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闽文化—杂技—霍童线狮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8
转发:0
评论:0
闽文化—杂技—霍童线狮,霍童线狮,至今保留在闽东历史文化古镇——宁德霍童镇。有关它的历史,当地流传是

  霍童线狮,至今保留在闽东历史文化古镇——宁德霍童镇。有关它的历史,当地流传是为了纪念先祖隋代谏议大夫开山大祖黄鞠公。感恩其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的功德,特举办“二月二”灯会纪念活动。线狮表演就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一。当地人称为“打狮”,又称抽狮,它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民俗艺术形式,堪称中华绝活。

  线狮表演之前,从舞台制作到灯光效果都通过绳子由人工操作。特别是绳索的穿结,每一个穿孔动作,都必须细致认真,是线狮表演的关键环节。线狮衔的球,精致灵巧。大球网筐内,套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灯光,在夜里闪闪发光,犹如点点繁星。最后,开始打扮舞台。同时试一试控制绳索的长短,检验滑轮与狮子。绳子之间的衔接,整个准备过程就需要 1 个小时。除了对绳子有特殊的要求以外,线狮的制作工艺也很讲究,整个狮子最重可达 30 到 40 公斤,全身由多种材料制成,以竹蔑为框架,里面填充着棉花,布料。橡胶等,狮毛用特殊的彩色塑料丝制成。经过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改革,线狮的体积从小如木偶发展到现在重达 30 多公斤,结构从简单到现在的复杂,制作工艺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霍童线狮是通过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它集文功。武功于一身,表演时,分有单狮(雄)、双狮(一雄一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四种。线狮最早是沿途边走边舞,以后转为搭台表演。经过历代民间艺人艺术实践创造,线狮表现力越来越丰富,能表演坐立、蹲卧、苏醒、伸展、登山等各种不同的动态,光是表现狮于戏球,就有寻球、追球、得球等许多动作,全凭艺人集体操纵,密切配合把线狮演活。在民俗文化地位上霍童线狮堪称中华绝活。由于它具有的一定稳定性使得线狮文化不仅拥有丰富的内容,还具有发展性。同时线狮的传承有着原始的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承特点,发掘抢救和保护霍童线狮,不仅是对民俗文化的进一步发掘提出新课题,而且对如何正确认识和保护原生态民俗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闽文化—杂技—宋江阵
闽南民间传统武术表演,以晋江、泉州、南安、同安等地流行最广。宋江阵最早出现于明末请清,相传是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由一些武术爱好者扮成梁山泊好汉,在庙会广场表演各种阵式和武术套路,当地俗称“套宋江”。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均可,多在24人以上,甚至百余人,以108为大忌,据说因不满梁山好汉被招安的结局。表演设在广场,搭一布城或彩楼为城门。开始时,金鼓齐鸣,一对旗手执丈二大旗领阵,分两路出城门,叫“黄蜂出巢”。经“交阵”变“内外环”、“面线拗”(迭圈)、“穿针”、“环螺圈”、“长蛇”等队形战阵之后,开始表演“单打”、“双打”、“群打”等武术套路,主要有盾套锤、伞套刀、枪套剑、刀对铁耙、扁担对锚头、空手对打等,有时还兼演弄狮,最后表演打八仙,以凯旋入城收场。服装有的仿水浒人物,假戏装打扮,有的一律对襟汉装、腰带、草鞋。60年代后,大部分宋江队改穿运动服。清及民国期间,宋江阵广泛流行,有的村落...
· 闽台同宗的石狮文化
狮子,在我国有“狻猊”、“白泽”之称,其力大无比,吼声若雷,惊天动地,被誉为“百兽之王”。《潜研堂类书》:“狮子为兽中之王,故古代常用以镇山门、镇墓、护法、辟邪。”在古代战争中,人们把狮子奉为“胜利之神”。在民间,狮子是勇武、强大和吉祥的化身,人们把它作为图腾,与龙凤攀附在一起,视为威震八方的“祥瑞之兽”。因此,民间建筑装饰中,门狮、门枕石、柱础以及桥梁、栏杆、屋顶、影壁上无处不见狮子的形象,来驱魔避邪,祈求和平安宁。石狮在我国古代帝王将相宫殿、府衙门前是不可缺少的陈列物。它既表示王权的神圣,又可显示主人身份的高贵。所立的狮子有着严格的区别,即根据主人的身份而定,且雕刻的形态也不同,但都是成双成对的。雄狮居左,左蹄踏一个球,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着威力、权力和统一寰宇。雌狮居右,右脚踏一个小狮子,俗称“太师少师”,象征着职位高升、子嗣昌盛之意。此外,狮子头上疙瘩的多少也有十分讲究的,凡一...
· 闽文化—手工技艺—蔡氏漆线雕
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三百余年,历经蔡氏十三代传人。漆线雕是古代的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时期的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等工艺的启发而产生的,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清晚期逐渐成熟。漆线雕在厦门沿海地区的发展依赖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传统的漆线雕制作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对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漆线雕线雕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因而这道工序成了它的工艺名称,逐渐成了它的产品名。漆线雕:用陈年的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过反复舂打成柔软,又富有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线称为“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三百年前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县马巷镇。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轩”,现在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八代蔡善养,年代约在清嘉庆年间,著名艺人蔡文沛(1911一197...
· 杂技
1947年前的源由和历史西方杂耍发展这个埃及的壁画(约公元前1794-1781年)似乎在描绘丢掷技。杂耍早在人类有历史记录之前就已经成形,故无人能得知其最早的起源。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关于杂技的纪录是刻在埃及帝王谷第15号一位无名王子的墓中,壁画显示一些女性舞者和杂技演员在丢球。杂耍也在其他许多较古老的文明中被纪录,包括有中国、印度、希腊、阿兹特克(墨西哥)和波里尼西亚。在欧洲,一直到罗马帝国衰退前杂耍都是一种通俗的娱乐,而在那之后,它就失去了光彩。在中世纪时大部分的历史都是由那些不甚喜欢表演杂耍的吟游诗人的神职人员所写成,结果他们就指控那些表演者判离道德或甚至说他们在实行巫术。杂耍者在这个时代只能在市集、街道、民俗庆典和酒家表演。他们会表演些简短、幽默但不入流的表演并传下帽子或向观众乞讨小费。某些君王或贵族旗下的吟游诗人、小丑或弄臣都能表演杂耍或体技杂技,虽然他们主要的技艺是在于诗歌、音乐...
·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杂技
杂技是一门无语言的技巧性艺术。杂技表演是人的智慧、力量的艺术体现。杂技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传它是由两人至数人头戴牛角,互相抵牛的一种竞技角力游戏逐浙发展起来的。大约在秦汉时期,杂技已成为“百戏”中的主要内容,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炼、更新、创造、发展,而今的杂技正是在承袭中国杂技的基本要素,以吸收姐妹艺术之精华,融体操、健美、音乐、舞蹈、声、光、景等于一体的一门技巧性的艺术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欢迎。丰富多彩的节目,悠久的传统,构成了中国杂技独树一帜、绚丽多彩而古朴大方的艺术特色,卓立于世界杂技艺术之林,弥足自豪。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是中国杂技的第一个特点。中国杂技自古重视顶功。汉代画像砖石和壁画、陶俑中,有许多拿顶和翻筋斗的形象。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要有扎实的武功基础,所谓“文戏武活”,即是指此,没有坚实的武功,那大褂里卡上上百斤的道具,还要从容自如,翻着筋斗变水变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