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张达京台湾台中大平原开拓之先驱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4
转发:0
评论:0
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张达京台湾台中大平原开拓之先驱,   张达京,字振万,号东齐,谥英略,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10月21日出

    张达京,字振万,号东齐,谥英略,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10月21日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高陂镇赤山村,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闰3月12日卒子台湾,享寿八十四岁。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年22岁的张达京因父母双亡,家计艰难,不得不只身渡海去台湾,从此展开了他的人生中辉煌的一页。
    张达京抵台后,居住在台中的岸里社。据台湾一些典籍所载,那里的土著居民是台湾平埔族的一支,当时其文化尚属启蒙阶段,被称之为“社番”。有一年那里突遭瘟疫侵害,人人自危,张达京遂以祖传秘方就地取药治病,愈人无数,由此甚为社番所崇敬,“番王”(土著首领)还“以六番女妻之”,后人因以称他为“驸马爷”、这场亲事也创下了台湾拓荒时期,汉番结亲加强二族和睦之先例。
    雍正三年,清政府看中了张达京在当地土著中有很高的威信,便任命他为岸里五社首任总通事。任职期间,张达京说服岸里大社“熟番”头目协助官方阵服了各社生番,以平服番、黎有功,加守府(千总)的职衔。
    当时台中平原辽阔的土地还是草莱未辟之区,土地肥沃,但灌溉不便。这些土地属于社番所有,但他们无力开垦,张的信任,于是由他为首,组织汉族移民和社番签订合同,取得土地拓垦权。继而又大力兴修水利,以“割地换水”方式取得土地。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岸里社一带成为名闻宝岛的粮食生产基地。对此,台湾中华民族谱系研究中心张氏族谱编纂委员会于1984年12月出版的《赤山张氏族谱》所刊《开台始祖张达京公传略》是这样记载的:“乾隆初年,振万乃邀蓝、秦两姓募佃合垦。厥田上上,产稻丰,一岁两熟,然苦旱。引大甲溪水自罩蓝内山流出,修圳以通,遍溉岸里、阿里史等社,凡千余甲。岁人谷数万石,家愈富,子孙犹食其利。至今葫芦墩米尚冠全台。” (事详台湾通史卷三十一)葫芦墩就是张达京居住的地方。
    1986年l月份出版的《台中县岸里开发史》记载:“台中盆地北部原属草莱末辟之区。雍正年间,岸里社第三代总土官潘敦仔继承先人的遗志,将往日请垦之阿河巴(今神冈、大雅乡)草埔地交由张达京规划垦辟。而张氏更着手于兴修水利,以‘割地换水’方式取得番地,并邀同乡人前来大事垦拓。所开葫芦墩圳灌田凡千余甲,今神冈、潭子、大雅、丰原、台中市北屯与西屯,皆蒙其利,张氏实力本区开拓之先驱,其功不可没。而社口古庙万兴宫(在神冈乡社南村)供祀其长生禄位至今,乡人莫不怀其遗爱人间。”
    张达京开拓台中的功绩受到清朝廷的隆重嘉奖。据日本统治台湾时期——明治戊申四十一年四月望日出版的《编修族谱序》记载:“乾隆圣主,御赐龙袍,至今犹存。”但不知存在何处。
    张达京在台湾事业成功,生活富裕,但仍非常怀念故土。在他临终前再三叮嘱子孙要将他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并要求后代多多回去探望乡亲。遵照老人遗愿,张氏子孙在张达京谢世后便运棺回赤山村,并修筑墓堂。之后,又建起一座“张氏祠堂”。落成之日,台湾乡亲专船载运物品回乡祭祀祖先;1990年又组团回赤山拜祭,热闹非常。
    张达京生七子,五子长成,分为仁、义、礼、智、信五大房,号称“五合公”。台湾五合公管理委员会主任于20世纪80年代来信云:达京公被尊为开台肇基始祖,其裔孙略估近万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客家文化—客家渊源—台湾客家人探源
台湾到底有多少客家人?分布在哪些地方,他们的地位怎样?祖籍地在哪里?其祖先是何时迁台的?现在台湾的客家人与原乡大陆的客家人有哪些异同点?这些可能都是海内外学者关心的问题。也是我1998年3月台湾之行考察的主要内容。台湾客家遍布全省这次访台,林瑶棋理事长为我考察活动作了细心安排,重点考察了台湾客家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台中、高屏地区棗“六堆客家”、新竹、嘉义、台南、南投、苗栗、台北等县、市,对台湾的客家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考察和所掌握的资料看,台湾的客家人遍布各地,总人数达400多万人,能讲客话者有2OO余万。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台湾政要、商贾和文化名流,如李登辉、吴伯雄、简汉生、许信良等。在台湾的客家人中,许多人以为广东籍客家人最多,如我们以其原籍的府州县分,的确如此。如陈运栋先生所著《台湾的客家人》一书就有记载:古嘉应州属(包括镇平、平远、兴宁、长乐、梅县等县)的客家人占最多数,约占(全部台湾...
