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客家历史人物—程旼的故事(三)
五、爬山涉水觅桃源
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南朝宋明帝刘彧泰始三年(467)的秋天,程旼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租了一艘可容百余人的大船,从建康的燕子矶码头上船。这时,程旼的亲朋好友都在岸上挥手相送,其中,还有程旼的好友谢庄的后裔。
行船离开建康之后,逆长江而上,经马鞍、当涂、芜湖、采石、铜陵、池州、安庆、彭泽乃至赣之江州(今之九江市),全程千余里水路,足足花了廿多天时间。
想不到这千余里的水路,风高浪险,逆水行舟,艰难万分。程旼夫人夏氏,一路晕船呕吐,茶饭不思,旧病复发。程旼指挥众人,把随船的行李和简便的家杂抬上江州码头后,雇请小工挑进城里,自己搀扶着夏夫人及带着全家老小,租了间简陋的旧屋,安顿下来。
第二天,程旼便请来当地郎中,到临时住地为夏夫人诊治,长子程松、次子程杉、三子程梅,轮流服侍。其余族人,则在城里临时找些小工或做些小买卖,以赚些微薄费用,聊以度日。
江州,是鄱阳郡的一个较大的集镇,也是江州刺史衙门所在地。江州,北临长江,南连庐山,东靠鄱阳湖,西及湖北省,是赣、鄂、皖三省交会处,战略地位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皇室矛盾激化后的主要战场。在程旼看来,这里毕竟不是久留之地,但无奈夏夫人病体暂时难于康复,不得不住了下来。
江州周围有山有水,风光绮丽,历史名人遗迹甚多。程旼素有野游之雅兴,便邀约同行数人,浏览周边的风景名胜。
夏夫人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治疗调养,身子慢慢好了起来。程旼也准备上路,继续往南行进。但族中有人不愿再往前走,只求在江州安家,程旼无论怎样劝说,他们就是听不进去。程旼只得领着愿意南迁的族人继续上路。
程旼雇请了一些挑夫,挑着一些较为粗重的家什,而自己和家人、族人则轻装上路,晓行夜宿。因有老人小孩拖累,一天工夫,最多只能行走五、六十里路程。
程旼一行从江州出发,经过豫章(南昌),抵达吉水,已是隆冬季节。那时,天寒地冻,雨雪纷飞,漫山皆白,而道路泥泞,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他们在吉水停顿了10多天,待天气较为好转后,又继续南行。
程旼等一行到达赣州,入得城来,看到这里人烟稠密,街道整洁,于是住了下来。第二天,程旼还登门拜访了过去同朝为官的南康郡的刺史,了解当地的民情风俗及物产。刺史详细地介绍了当地的情况,并告知岭东的一些事情。刺史还拿出一些银两送给程 作为路上的盘缠,程旼推辞不了便收了下来。
程旼一行在赣州作短暂逗留后,在南康住了一晚,第二天抵达信丰。从信丰到安远,需经一处高云雾山。这座山山体高峻,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每天冬季,都是云遮雾障,东西莫辨。而且山道崎岖,绵延数十里路。程旼一行来到山下,仰望云端里露出的山峰,暗自发愁。他预料该山可能有剪径的山贼,便交代同行须早作准备。果不其然,程旼等一行爬到半山腰时,斜刺里杀出一伙山贼,共有七、八个人。他们头套露出两眼一嘴的黑布,身穿黑色长衣,人人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喝令程旼等人交出买路钱来。程旼为了求得一时的平安,便拿出随身携带的一些银两,进行打发。这伙山贼得到满足后,便放程旼等一行人过去。程旼长长地舒了一口凉气。
六、定居平远坝头
程旼等人经过长宁镇(今寻乌县城),从吉潭下到粤东北部的林子营(今平远仁居镇),终于踏上了岭东北部这块土地。但此时只剩程旼一家,其余族人均在沿途留下,择地而居去了。
程旼一家在林子营住了一段时间后,感到这里青山绿水,山川秀美,可惜人口较多,耕地有限。他从当地人口中得知,再南行七、八十里,有一处叫坝头的地方,那里有不少荒山荒地可供开垦。于是,程旼一家便来到坝头官窝里,卜筑定居。
坝头,四周山峦叠翠,环抱着一块山间平原,中间有条蜿蜒小河流过。这里,四季如春,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可开垦的荒地较多,适宜于种植五谷杂粮等。
坝头,又是东石、河头两河交汇之处。东石河犹如锦带,穿过整个村子,在下游与河头河汇合,形成较为宽阔的水面和深水激流,有利于水上运输,其水路直达潮汕,商品交流比较活跃,已形成闽、粤、赣三省的一个商品集散地。
程旼一家到了坝头后不再南迁,除了这里适宜人居的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南朝刘宋泰豫元年(472)起,岭南各地因当地刺史苛虐,引发境内诸“蛮”群起,东粤、西粤及越南北部均不得安宁,加上东南面有早来的福佬系(潮汕人),正南面有珠三角的广府系(讲广州话的人)聚居,因此,程旼一家便在坝头定居和繁衍后代。
七、披荆斩棘 造福乡里
