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手工技艺—安溪蓝田灯彩
闽文化—手工技艺—安溪蓝田灯彩,灯彩是民间盛行的元宵游艺活动,安溪蓝田进德村花灯别具一格。灯彩大体分为龙旗灯
灯彩是民间盛行的元宵游艺活动,安溪蓝田进德村花灯别具一格。灯彩大体分为龙旗灯、凉伞灯、牌楼灯三大类,其中以牌楼灯为最。先用竹篾、色纸扎核成一个立体的、有层次的龙旗、凉伞、牌楼架子,然后在每个层次空间,挂上大小不一,各色各样的小花灯,如桔灯、宫灯、鲤鱼灯等,大约可挂上百盏,灯上彩绘山水、花草、人物图案,还写上吉祥诗联,表面涂上石蜡油,既增强透明度,又可防雨。灯是各家各户自制,点燃彩灯时则集中展挂。彩灯大小、高低、规模不一,有的一个人独撑,有的两人、四人合抬。一到点灯时刻,灯火齐明;灯山灯海,蔚为壮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闽文化—手工技艺—闽中民间木雕
闽中民间木雕分为龙眼木雕、黄杨木雕、金木雕三大类。龙眼木雕作品古朴大方、粗犷别致、人物造型准确生动。黄杨木雕风格细腻逼真,传神洗练。金木雕多为制作金碧辉煌的佛像作品雕。主要流行区有莆田、福州等十几个县市。莆田民间木雕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用于建筑装饰、佛像制作和刻书等方面。末代刻书艺人陈振孙刻有蔡襄的《荔枝谱》,《开元天宝遗事》以及《通考经籍》等,流传至今。宋代马远所绘的“关羽像”经当时名手所雕,至今由保存在莆田城厢南门外万寿庵内。宋末元初,艺人林恢,林奕的“梅妃江采苹”、“陈大龙大师抗金死难”等木雕作品精细绝伦。元代以后,木雕作品发展到欣赏品、家具和玩具等方面。及至明清时期木雕艺术又有了更大发展。莆田名匠廖明山善于在寸许材料上刻出多层镂雕人物,花卉草虫等精细作品,其孙廖熙等五兄弟均是雕刻高手,廖熙木雕作品曾在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福州民间木雕始于建筑装饰和佛像。相传清代乾隆年间,长乐一位孔姓艺人...
· 闽文化—手工技艺—永春漆篮
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永春县仙夹乡龙水村油漆艺人采用裱背纱布,涂盖桐油灰地,髹涂生漆,并在表面描绘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和浮雕装饰纹样,施以金银粉,制作成具有坚实轻巧、耐酸耐碱、质朴端庄、不褪色不变形、不怕热水烫等特点的漆篮。由于篮坯编制精细,层层衔接紧密,涂髹灰地生漆十分坚牢,经久不腐,一件漆篮可用大几十年,咸丰年间漆篮艺人黄晋升所制的漆篮,至今仍光洁如新,足见漆篮之耐用坚固。制作一件漆篮产品要用20多种原料,经30多道工序、两个多月时间才能完成。品种分为格篮、肩篮、果盒、漆盘、提篮等百多种。大的格篮可分为四层,每层只有四寸宽、五寸高,可放置五个大碗,一对格篮通常可盛菜肴全桌。最大的格篮直径1.4尺,高2.2尺。最小格篮曾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和广交会上展示,并多次选送至日本、波兰等20多个国家参展,受到国内外好评。近年,永春漆篮艺术又有发展,新增花色品种几十种,并在传...
· 闽文化—手工技艺—福州西园软木画民间手工艺
福州晋安区西园村的软木画民间手工艺是福州工艺“三宝”之一,被海内外誉为“东方艺术珍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美术手工艺品种。公元一九一四年西园村木雕艺人吴启棋先生利用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西班牙等国的栓树皮为原料,结合我国传统雕刻技艺独创软木画手工艺。由于栓树皮层具有质地轻软、纹理细密,色泽天然典雅等特性,故俗称软木,因而该工艺称为软木画工艺。木画艺人以刀代笔,运用圆雕,浮雕、搂雕、微雕、等传统雕刻技法创作出风格各异,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各种手工艺品,具有其他工艺无法表现的效果,向人们展示世界风光、名胜古迹、人物造型、动物形态等作品。软木画工艺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与收藏价值,许多工艺精湛的软木画佳作由国家馈赠国际友人或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珍藏。例如:《土楼奇观》、《福州西湖》、《鹭岛风光》等多幅大型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选作国家级会议场所艺术装饰品。软木画作品由于其精湛的工艺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使...
· 闽文化—手工技艺—蔡氏漆线雕
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三百余年,历经蔡氏十三代传人。漆线雕是古代的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时期的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等工艺的启发而产生的,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清晚期逐渐成熟。漆线雕在厦门沿海地区的发展依赖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传统的漆线雕制作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对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漆线雕线雕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因而这道工序成了它的工艺名称,逐渐成了它的产品名。漆线雕:用陈年的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过反复舂打成柔软,又富有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线称为“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三百年前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县马巷镇。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轩”,现在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八代蔡善养,年代约在清嘉庆年间,著名艺人蔡文沛(1911一197...
· 闽文化—手工技艺—南靖石笔(石旗杆)
分布在闽西、闽南客家山村的家族宗庙前,状如旗杆般的石柱,亦称“石笔”,其中,以南靖石笔为最。石笔文化发源于我国原始社会尧舜时代,初始仅作为交通要道的识别标志,称“华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地位、功名与权势的象征。古时客家人中凡是中举、及第的可在本族祠堂、家庙或祖厝前竖立一对石笔。石笔的笔身或底座龛部位镌铭并刻上姓名、世次、年代科次、功名、官衔品位、立石笔年代等;笔身雕刻龙凤等吉样图案,并依照功名高下、品位大小、文武区别来决定石笔长短和底座及雕饰的式样。最长石笔可达十余米,最短约五米,底座分四角、六角、和八角等样式、以八角为上等,笔身圆形,笔尾渐收。近年来,客家人多为对家乡建设贡献卓著的旅外华侨造立石旗杆,以留芳后世。南靖县塔下村张氏祠室前约20多根万旗杆至今保存完好,造型别致,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客家地方色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