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客家民俗—赣南客家社日习俗
客家文化—客家民俗—赣南客家社日习俗,赣南客家人所称社公,又叫社官,俗称福主。“社”即祀土,旧以一二十户人家为一社
赣南客家人所称社公,又叫社官,俗称福主。“社”即祀土,旧以一二十户人家为一社会,社公即为社会的保护神,又称土地神、土谷神,其庙也称土地庙或土谷祠。鲁迅笔下阿Q就以土谷祠为家,在赣南客家人心目中土地神被认为是主持一方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神。每年有两次祭拜社公,尤其以春社为盛,春社定在农历立春第五个戊日,也就是在春分前后。农谚有“先分后社,无米过夜,先社后分,米谷倒囤”的说法,还有“社过南风日日晴”,“人勤春早,人懒伴社”的俗语,这都表明社日与气象尤其是与庄稼的丰收与否紧密联系。所以每到社日就需拜祀土地神。同治版《安远具志》载:“春秋社日,各坊堡率一二十家为一社会,焚香、屠牲、携酒以祀土谷之神。”而秋社不被重视,因秋社大多与乡人庆丰收活动相联系,大体有“春祈秋酬”功能,成为喜获丰收的“狂欢节”。
赣南客家人旧时拜社公时,需备鸡、肉、鱼、酒、饭等去敬社神,隆重的还上演社戏,鲁迅的笔下就记述过他家乡演社戏的情景。
不过现在社日祭社官之俗渐废。一是科学种田的示范作用,二是社日处于农忙时刻,无暇去应承此等事宜。但仍沿袭“现官不如现管”的说法,衙府作官的不一定能直接管民,而土地神则关乎人畜的平安,在信俗上认为直接于它有关,因而每逢年节敬祖宗和各路神灵及农人卖猪等重大收获时,还会“关照”它,一并祭祀,而路口村头由几块石头围砌的土地庙也就很普遍。更为独特的是赣南客家人将社公神附会在古树、大树上,并将它神圣化、神秘化,这样一批名树古木也就得以保存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客家文化—客家民俗—赣南客家禁忌习俗
赣南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诸多礼俗,但也从负面角度产生了许多禁忌习俗,现将一些比较常见的一些忌俗,整理如下。婚嫁节庆日,忌孤寡、再婚妇女进门;忌妇孕、无子妇摸新娘嫁妆;新娘出嫁离家时忌父母送行,新娘出嫁进婆家门时忌与公婆相撞见。出嫁时忌在娘家过年节,忌在娘家生小孩;女儿女婿在娘家忌同床睡觉。产妇做月子忌出产房,忌串门;男人(除丈夫外)忌入产房;忌说孩子长得胖,长得好,要说“像狗样”,有意作践,以为更好带大。农历初七至十五忌走亲访友探病人;下午、晚上也忌探病人、走亲戚;房前屋后和坟地忌乱动土,乱砍树。36人不过渡,五人三姓不同行。做客逢七不出门,逢八不回家。平时忌吃四碗或八碗菜。生病忌直接说“病”,应称“身体不舒服”,“身体唔雄”。给病人开处方要说“开单子”(只开一次,病即痊愈),买中药要说“捡菜”,与医生话别时忌说“再见”。老人死了忌说“死”,要说“过世”、“过身”等委婉语。儿孙服丧期...
· 客家文化—客家民俗—赣南客家婚俗
议婚,男子当婚时,家长就会拜托亲友或媒婆说:“看哪里有合适的妹仔”意即说媒。男女双方若有意,一般是约定吉日,男方备好酒肉、什果等礼物在媒人和内亲的陪同下去女家相亲,俗称“看妹仔”,男方要包一个“见面礼”给女方,钱数的尾数要是“六”或“九”,以取意“顺”或“久”这个吉利数。女方收受礼品和红包,且热情款待后,意即为允婚了。然后女方亦择吉日,在其亲属的伴同下,前往男方“访家”,也称“察家”“旅屋场”,实为察看男方家庭、邻里,也是公开表明联姻的意思,家族近邻都会自发送来米酒、果品和荤盘等招侍客人。以示这里的人热情好客。男方则不仅要盛宴接侍女方众多来宾,还要给女方及所有成员分送红包。席间议定恩恤礼、礼金、鱼肉、糯谷和嫁妆等。订婚,俗称“定亲”。男女双方互相看过家庭都满意后,男方便择吉日,带上议定的鸡鸭鱼肉、粮油、糖果、酒食,以及一定聘金和未来新娘的首饰、衣物,在媒人的陪同下正式登门求婚,女方则热情...
· 客家文化—客家渊源—赣南客家渊源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故秦汉时便建有县治,至汉末已设有府一级的行政机构。唐末五代时,中原衰乱,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因此,成为避乱者的理想栖身之所,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到北宋初年人口剧增十倍,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传统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同时及此后,从中原迁入赣南的客家先民或客家人,又不断往闽西、粤东迁徙。赣南比同为客家人聚居地的闽西、粤东地区,建县建州时间都要早的多,秦代时便设有南墅县(今南康或大余县内)。据《淮南子》载,秦世皇为统一祖国南疆,曾令大将屠唯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军百越,成功之后,其中便留“一军守南墅之界”。这是史书上最早所见中原汉人进入赣南的记载。自唐末黄巢起义后,五代分争,中原丧乱,北方汉民以及原居江江淮、荆湖地...
·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赣南客家民居
本文所指的“赣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的(古代分属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的18个县市区,即章贡区、赣县、于都、兴国、信丰、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以上为赣州府)、大余、上犹、崇义、南康(以上为南安府)、宁都、石城、瑞金(以上为宁都直隶州)。面积为3.96万平方公里,人口790万,除赣州市区及个别城镇因其方言(属西南官话)和民居形式(属徽州民居)与和县客家方言的土木混合结构为主的民居不同,当属人约占总人口的90%以上。现存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其分布形势:“组合式”呈由东北向西南发展逐渐减弱的状况;“围屋”则呈由西南向东北发展逐渐减弱的态势,其建造年代,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可达明代晚期,在此试将赣南的客家民居作此基本介绍。一、厅屋组成合式民居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
· 客家文化—客家文艺—赣南客家山歌概况
山歌,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且以口头传唱作为发表方式和传播手段。“山歌”一词,在清代以前是所有民间歌曲的泛称,清末渐为“民歌”一词作为各类民间歌曲的总称,山歌遂成为民歌中的一个类别。客家人爱唱山歌,称唱山歌为“打”山歌,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他们在山野田间,老少同唱,世代相传,历久不衰。特别是兴国山歌,一曲“哎呀勒—”唱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闻名遐迩的“山歌之乡”。至今兴国县每年都有举行山歌擂台赛的传统。赣南客家山歌,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并发展的,是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它产生于客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摘木梓、伐木放排、铲松油、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男女爱慕之情等等,都用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