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从事农业耕作尽管事实上很少,但在道德观念上历来把农业作为治国安邦之本。程旼认为:“治国之本,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百姓的温饱解决了,才能“国富民安”。
程旼一家来到坝头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解决“温饱”问题。于是,不管阴雨连绵的春天,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季,或是寒风刺骨的冬日,程旼都带着一家老小,垦荒辟壤不止。程旼的新居屋后,是荆棘丛生的缓坡,门前是杂草遍布的平地。他们一家老小,手持劈刀,把后山的莽莽荆棘劈开,开垦成为旱地,种上各种旱地作物。他们除去门前平地上的杂草,筑起田埂,引来山泉,把地块泡软,再用犁耙深翻、耙平,种上水稻。经过程旼一家的辛勤劳作,当年获得丰收,使周围村子的农户都感到非常好奇、惊讶和新鲜。
在程旼一家来到粤东之前,这里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由于武夷山余脉的阻隔,南下粤东的汉人还是比较少,而离南海郡治(今广州)有千里之遥,中原文化和耕作技术还未深深地影响粤东北地区。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当地土著人还未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只知刀耕火种,获取一些简单的生活资料。他们每到秋冬时节,就进山砍树,劈除荆棘,堆在一起点火焚烧,作为种植的肥料。待到第二年春天,几场春雨过后,人们就把山地复垦过来。撒上五谷杂粮的种子,让其自然生长,成熟时,便收获起来。等到地力被剥夺殆尽后,又到另一片山开垦,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对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后人写有《畲田调》一诗,反映这种情况:
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在这长期的刀耕火种的过程中,坝头当地的土著人还把一种稻谷种子,种在山坡之上,叫做“畲禾”,它成熟后虽然是稻谷,但由于是旱地种植,产量很低。
程旼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一方面,以自己的农田作为耕作示范点,去传授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又带领坝头村民把村中的荒草地开垦成一块块水田,把刀耕火种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水稻栽培为主的生产方式,以提高作物的产量。为了做到深耕浅种,程旼还把中原及江南一带常用的木制铁头的拱背犁,向村民推广。这种犁因其古拙、稳定、犁地较深,适合旱地及水田的耕作,很快得到村民的喜爱,称这种犁为“程犁”(后讹称为“深犁”)。在程旼的示范下,当地村民很快掌握了水稻栽培中的深耕、浅种、除草、施肥等一系列较为先进的耕作技术。
对于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能不断从土地中得到“充足的养料”,程旼除了强调要大施农家肥外,还把中原和江南一带的轮作及套种的技术,引进坝头。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栽种,或几种作物间隔栽种,除了能够稳产高产外,还能使地里的养分尽其所用,并能促进地力的尽快恢复。
为了除去早造田中的杂草,每当早禾生长到人膝盖那么高的时候,程旼都会买些当地特有的两指宽的禾鲤苗,放入早造田中。鲤鱼是杂食性的鱼种,既能除掉田中的杂草,又能除去水稻的害虫。待到夏收时节,随着田中的水被逐渐放走,三、四指大的鲤鱼在田中噼里啪啦活蹦乱跳,程旼家人一边收割,一边抓鱼,真是快活极了。村民们看到这种情景,第二年便仿照程旼的做法,发展稻田养鱼,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为了方便民众行走和垦荒、耕作的需要,程旼带领全家及村民,劈开山道,兴建凉亭;为了解决稻田的灌溉问题,程旼与村民共同努力,兴建了99处水利设施。程旼带领村民做好事不达百数满额,主要是取水满则溢的意义,希望后代能承先启后,不断把好事做下去。
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培养人人自食其力、勤劳俭朴的好品德。程旼非常赞赏陶渊明的主张:“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也就是说,人人都要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又怎么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呢?程旼经常对村民进行自力更生、勤俭持家的教育。
< p>
< p>
<>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