· 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客家才子宋湘
(一)宋湘,字焕襄,号芷湾,清乾隆21年(1756)生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白渡创赋乡象湖村。宋湘《家园杂忆四十韵》描绘了出身家世和故乡风物:“籍隶梅州古,邦名白渡前。衡门当水曲,老屋负崖巅。”“鳞次比邻接,瓜绵一脉延。世吾过二十,族众约三千。”“鸡犬家家有,桑麻处处连,先畴耕共牧,旧泽诵兼弦。”“是岸排篁竹,逢桥有木棉。楼浓红杏雨,溪淡绿杨烟。”勤政爱民的清官。宋湘于乾隆51年壬子中解元,嘉庆4年已未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5年庚申还乡,主讲惠州丰湖书院,10年乙丑奉召入都,居词垣。12年丁卯,充四川乡试正考官。13年戊辰,充贵州乡试正考官。18年癸酉,出守云南曲靖府,寻署广南府,权迤西道。道光5年乙酉,迁湖北督粮道,次年卒于任所。为官期间,关心民瘼,积极用世,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所称颂。滇南一带,至今仍流传不少有关宋湘治水、种棉、植树、开矿、办学、除暴的各种传说。道光《云南通志·循吏传...
· 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赣州历史人物
回眸历史沧桑,赣南客家与整个客家民系一样,百家百姓,各个姓氏都有自已引以自豪且代代传颂的开创人物,他们共同闪耀着客家精神的理性之光。钟绍京(659――746),今兴国人,唐代著名书法家。武则天统治时“以工书入直凤阁”。当时宫廷神殿的门额、门榜以及重要铜器铭文等,都是由他来题写,后升为“苑总监”。唐玄宗,他以夜里率领宫苑内勤人员协助夺得皇帝位的功劳,晋升为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封越国公,是江南的第一个宰相,也是赣、闽、粤钟氏之始祖。他一生酷爱书画古迹,收藏有王羲之、王献之及褚遂良等人的书法作品数十万卷。他死后葬回家乡,今兴国博物馆藏有他的墓志铭一方。孙俐孙中山先生的远祖。据罗香林先生《国父家世源流考》载:“其远祖源流,则以唐以前俱住陈留,为中原世族,自黄巢变乱,其远祖,始以领公堵御之故,适居江西宁都,历五代至宋,裔孙繁衍,散布周赣闽等地。”至明永乐年间自长汀和田迁紫金,再迁增城、香山,一支居翠...
· 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赣州市宁都“三魏”客家英才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和江淮文化发达之地,落籍赣闽粤山区后,仍秉承中原遗风,以耕读传家,形成了崇文重教的民风,遂造成了在文化学术领域,客家人英才辈出,延绵不绝。他们中既有独领风骚的艺坛巨匠,又有学术领域的一代宗师;既有杰出的书画家,又有才气横溢的散文家,诗人┉┉他们的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编织成一道道流光溢彩的绚丽风景。“宁都三魏”便是其中佼佼者。“三魏”是魏际瑞(祥)、魏禧、魏礼兄弟三人的合称,宁都城关人。其父魏兆凤,字天民,乐善好施,急人之难堪于己,荐举征辟一概不就。明亡后,削发为僧,隐居山中,终年40岁。魏际瑞、魏禧、魏礼兄弟三人天资敏捷,聪颖好学,刻苦自励,才学深高,俱善诗词古文,均为著名的散文家,故时人称为“宁都三魏”,而其中尤以魏禧的成就最大。魏禧(1624――1680年),字冰叔(一作凝叔),号裕斋,人称叔子先生。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幼年体弱多病,药不离口。秉性仁厚,文静,...
· 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半僧先生”何南凤
在兴宁神光寺的何南凤金身何南凤(1588-1651),兴宁石马乡人,是中国佛教“横山堂”流派创始人,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何南凤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后来,他决意出家,历游齐、鲁、吴、越等地名山寺庙,曾住持平远文殊、龙川石岭、兴宁曹源和祥云等地寺庙;晚年住持江西豫章普济寺。他博采各家,创立了“横山堂”学说,即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新流派,以“劝人行善”为主要教义。由于其学说适应了当时客家地区群众的需要,在粤东、赣南、闽西一带以及东南亚都有其门徒,其学说颇有影响。他仿照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而撰写的《半僧先生传》,是一篇极有个性的绝妙文章。从该文可知,南凤的名号很多:字道见,又名熄三、觉从、海圣、雷山释子、梦观居士、知非、跛者道人等等,最后取号牧原。“牧原者卑以自牧,牧一条水牯于广平之原,自治生平虚矫褊侧之习气云尔!”从这一连串的名号中,已透露出其不同凡俗的品格。该文开篇先对自己的生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