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丘逢甲的传说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59
转发:0
评论:0
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丘逢甲的传说,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沧海。是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又是一位有影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沧海。是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又是一位有影响的民族志士和教育家。他出生于台湾省苗粟县,祖籍广东蕉岭县文福乡淡定村。
  一八九五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联合台湾爱国官绅,三次剌血上书“拒倭守土”,号召台湾同胞力日割据台湾,谴责朝廷卖国。但清政府置之不理。为了抗倭守士,丘逢甲带头捐款办地方团练,并组织全台义军。台湾军民推举他为义军大将军,率领全台义军守台中,当时台湾巡抚唐景崧仍带原官兵台北,刘永福帮办率黑旗旧旗守台南。台北沧陷后,丘逢甲与台湾军民一起同日冠浴血奋战了二十多个昼夜,由于唐景崧临阵逃跑,加上伤亡很大,弹尽援绝,台中相继失守,丘逢甲被迫挥泪内渡大陆,徐图光复。
  丘逢甲内渡大陆后,写了大量怀念台湾,表示光复台湾决心的诗篇。其中《离台诗》有“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卷土重来未可知”,“仇头斩尽再升天”等诗句,饱和着台湾人民的血泪,洋益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梁启超曾把他同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公度)并提,同誉为近代“诗界革命之钜子”。柳亚子更有诗赞曰:“时流竞说黄公度,英气终输沧海君”。丘逢甲平生诗作甚多,主要选入《岭云海日楼诗钞》、《柏庄诗草》等诗集中。
   为了救国,丘逢甲积极兴办教育,培育人才。他先后主设讲了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创办了潮州文学堂,汕头岭东同文学堂,蕉岭初级师范等,热心致力于改革旧教育制度,提倡新学,为广东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丘逢甲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他积极拥护和参加辛亥革命,并利用他的声望和地位,多次掩护和营救过不少革命志士。辛亥革命后,丘逢甲被推选为广东革命政府的教育部长。
  一九一二年二月,丘逢甲不幸病逝。临终留下遗嘱:“葬须东南,以表吾不亡台湾也”。
  下面是有关丘逢甲的一些传说。  

   一、“东宁才子”
  
  丘逢甲小时候很聪明,四岁时父亲便教他识字,六岁能吟诗作对,七岁会写文章。十四岁那年应童子试,由他父亲背至考场。试中,获台湾第一名。赴考时,主考官、台湾巡抚丁日昌(广东丰顺人)看见他年龄虽小,问了姓名后,就以“甲年逢甲子”叫他作对。丘逢甲随口应道“丁岁遇丁公”(因当年丁丑年)。丁日昌听了,十分赏识,随后又叫他将沿途所见写成竹枝词。丘逢甲一天内就写了近百首。丁日昌阅后,惊为奇才,特地赠送“东宁才子”印章一颗给他。从此,丘逢甲的名字就一下传开了。

   二、为父续弦
 
 清光绪五年,丘逢甲的生母陈氏病故,他父亲的朋友介绍了一位姓杨的台湾姑娘给他父亲,两人情投意合。但当地人的风俗,不愿与客家人通婚,尤其不同意年纪大的客家人娶本地的年轻女子。因此,女方家长及其同宗都极力反对,男方也有不少亲友要丘逢甲劝阻其父续弦,以免招惹事非,丘逢甲知道此事后,不随流俗之见,主动与当地县官、绅士商量,为父亲办理婚事。其父续娶后,逢甲对继母杨氏十分尊重和孝顺,一家人和睦相处。及杨氏去世时,丘逢甲还特地抄写了《金刚经》叫家人念诵,为继母超度亡灵。


