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闽文化—文史古迹—开元寺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2
转发:0
评论:0
闽文化—文史古迹—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曾名莲

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曾名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今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闽文化—文史古迹—开元寺   开元寺宋、元代有支院百二十所,“食指常万”。现存十分之一、二,面积尚有百余亩。开元寺中轴自南至,建筑群依次为:照墙“紫云屏”、山门即天王殿、大雄宝殿(又名百柱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西塔。大雄宝殿始建于垂拱二年,名紫云大殿。屡圮屡修,现存为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0米,面宽9间,进深6间,原应为石柱百根,故别称百柱殿。庭中有唐至明历代所建各种小型石塔13座。其中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建造的金涂式小石塔一对,最为重要。大殿后为甘露式坛。据载,明末清初泉州甘露戒坛与此京戒坛寺,杭州昭庆寺为全国仅存三大戒坛。寺两厢有长廊。东侧有檀樾祠、准提寺(俗称小开元)、东璧寺,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又称阿弥院殿),后改为水陆寺,现改建为泓一法师纪念馆。西长廊外侧有唐植古桑树一株。两廊外草坪上有东西双塔凌空对峙。

   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是泉州侨乡的徽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塔名镇国塔,始 建于唐 咸 通元年至六年(860—865),原为九级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77)重建为七级砖塔。南宋嘉熙二年 至 淳 佑十年(1238--1250)改建为今之五级石塔。西塔名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初为七级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重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 (1228—1237)改建为现存的八角五层仿木楼阁攒顶式建筑,东塔高48.27米、西塔 45.05 米。双塔项弥座、塔身、塔盖内外全用白色花岗石构筑。塔刹铁铸、从刹座到鎏金葫芦,高度分别为11.10米和10.65米,各系八条大铁链于刹顶与檐角间。翘檐角系金属铃铛共80只。双塔壁上分布160尊人物浮雕。双塔檐间雕有80尊守望神将。其须弥座雕有佛传图37 方,龙凤狮鸟花卉 48 图,负塔侏儒16尊。台阶两侧象眼板有浮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闽文化—文史古迹—福州开元寺(铁佛寺)
坐落在鼓楼区经院巷。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年)始创初建时名“大云寺”,唐初称“龙兴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开元寺”。开元寺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佛寺之一,曾数度遭灾被焚。1979年重修后,现存铁佛殿、灵山堂和佛化社等数座殿宇。开元寺内有许多珍贵文物。寺门口的“开元寺”牌匾,据说为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在开元寺铁佛殿内有一尊铁铸的“阿弥陀佛”坐像。像身披袈裟,螺髻敞胸,两耳垂肩,迭掌合坐在莲花台上,外表贴金,法相庄严肃穆,体现唐代风格。寺内有副名联“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说是金身。”九百多年前这尊10万斤的大铁佛是怎么铸成的呢?据考证是用“蜡铸法”浇铸的,说明当时的冶炼技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开元寺还遗留下来宋代石槽3个,系香积厨内所用的贮水槽,其一为宋大观二年(1108年)所制,上镌铭文52字,为古代石器题识之罕见。
· 闽文化—文史古迹—闽王祠
闽王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鼓楼区庆城寺东侧。闽王祠址本是王审知故居,后改庙。宋开宝七年(974年)吴越刺史钱昱奉钱亻叔命重修府第为忠懿闽王庙,祀王审知。元代庙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奉旨重建,改称闽王祠。祠内保存唐碑一、宋碑一、明碑二。清末及民国初曾重修,1981年修复后对外开放。
· 闽文化—文史古迹—白塔
又名定光塔,全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矗立在于山西麓,与乌山乌塔遥遥相对。初建于唐天元年(904年),是闽王王审知为报父兄教养之恩而建。塔南有白塔寺,为宫殿式建筑。相传开塔基时发现一颗宝珠,故名“定光多宝塔”。白塔原先是一座高41米的内砌砖轴、外围木构的七层八角楼阁式砖木塔。明嘉靖十三年,毁于一场雷火。现存的塔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改建的,外围砌砖,内壁架木,七层八角,外敷白灰,故名白塔。
· 闽文化—文史古迹—老君岩
在清源山西侧,位于羽仙岩罗山、武山之下,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是北宋精湛技艺石雕艺术的集中表现。它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而成。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双耳垂肩,苍髯飞动,脸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凭几,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显空山幽谷,离绝尘世。头、额、眼、髭、须等细部雕刻独具匠心。整个石像衣褶分明,刀法线条柔而有力,手法精致,夸张而不失其真,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逼真生动地表现老子慈样、安乐的神态。该造像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 闽文化—文史古迹—木棉亭
位于龙海市九湖镇木棉村口,距漳州市区13公里。庭前左侧一座八柱方形石亭,名为“木棉亭”。亭后立六块石碑,其中一块上题“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遒所立。两旁石柱雕刻一副对联:“为天下除奸,明春秋大义”。宋德冶元年(1275年),会稽县尉郑虎臣押解被贬黜的大奸臣贾似道往循州(今广东龙川),途经木棉庵时,愤然将贾似道推落粪坑处死。后人屡次在此建亭立碑以抒褒贬之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