜族的洗头节。这一天被视为黄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的溪水洗头是很吉利的。晚上,人们还要在家里举行洗头宴,唱洗头歌,然后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生活习俗:朝鲜族妇女善于在头上顶着东西走路,如盛满水的瓦瓮、装有衣物的包袱等,都用头顶着,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能走得很快。朝鲜族的妇女还十分喜爱清洁,房间、餐具、衣被随时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房间内用土坯和平整的石头砌成炕,人一进屋便脱鞋,在炕上坐卧。

  饮食:朝鲜族的主食是大米、小米,也爱吃打糕、冷面和大酱汤。特别喜欢吃狗肉和一种叫“克依姆奇”的泡菜,这种泡菜是以白菜和萝卜为原料,佐以大蒜、辣椒、生姜,用盐水腌渍而成,味道很独特。

  摔跤:摔跤是朝鲜族一种古老的娱乐和体育活动。男子最喜欢比技巧、比气力,看看谁更强悍、更聪明。足球是朝鲜族男子最喜爱也是最普及的一项体育运动。在延边,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都有班队,工厂农村各单位也都有自己的足球队。每逢节假日,经常举办足球比赛。朝鲜族不仅踢足球的人多,而且踢足球的水平也较高。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运动是压跳板和荡秋千。压跳板时,一端的人跳下,另一端的人被高高弹起,又轻巧,又惊险,往往会使观众发出笑声和赞叹声。少女荡秋千时,长裙在空中飞舞,一会几像白鹤扑向地面,一会儿又像彩凤钻人云天,真是健与美的绝好展现。

  婚俗:婚姻上朝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同宗、同姓不得通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的习俗。

  歌舞: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如《桔梗谣》、《诺多尔江边》等人人都会歌唱。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民族色彩。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时伽倻琴。以《道拉基》等民歌最为著名。朝鲜族最有名的乐器是伽倻琴,有12根弦,音色深沉柔和,表现力很强。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舞姿或轻盈舒展、或柔婉沉静,或刚颈跌宕,明朗于含蓄交织,细腻与大方相表里。朝鲜族最著名的长鼓舞流传于朝鲜族,历史悠久,在敦煌的壁画中(北魏,公元386-534年),已有类似长鼓的击鼓乐图。舞蹈时由舞者将长鼓挎在身前,左手拍鼓面,右手持一细长鼓棒敲击,边击边舞,十分优美。

  [民族宗教]

  朝鲜族早期宗教流行图腾崇拜和始祖崇拜,信仰土谷神,后来形成檀君教、东学教等本民族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先后传入道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龙江民族—龙江少数民族族名和地名的原意
因为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所以一些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族名和地名音译成汉语后,就反映不出原意。现把在龙江大地居住的少数民族的族名和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地名的原意实录如下,供读者备忘。朝鲜族:原是1392年建立的李氏王朝的国号,李氏王朝历时500余年,后来就以国号作族名了。“朝鲜”的原意是“光明的东方”。主要聚居在东北三省。蒙古族:“蒙古”一词的音译始见于《旧唐书》记载,最初称“蒙兀室韦”,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省和青海省等地。鄂温克族:历史上异地而住的鄂温克族居民,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意思,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鄂温克”是民族自称,亦作“艾温克”、“艾文克”,通古斯语音译,意为“住在大森林中的人们”。鄂伦春族:“鄂伦春”是民族自称,“鄂伦”意为“山岭上”,“春”为“...
· 东北文化—龙江民族—说不尽的民族风情
黑龙江以她辽阔的幅员,宽广的胸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龙江儿女。现在有47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块多情的土地上。千百万年来黑土地上不同民族的先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共生共存,在生存竞争中溶合,在互相影响中进步,一起演义了一出各民族在共处中区别、在竞争中团结的民族大戏,展示了黑龙江大地上说不尽的民族风情。历史上的黑龙江一直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目前在47个民族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4.3%,少数民族有200万人。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和达斡尔族人口多些,而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克尔克孜族人口就更少。除一个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外,这些少数民族多数生活在68个民族乡(镇),920个民族村中。在黑龙江47个民族大家庭中,满族一直是老大哥,一直生活于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满族先民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肃慎人,也是今天北方黑龙江流域诸族进入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汉晋...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衣食住行”
东北网7月24日电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狍头皮帽:“狍头皮帽”,鄂伦春语称“密塔哈”,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鄂伦春族妇女的绝活。因为此种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与狍子的头一模一样,故称其为“狍头皮帽”。鄂伦春族猎手之所以喜欢这种帽子,除为了防寒外,主要是因为这种帽子在狩猎时能达到伪装的目的,并能起到猎物的作用。全羊席:“全羊席”又称“清水煮全羊”,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蒙古族人民在喜庆之日用来款待贵客的传统佳肴。全羊席的做法是:先把宰杀后去掉四蹄和头下颌的二三岁绵羊放至一二小时,再用刀将各关节卸开,不割面部的肉,然后将其放入锅内用文火烧煮。煮熟后放少许食盐再出锅。出锅后,去掉肉膜、筋头等,放在长方形的托盘内,上边放腰背部,胸腔骨放在盘子的左边,最上边放羊头,羊头上放一块奶酪。盘子边上放一把蒙古刀,以备宾主使用。羊头要朝主...
· 东北文化—民族风情—黑龙江地区的端午踏青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全国各地都有,各地过节的习俗也不同。由于黑龙江地区在端午节期间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所以这里的人们在过节时又增加了野外踏青活动。端午节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唯温州地区为纪念明代忠臣刘景下狱而定在五月初四),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据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端者,初也。”即每月初五这一天,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把“端五”改为“端午”。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踏青,古时也叫远足或远游,现在则叫春游或郊游,它是“清明”时节的主要习俗。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
·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黑龙江省龙江剧院
龙江剧是1959年12月诞生的一个新剧种、吸收母体二人转,拉场戏的丰厚营养,借鉴兄弟剧种姐妹艺术的优长,既突出母体粗犷火爆、泼辣幽默、载歌载舞、乡情浓郁的个性特征、又融汇中国传统戏曲的共性风采。“扎根基础,博采众长,适应时代,自成一家”,龙江剧形成了独具神韵的黑土艺术风格。1979年,龙江剧代表人物白淑贤独辟排演的《双锁山》,以独特的表演形式令观众耳目一新,获省六项一等奖。1981年,龙江剧携《皇亲国戚》、《双锁山》、《张飞审瓜》三剧首次亮相于北京、广受好评。1987年,《双锁山》、《铁弓缘》二剧东渡日本演出、大获成功。1990年、龙江剧《荒唐宝玉》与重新创作排演的《双锁山》二剧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产生轰动。《荒》剧获首届全国“文华大奖”与三个单项奖,领衔主演白淑贤荣获“文华奖”、“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三项大奖榜首桂冠。1991年,龙江剧赴香港演出,受到高度赞誉。1994年春,龙江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