  三、讽刺富绅

 丘逢甲在台湾领导抗倭失败后,内渡回到祖籍广东蕉岭县。当地有个富绅叫徐翰初,本是个开当铺的商人,却用钱捐了一个“荣禄大夫”的官衔。他依仗有钱有势,胡作非为,老百姓都很讨厌他。他知道丘逢甲在海内外颇有名望,便想拉拢丘逢甲。一天,这个不学无术的劣绅,准备了丰盛的筵席,邀请陪酒的美女。为了附庸风雅,还写了几首《花酒诗》连同请贴送给丘逢甲。诗中夸耀其酒席如何丰盛,歌女如何貌美。丘逢甲早听说徐翰初的为人,今又看了他那庸俗的《花酒诗》心里非常气愤,当即谢绝了他的邀请,并随手写了几首《答徐翰初的“花酒诗”》叫人马上送给他:
  大设乡厨土菜筵,
  野花兀兀现当前; 
  布衾麻帐红皮枕,
  杉板方床劝客眠。

  两块洋蚨欲壑盈,
  糊涂也算一宵情。
  此乡若觅温柔味,
  浑似将军误劫营。 
  
  山城此地算奢华,
  大会官绅酒有花。
  当铺门前人共羡,
  似同盲妹弄琵琶。
  
  徐翰初接到丘逢甲的《答花酒诗》后,又羞又怒。从此,再也不敢去邀请丘逢甲了。


     四、鞭鞑“混帐和尚”
  
  一次,丘逢甲偶然走到一个寺庙去遊览,看见庙里挂着一幅画。画中有一胖和尚,大腹便便,躺在一张方凳上,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显出了悠闲自得的样子。旁边站着一个小沙弥,在恭敬的侍候着。丘逢甲曾听百姓说,这家寺庙的和尚都是好色之徙,平时无心念经,却在庙里设地下室,诱骗妇女。丘逢甲暗想,何不即以此画借题发挥,惩罚一下这些荒淫的和尚?于是叫人拿来笔墨,就在画上写将起来:
  是和样?是和状?是和撞?是和尚?
  看这般酒肉皮囊,村俗面孔,真是混帐!
  何处拐来一小厮,作供养?
  门掩梨花深院中,嘘嗟乎和尚!
  当地百姓看了,无不拍手称快。和尚见了,暗暗叫苦,赶紧把画撕了下来。

     五、乐为乡人题诗作对
 
  丘逢甲回乡后,生活朴素,为人谦和,对父老乡亲都很尊重。他经常在家里设诗社,邀请乡邻唱酬、点评诗文。有些乡邻文化低,而丘逢甲并不嫌弃,却乐意教给他们写诗的方法。有个乡邻叫兰芝伯的,文化不高,但有小聪明。有一天,丘逢甲出了一个题目,叫众人写一付对子,其中要以“天目”两字夹在其间作对仗。兰芝伯随口念道“做学问,天光好用功;懒读书,目闭真睡觉”。众人听了,哄堂大笑,丘逢甲也笑了起来,但他还是耐心指点,告诉兰芝伯写诗不要太真太露,要含蓄些。
  一次,丘逢甲到深山一个同宗那里作客,主人请他写一对联,但一时找不到方便的纸,便在旧纸篓里翻出几张旧纸,对逢甲说:“很抱歉,用老纸来写吧!”丘逢甲说:“没关系”,接过纸来便写了“老纸写奇字”这五个字的上联,但下联怎么对呢?,丘逢甲沉吟了一下,接着便写道:“名山居异人”。
  又有一次,丘逢甲本乡老鸦山某老先生请丘在其画像上题诗,丘逢甲举笔写道:“老鸦山口一儒巾,醒眼惊看世局新”(注:时已建立民国,故称“世局新”),丘写到这里,旁边的一个乡人插嘴说:“这老先生最怕老婆......”丘逢甲听罢,立即读下去“自是家庭有真乐,旁人错笑畏夫人。”
  这老先生被人揭了他的老底,又羞又气。可是看见丘逢甲写得认真又委婉,也就随和着答谢收下了。

