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客家火龙烧红了成都洛带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5
转发:0
评论:0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客家火龙烧红了成都洛带,   客家火龙节,是客家人最富有民俗特色的一项文化活动,它表达出了客家人在迁徙漂

    客家火龙节,是客家人最富有民俗特色的一项文化活动,它表达出了客家人在迁徙漂泊之中祈求幸福、祈求美好、展现自我的一种愿望。放火的一方以烧的焰火越多,吉财越旺;舞龙的一方,袒胸露臂,为避寒冷,不惜飞快舞龙,希望讨来炮火指向自己。舞龙者倘被焰火、鞭炮烧起血泡、疤痕,不但是勇敢的印记,也预示着今年大吉大利。

  洛带镇的客家火龙舞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刘氏族人。刘氏族人在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刘家每到吉庆节日都要在古镇舞龙。刘家龙舞直接从中国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家族内部传承,且一直没有中断,因此,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
  
  洛带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福街”,后因蜀汉后主刘阿斗的玉带落入街上一口八角井而更名为“落带”,后又改称为“洛带”。洛带镇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2.3万,其中85%以上都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主要是在300多年前从广东、江西和湖南、湖北(清朝时称湖广省)的客家聚居地迁徙而来。尽管距成都仅有18公里,但至今仍然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保存了较为完好的客家民居和习俗,因此被称之为“西部客家第一镇”,2005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也将在洛带举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四川洛带中国最完好的客家古镇
洛带古镇湖广会馆内正在进行客家婚庆表演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的成都洛带镇是一个千年古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这里的一口八角井而得名“落带”,后演变为“洛带”。清初,一群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移民潮迁到这里,洛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至今,洛带镇内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保存完好,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而居住在这里的90%的居民是客家人,他们仍讲着客家话,沿袭着客家习俗。
·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客家石笔
在绿树掩映的客家村落中,静穆的祠堂前,我曾经看到过一支又一支的石笔,高达八九丈,从平地拔起,直冲云天,我大为惊叹!顿时,脑海中蹦出一个词语“一柱擎天”。这石笔是何等奇特,何等气派!它象征着什么,意味着什么?它引发我问,我想,我思,我探索。我了解到立石笔,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在过去的年代里,各家族为振家声,扬族望,规定凡中了举,就可以在自己家庭的祠堂前竖立一对石笔,或叫石楣杆。石笔做工极为讲究,透雕浮饰,“双龙盘柱”“鱼跃龙门”“莲花卷云”形态活现,出神入化,这自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有力证明。为什么客家人要用石笔来表彰子弟呢?翻开客家的迁徙史,我们发现在“永嘉之乱”中,南迁的大多是名门望族,一个有着老子、孔子、墨子这样伟大过去的民族,他们怎能不看重先祖的名声,怎能不看重功名?然而沦落天涯,逼进崇山峻岭之中,既无门阀可依,又没有象在中原时那样好的学习条件,同时,客家人应试和录取,还受到士著人...
·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客家女人
走进客家地区,让人感到最美好最动情的是女人。客家女人是火把,把生活照得亮亮堂堂;客家女人是甘露,把生活浸润得甜甜滋滋;客家女人是泥土,让生活长出大片大片的丰收。客家女人全靠自己打扮自己。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下踩的,全是花,全是美。客家女人还把全家都打扮起来,公公、婆婆、丈夫、孩子。你看看这些精彩作品,就知道她们有多么心灵手巧。用竹子编织的斗笠,四边垂挂着五颜六色的彩带,走起来,光彩耀目,既招来阵阵凉风,又显出婀娜多姿。彩带下的脸庞,若隐若现,藏着几分美的神秘,继承了古代中原妇女羞于抛头露面的遗风。这种绣花鞋,式样来自唐宋时期的"凤头鸾尾"。鞋头尖锐上翘,叫凤凰嘴。鞋上绣着鲜鸟蝶。鞋口镶着彩色滚边,显得层次分明,又不失庄重。最具特色的是鞋的后跟,整个鞋面,分成两段,中间用麻线联结,织成网状。这种鞋跟既可以穿上,又能当拖鞋,大小松紧,任意伸缩,又实用,又别致,又美观。中国的家庭,多年来的分工...
·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宁都客家婚礼
婚娶,是客家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经过说媒、相亲、合八字、定亲一套程序之后,便择定吉日迎娶举行婚礼,迎娶这一天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隆重而热闹的礼俗。在迎娶之日,新郎先要摆盒送去新娘家,盒上装有猪肝、心肺、鱼、头牲(鸡)、香烛去敬新娘家祖宗,同时盒上还要放上八种贴:名贴、辞神贴、陪娘贴、门师贴、裁缝贴、漆匠贴、木匠贴、鸾客贴,这些贴都有它特定的作用。总而言之是起尊重各种人士的作用,这时,新郎还要准备各种红包在新娘家分发。如开被礼、厨官礼、神盘礼、陪娘礼、装花礼,待一切礼节行毕,新娘才可以正式起轿归门。婚礼是在郎家的祖堂上举行,在礼生(司仪)的主持下分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煞帐四个步骤。新娘花轿行至新娘家祖堂门前时,不可马上放下,这时礼生会拿起一只雄鸡高举过头,用客家话语唱道祝赞词,文曰:“伏以:日去时良大吉昌,今日新娘归来正相当,正相当来正相当,手提金鸡是凤凰,凤凰长的头高尾又长,头高顶...
·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赣南客家民居
本文所指的“赣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的(古代分属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的18个县市区,即章贡区、赣县、于都、兴国、信丰、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以上为赣州府)、大余、上犹、崇义、南康(以上为南安府)、宁都、石城、瑞金(以上为宁都直隶州)。面积为3.96万平方公里,人口790万,除赣州市区及个别城镇因其方言(属西南官话)和民居形式(属徽州民居)与和县客家方言的土木混合结构为主的民居不同,当属人约占总人口的90%以上。现存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其分布形势:“组合式”呈由东北向西南发展逐渐减弱的状况;“围屋”则呈由西南向东北发展逐渐减弱的态势,其建造年代,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可达明代晚期,在此试将赣南的客家民居作此基本介绍。一、厅屋组成合式民居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