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张达京台湾台中大平原开拓之先驱
张达京,字振万,号东齐,谥英略,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10月21日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高陂镇赤山村,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闰3月12日卒子台湾,享寿八十四岁。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年22岁的张达京因父母双亡,家计艰难,不得不只身渡海去台湾,从此展开了他的人生中辉煌的一页。
张达京抵台后,居住在台中的岸里社。据台湾一些典籍所载,那里的土著居民是台湾平埔族的一支,当时其文化尚属启蒙阶段,被称之为“社番”。有一年那里突遭瘟疫侵害,人人自危,张达京遂以祖传秘方就地取药治病,愈人无数,由此甚为社番所崇敬,“番王”(土著首领)还“以六番女妻之”,后人因以称他为“驸马爷”、这场亲事也创下了台湾拓荒时期,汉番结亲加强二族和睦之先例。
雍正三年,清政府看中了张达京在当地土著中有很高的威信,便任命他为岸里五社首任总通事。任职期间,张达京说服岸里大社“熟番”头目协助官方阵服了各社生番,以平服番、黎有功,加守府(千总)的职衔。
当时台中平原辽阔的土地还是草莱未辟之区,土地肥沃,但灌溉不便。这些土地属于社番所有,但他们无力开垦,张的信任,于是由他为首,组织汉族移民和社番签订合同,取得土地拓垦权。继而又大力兴修水利,以“割地换水”方式取得土地。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岸里社一带成为名闻宝岛的粮食生产基地。对此,台湾中华民族谱系研究中心张氏族谱编纂委员会于1984年12月出版的《赤山张氏族谱》所刊《开台始祖张达京公传略》是这样记载的:“乾隆初年,振万乃邀蓝、秦两姓募佃合垦。厥田上上,产稻丰,一岁两熟,然苦旱。引大甲溪水自罩蓝内山流出,修圳以通,遍溉岸里、阿里史等社,凡千余甲。岁人谷数万石,家愈富,子孙犹食其利。至今葫芦墩米尚冠全台。” (事详台湾通史卷三十一)葫芦墩就是张达京居住的地方。
1986年l月份出版的《台中县岸里开发史》记载:“台中盆地北部原属草莱末辟之区。雍正年间,岸里社第三代总土官潘敦仔继承先人的遗志,将往日请垦之阿河巴(今神冈、大雅乡)草埔地交由张达京规划垦辟。而张氏更着手于兴修水利,以‘割地换水’方式取得番地,并邀同乡人前来大事垦拓。所开葫芦墩圳灌田凡千余甲,今神冈、潭子、大雅、丰原、台中市北屯与西屯,皆蒙其利,张氏实力本区开拓之先驱,其功不可没。而社口古庙万兴宫(在神冈乡社南村)供祀其长生禄位至今,乡人莫不怀其遗爱人间。”
张达京开拓台中的功绩受到清朝廷的隆重嘉奖。据日本统治台湾时期——明治戊申四十一年四月望日出版的《编修族谱序》记载:“乾隆圣主,御赐龙袍,至今犹存。”但不知存在何处。
张达京在台湾事业成功,生活富裕,但仍非常怀念故土。在他临终前再三叮嘱子孙要将他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并要求后代多多回去探望乡亲。遵照老人遗愿,张氏子孙在张达京谢世后便运棺回赤山村,并修筑墓堂。之后,又建起一座“张氏祠堂”。落成之日,台湾乡亲专船载运物品回乡祭祀祖先;1990年又组团回赤山拜祭,热闹非常。
张达京生七子,五子长成,分为仁、义、礼、智、信五大房,号称“五合公”。台湾五合公管理委员会主任于20世纪80年代来信云:达京公被尊为开台肇基始祖,其裔孙略估近万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