     六、喜爱民间文学
 
  丘逢甲对客家山歌很喜欢,他常常向乡邻谈起乡贤钟孟鸿先生对他讲过的一件逸事:据说蕉岭有一个男子名叫“买牛遮”,与一个名叫“绣花鞋”的女子相好。“绣花鞋”以擅长唱山歌而闻名乡里。某年八月中秋节几位同乡来到“买牛遮”家里,看见他俩在一块,众人就打趣说:“绣花鞋”若能唱山歌,我们就回去。不然大家就不走了。“绣花鞋”随口应声唱道:“八月十五嬲月华,世间相好涯两侪。买牛遮,绣花鞋。”众人听了,大笑而去。
  丘逢甲对此赞不绝口,认为乡间女子有此捷才,极为难得。
  丘逢甲还经常到各山村遊览,喜欢听客家山歌和童谣。在写的诗文里,他有些就是借鉴了山歌和童谣的。如当地流传的童谣“月光光,好种姜”及当地的谚语“畜羊种姜,利息难当”等,他在诗歌里也用上了:
  “春山草浅宜畜羊,
   山半开畲合种姜。
   比较生涯姜更好,
   儿童都唱月光光。”
  直到现在,蕉岭县还有不少老辈能吟诵丘逢甲的诗歌。

