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宁都东龙清代古建筑群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9
转发:0
评论:0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宁都东龙清代古建筑群,村中庙会巡游   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是一座人文和谐、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宁都东龙清代古建筑群

  村中庙会巡游

    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是一座人文和谐、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它是清初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的家乡。在这座距宁都县城50公里的古村里,现居住有400余户人家。当年的李氏家族在村西边“百间大屋”内居住。据有关史学专家考证,东龙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中古木参天,绿树成阴,处在一个海拔在500至900米、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里。盆地中阡陌纵横,清溪环流,景如诗画,祠堂民宅、小巷错落有致,令人流连忘返。

    2004年8月下旬,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法国远东学院院士劳格文先生一行来到东龙考察,惊叹于村庄里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百间大屋”。

    “百间大屋”的整座建筑占地面积约4300平方米,是循“以人为本”及“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来布局设计。建筑格局错落有致,内由祠堂、廊房、厢房、绣花楼、仆人房、庭院等100多间房屋组成,故称“百间大屋”。据李氏家谱记载,该建筑群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二年,于清乾隆二年竣工。该建筑群体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保存完好,向世人展示着历史的风韵。

    “百间大屋”建筑群体又称“仁方公祠”,系当年毗邻石城的知县李仁方为避战乱隐居此山投重金所建。整个建筑仿皇宫式样,四周全部砌有围墙,大门向东。前院麻石嵌砌地面,花墙高1.2米,视野开阔,墙外为水塘。后院面积100平方米,用青砖砌成5米高的墙,院内南北各有一口水井。主体建筑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高8米,青瓦覆顶,青砖山墙,分上下两栋,东名“东园”,西称“西圃”。整座建筑处处可见雕梁画栋,美观大方,别具一格,从建筑设计分布来看,可以称得上是当年李氏大家族的一座大观园。如今数百年过去,这座建筑内只住着9户李氏后裔。

    东龙村古建筑群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特别是客家古建筑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劳格文先生感叹道:“在他所走过的世界各地,像这么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十分罕见,在这里拍一部清代历史剧,可以不用布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宁都客家婚礼
婚娶,是客家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经过说媒、相亲、合八字、定亲一套程序之后,便择定吉日迎娶举行婚礼,迎娶这一天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隆重而热闹的礼俗。在迎娶之日,新郎先要摆盒送去新娘家,盒上装有猪肝、心肺、鱼、头牲(鸡)、香烛去敬新娘家祖宗,同时盒上还要放上八种贴:名贴、辞神贴、陪娘贴、门师贴、裁缝贴、漆匠贴、木匠贴、鸾客贴,这些贴都有它特定的作用。总而言之是起尊重各种人士的作用,这时,新郎还要准备各种红包在新娘家分发。如开被礼、厨官礼、神盘礼、陪娘礼、装花礼,待一切礼节行毕,新娘才可以正式起轿归门。婚礼是在郎家的祖堂上举行,在礼生(司仪)的主持下分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煞帐四个步骤。新娘花轿行至新娘家祖堂门前时,不可马上放下,这时礼生会拿起一只雄鸡高举过头,用客家话语唱道祝赞词,文曰:“伏以:日去时良大吉昌,今日新娘归来正相当,正相当来正相当,手提金鸡是凤凰,凤凰长的头高尾又长,头高顶...
·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宁都千年东龙古村
从宁都县城驱车东行50公里,再沿着崎岖山道蜿行数里,便来到了延绵千年之久的客家古村,清初著名文学家、“宁都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的家乡宁都东龙。东龙村坐落在宁(都)、石(城)交界的一片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上,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流。据考,东龙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该村最大的特点是其“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及“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自建村伊始,李氏先祖们便依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诸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为雄伟的东龙岭、南桥岭作为该村的两大龙脉。其中一处,依照龙脉走势,高低错落地建成连片屋场,屋场中开掘出上百口大小不一的池塘,穿插其中。同时还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地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落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另一处就是宗祠。与宗祠相对应的是村中最大的神庙:玉皇宫。东龙村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多姿多彩的古代...
·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花环龙
花环龙原名“软腰龙”,起源于大埔县茶阳镇下马湖村。200多年前,下马湖村民为祭祀宗祠,自发组织舞龙活动。所舞的龙用竹扎纸糊成龙状,龙头内插上蜡烛,在村内外游行。此后,每年的春祭和元宵,村民们都要举行舞龙活动。花环龙制作独特,龙头的装饰甚为讲究,突出龙的眼睛和张开的口舌,使之形态逼真,光彩夺目,显得威武雄壮。龙身部分为一节节用篾编扎的圆筒状和一段段用彩色纤维带编扎的竹圈组成。筒状龙身为固定部分,蒙有白布,涂上龙鳞油彩,每节龙身安有手把;竹圈为活动部分,每段有10个竹圈,每个竹圈扎上密密的彩色纤维带,用布带串接。整条龙身可长可短,节数不等,但一般在9至15节之间,颜色有青、红、黄三种,每一节都有一人掌握,动作紧密协调,身随龙头顺转,尾随身摆,以大锣鼓伴奏增添龙威。花环龙舞的艺术风格主要是舞得优美、飘逸、洒脱,长于向纵、空施展,不拘场地大小,地势高低,可在大场地上也可在小台子上舞,还可以骑在高墙
· 客家文化—客家民俗—宁都客家婚礼
婚娶,是客家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经过说媒、相亲、合八字、定亲一套程序之后,便择定吉日迎娶举行婚礼,迎娶这一天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隆重而热闹的礼俗。在迎娶之日,新郎先要摆盒送去新娘家,盒上装有猪肝、心肺、鱼、头牲(鸡)、香烛去敬新娘家祖宗,同时盒上还要放上八种贴:名贴、辞神贴、陪娘贴、门师贴、裁缝贴、漆匠贴、木匠贴、鸾客贴,这些贴都有它特定的作用。总而言之是起尊重各种人士的作用,这时,新郎还要准备各种红包在新娘家分发。如开被礼、厨官礼、神盘礼、陪娘礼、装花礼,待一切礼节行毕,新娘才可以正式起轿归门。婚礼是在郎家的祖堂上举行,在礼生(司仪)的主持下分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煞帐四个步骤。新娘花轿行至新娘家祖堂门前时,不可马上放下,这时礼生会拿起一只雄鸡高举过头,用客家话语唱道祝赞词,文曰:“伏以:日去时良大吉昌,今日新娘归来正相当,正相当来正相当,手提金鸡是凤凰,凤凰长的头高尾又长,头高顶...
· 客家文化—客家风情—客家火龙烧红了成都洛带
客家火龙节,是客家人最富有民俗特色的一项文化活动,它表达出了客家人在迁徙漂泊之中祈求幸福、祈求美好、展现自我的一种愿望。放火的一方以烧的焰火越多,吉财越旺;舞龙的一方,袒胸露臂,为避寒冷,不惜飞快舞龙,希望讨来炮火指向自己。舞龙者倘被焰火、鞭炮烧起血泡、疤痕,不但是勇敢的印记,也预示着今年大吉大利。洛带镇的客家火龙舞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刘氏族人。刘氏族人在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刘家每到吉庆节日都要在古镇舞龙。刘家龙舞直接从中国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家族内部传承,且一直没有中断,因此,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洛带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福街”,后因蜀汉后主刘阿斗的玉带落入街上一口八角井而更名为“落带”,后又改称为“洛带”。洛带镇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2...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