  七、掩护革命党人
  
  辛亥革命期间,丘逢甲参加了同盟会。他利用广东咨议局副局长的身份和在学界的地位,培养了一批有革命思想的青年,并经常为掩护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学生朱执信、邹鲁、姚雨平等人都曾得到他的掩护。一次,姚雨平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被警察逮捕了。丘逢甲得知后,马上去找警察局长,当着警察局长的面说:“你们怎么搞的,连我的儿子也抓了!”警察局长听后,惊慌地回答:“我们不知道哪个是你的儿子,我叫人带你去认识好了。”丘逢甲见到姚雨平,亲切地说:“雨平,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快跟我回去。”就把姚雨平给保了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客家才子宋湘
(一)宋湘,字焕襄,号芷湾,清乾隆21年(1756)生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白渡创赋乡象湖村。宋湘《家园杂忆四十韵》描绘了出身家世和故乡风物:“籍隶梅州古,邦名白渡前。衡门当水曲,老屋负崖巅。”“鳞次比邻接,瓜绵一脉延。世吾过二十,族众约三千。”“鸡犬家家有,桑麻处处连,先畴耕共牧,旧泽诵兼弦。”“是岸排篁竹,逢桥有木棉。楼浓红杏雨,溪淡绿杨烟。”勤政爱民的清官。宋湘于乾隆51年壬子中解元,嘉庆4年已未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5年庚申还乡,主讲惠州丰湖书院,10年乙丑奉召入都,居词垣。12年丁卯,充四川乡试正考官。13年戊辰,充贵州乡试正考官。18年癸酉,出守云南曲靖府,寻署广南府,权迤西道。道光5年乙酉,迁湖北督粮道,次年卒于任所。为官期间,关心民瘼,积极用世,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所称颂。滇南一带,至今仍流传不少有关宋湘治水、种棉、植树、开矿、办学、除暴的各种传说。道光《云南通志·循吏传...
· 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赣州历史人物
回眸历史沧桑,赣南客家与整个客家民系一样,百家百姓,各个姓氏都有自已引以自豪且代代传颂的开创人物,他们共同闪耀着客家精神的理性之光。钟绍京(659――746),今兴国人,唐代著名书法家。武则天统治时“以工书入直凤阁”。当时宫廷神殿的门额、门榜以及重要铜器铭文等,都是由他来题写,后升为“苑总监”。唐玄宗,他以夜里率领宫苑内勤人员协助夺得皇帝位的功劳,晋升为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封越国公,是江南的第一个宰相,也是赣、闽、粤钟氏之始祖。他一生酷爱书画古迹,收藏有王羲之、王献之及褚遂良等人的书法作品数十万卷。他死后葬回家乡,今兴国博物馆藏有他的墓志铭一方。孙俐孙中山先生的远祖。据罗香林先生《国父家世源流考》载:“其远祖源流,则以唐以前俱住陈留,为中原世族,自黄巢变乱,其远祖,始以领公堵御之故,适居江西宁都,历五代至宋,裔孙繁衍,散布周赣闽等地。”至明永乐年间自长汀和田迁紫金,再迁增城、香山,一支居翠...
· 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程旼的故事(二)
三、进谏惹祸端眼看刘宋江山难保,程旼日夜心急如焚,他抛开文人学士不干预朝政的陋习,冒着舍弃身家性命的危险,毅然多次上疏宋孝武帝刘骏,建言治国之策:“对外应以和,对内应以仁。”和,即指与北朝之北魏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偃旗罢战,让百姓得以喘息;仁,即对内要实行仁政,主张“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之仁政耳。”另,在对待皇室、宗室、臣子的问题上,也应采取“亲亲为大,相互亲爱”,不要动辄刀光剑影,杀戳不止。程旼的上疏,激怒了暴虐无道的宋孝武帝,他一怒之下,非要杀了程旼全家不可。此事让侍中谢庄得知,多次劝解宋孝武帝请息雷霆之怒,程旼本是一番好意,为了宋国江山,只是方法不对,就让他辞官去吧,放他一条生路。宋孝武帝准奏。程旼辞官在家,整日里愁思不断,乃至夜不能寐。其夫人夏氏及三个儿子轮番劝解,仍无济于事。对于辞官一事,程旼一则以惧,一则以喜。惧者,此事是否就此了结...
· 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程旼的故事(三)
五、爬山涉水觅桃源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南朝宋明帝刘彧泰始三年(467)的秋天,程旼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租了一艘可容百余人的大船,从建康的燕子矶码头上船。这时,程旼的亲朋好友都在岸上挥手相送,其中,还有程旼的好友谢庄的后裔。行船离开建康之后,逆长江而上,经马鞍、当涂、芜湖、采石、铜陵、池州、安庆、彭泽乃至赣之江州(今之九江市),全程千余里水路,足足花了廿多天时间。想不到这千余里的水路,风高浪险,逆水行舟,艰难万分。程旼夫人夏氏,一路晕船呕吐,茶饭不思,旧病复发。程旼指挥众人,把随船的行李和简便的家杂抬上江州码头后,雇请小工挑进城里,自己搀扶着夏夫人及带着全家老小,租了间简陋的旧屋,安顿下来。第二天,程旼便请来当地郎中,到临时住地为夏夫人诊治,长子程松、次子程杉、三子程梅,轮流服侍。其余族人,则在城里临时找些小工或做些小买卖,以赚些微薄费用,聊以度日。江州,是鄱阳郡的一个较大的集镇,也是江州刺...
· 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程旼的故事(一)
一、生于官宦之家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元熙元年(419)八月(农历),程旼诞生于都城建康(今南京市)一个官宦之家,其祖父和父亲都先后在东晋和南朝刘宋政权当过官。程旼的远祖乔白(又名伯符),在周成王姬诵七年(公元前11世纪),因呈“三异”:即嘉禾双穗、井中玉、泰山车,受到成王的赞赏,封食邑于程地(今河南洛阳之东偃师市),因以为姓。自乔白至五世休父,任周宣王太司马,生二子:长仲庚,袭父职,开司马一姓;次仲平,则称远祖。据查,梅县程氏祖屋为安定堂,可知其族姓来自甘肃平凉,后迁洛阳之东偃师,再迁江苏建康(今之南京)。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至南朝刘宋年间,由于中原地区连年战乱,使中原人口大量迁移至江南一带,先后共约90余万人,占当时政府统计户口的六分之一,还不包括南渡世族的荫户和部曲在内。这些南迁大族成了东晋及南朝的统治基础。据称,程旼年幼时体弱多病。稍长,由致仕(退休)在家的祖父亲自督导学习儒家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